《喜歡》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5W

書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你們對名著片段的瞭解,寫讀後感最忌諱的就是照搬原著的故事情節而沒有自己的感想和收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喜歡》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喜歡》讀後感5篇

《喜歡》讀後感篇1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母親牽着6 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孩子在商場裏卻哭哭啼啼,無止無休。當她蹲下身子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成年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視角、處理事務的方法與孩子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的。高明的教師,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教養、智慧、德行來影響、陶冶、感染、感化孩子。於永正老師説:"教了47 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的背後反映出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説:"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成長需要玩。我們當老師的,一定要為孩子留出玩的時間。只有老師自己非常喜歡玩,在課堂上帶着孩子“玩”的過程中,才能常常玩出新境界,讓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在人們的印象中,課堂教學應該是比較嚴肅的,但會“玩”的老師的的課堂並非如此,一個個生動、幽默的故事,一場場富有情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獲得了新知,體悟到了成長。因為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一些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才會在記憶裏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而每一個精彩的活動都會留給孩子一顆珍珠,當他長大後,歲月的絲線把這些珍珠穿起來,就成為人生寶貴的項鍊。

作為一個老師,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能太像老師。一個童心未泯的教師,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教師,是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是能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才會效仿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喜歡》讀後感篇2

看了這本書我理解起來比較費力,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來説説我的讀後感。孩子不喜歡讀書是上幼兒園時生活懶散自由自在,約束力太少,上國小後課程增加作業過多,老師和父母看管太緊生活作息千篇一律,加上小孩認知能力弱處理事情不完善,導致她不太喜歡上學。讀了這十幾頁我覺得應該拓展孩子學習認知能力,多看書多接觸新鮮事物,像老師説的要寫週記讓她把每天發生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這也許是一種改進的方法。現在孩子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我們在家要經常告訴孩子,老師上課的時候你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益的,只有在課堂上把老師講的話記在心裏自己靈活運用,你在學習上就不會遇到難題不會做。

在上課前,老師應當準備好課堂所學內容背景知識,因為背景知識是所學內容的入門知識。老師需要通過淺層次的背景知識給予引導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點,還能夠拓寬孩子的思維,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且背景知識多為實例故事,孩子對於這類知識的接受力最強,有利她們增強記憶。

人腦作為接受知識的主體,首先對其產生刺激效應的是色彩與圖畫,其次是聲音與感知。與枯燥無味的課堂知識相比,電視裏播放的視聽內容結合更加生動形象,而小孩子對於形象化的東西興趣度顯然高於老師所授內容。如果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孩子的接受與消化知識的能力,比如經常以講故事的形式傳授知識,不但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於她們接受新的知識點,而不是一個味地生搬硬套書本的知識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會提不起興趣。

首先理解就是記憶,要想讓孩子理解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就是讓她對陌生的抽象概念進行記憶。人的大腦對於形象化,具體化的東西記憶力最強,對於抽象不具體的事物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在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思維的轉化才能理解這個抽象概念,而且知識是不可轉移的,知識不是物件説搬就可以搬,它需要一個理解消化直到吸收的過程。要想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首先就要將其具象化,要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吸收新知識才行。

首先反覆大量的習題練習能夠幫助孩子“温故而知新”,不但有利於鞏固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的新內容,而且能夠幫助他們在練習中發現新的知識和解題思路。我們都知道每當到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複習和練習試卷、試題。其次,題海戰術的本意就是通過大量的習題從而達到有效的解題思路。在孩子們反覆練習之後,看到類似的題型會在腦中自動搜索解題方法不會覺得陌生。老師經常讓我們在家給孩子反覆報聽寫和練習試題有助於增強孩子對於知識的消化與理解能力,從而能夠增強孩子對於新知的記憶力。

要想知道孩子如何能夠像學者一樣思考,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學者如何思考。一般而言,學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所以為了達到學者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平時可以通過搭積木、較為複雜的拼圖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其次最為簡潔有效的方式就是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因為閲讀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方式與學者的思想進行碰撞,真切的感受學者的思維邏輯,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學者的思考邏輯。因材施教的字面解釋就是根據不同的人學習興趣和資質、進行不同的教育,以此達到孩子學習的最佳狀態。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於較為頑皮不聽話的學生,可以在課下觀察他的興趣愛好,在課間以他們喜歡的授課方式對其提問,滿足孩子的自尊心需求。對於自卑不合羣的孩子老師應該多加關心,多和孩子聊天,並且與其父母反應孩子的學習現狀,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此類推,因材施教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多樣化的教學風格,以此適應不同類的學生。

“慢熱型”的學生學習與理解能力有限,相比較正常學生,他們的反射神經較為遲鈍。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在課下給予一定的指導與關心,在課上老師可以適當放低語速,將講課的重難點反覆多次説給他們聽,適當的徵詢學生的意見。我們父母應該向老師詢問她的學習狀況回來加以輔助,也可以通過一些益智類的遊戲開發孩子的大腦,打開孩子的反射神經,從而達到意義上的“聰明”狀態。

老師自古以來扮演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孩子成長路程重要的指路人。老師對於年幼的學生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孩子從年少時期就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三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老師應該時時對學生耳提面命正能量,教會孩子禮貌待人、認真嚴謹(當然也要父母和老師一起完成)。老師還應當督促學生的課業進展,及時與家長反應孩子的學習狀態,對於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指導,並且對於表現良好的孩子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在這裏要感謝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向老師們致敬!)

《喜歡》讀後感篇3

跟隨敍事者十月份共讀於永正老師的這本經典之作,受益終生。讀完這本書,我被於老師的為師之道深深震撼。

於老師説: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是啊,我們成年人已然習慣了按照我們成熟和成人邏輯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常常忽略了還是孩子的他們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們的做法。我想這正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所在。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看待孩子的階段性特點,對學生對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這樣不僅可以拉近了我們師生關係還對孩子的學業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自身來説,也會大大提升我們的教師職業魅力和自信心。

於老師總結了學生之所以喜歡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問題能夠“後退一步”,擺正自己的心態。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記我們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會惶恐和膽怯,想逃避,但是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心態後,正好説明了他是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個時候我們老師如果抱着寬容的心,去引導他認清自己的錯誤,並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錯誤,我想要比狠狠批評他一頓效果更好。起碼,我相信孩子的心裏是充滿感激之情的。最後就是調和,在我們執教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屢犯錯誤的孩子,這時候我們會嚴厲的批評他,這時候他們對我們肯定產生了牴觸情緒,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的揉一揉”,也就是找個合適的機會,適當再表揚一下他,讓他們明白,其實我們是在教育他,幫助他,而不是他的敵人。相信每個老師都會喜歡班上優秀的學生,對於優秀的學生我們常常表揚他們,激勵他們,因為他們的潛能很大,認為他們就是班級的希望和驕傲,這樣往往也會造就部分學生產生高傲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引導他們認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教育的意義就在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戒驕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於發現每個學生的短處,引導、鼓勵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後,我認為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處理教育教學問題都要思而後行,讓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帶着思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智慧,是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思考中感悟並積澱的。

《喜歡》讀後感篇4

每一朵花蕾,都期盼着和風與熙日;每一位英雄都渴望着明君與朝政。

才華橫溢,表現傑出的英雄正如同繽紛燦爛,耀眼炫麗的美麗花蕾,永遠都是聚光的焦點。我認為花朵不經過風沙雨雪的摧折,綻放不出動人的芬芳與色澤;英雄未曾有過痛苦艱難的洗禮,展現不出特異的氣度與風骨。

水滸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沒有和風熙日的拂照,而是飽經風沙雨雪的侵凌!在水滸中他們演繹出驚心動魄的一場場傳説。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魯智深,他是一個彪形大漢,身高約莫六尺,腰圍足有四尺,滿臉的鬍子,一看,便是一位無惡不作的壞蛋吧!聽,遠處,有人在耍棒,賣膏藥,此人便是打虎將李忠!魯智深與兩位故人談笑風生,但李忠卻要賣膏藥,只見魯智深向觀眾説道:“全部都給我滾。”我看到了一個蠻不講理的魯智深。後來三人大吃大喝,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哭泣聲。魯智深趕緊衝過去,質問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哭哭啼啼的!”從這句話中,我又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他,魯智深並不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只是未曾發現而已。我敬重他,敬重他雪中送炭的品質。

這一百零八位好漢如花蕾,綻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英雄在整個崛起、奮鬥,開創的過程中所迸射出光彩,這才是令人讚歎的!

李逵,是一個天真樸實,粗魯直率的人物,雖然不免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殘暴嗜殺,粗俗蠻橫。但正氣凜凜,有英雄氣概。魯智深雖然粗豪,但其‘粗’與李逵不同,豪爽的性格是有深明大理的智慧。是個精細的人,做事往往謀定而動,看他故意挑三揀四,出爾反爾的賣肉方式,激怒鎮關西,好尋得動手藉口,可以看出他與李逵的差異。

燦爛的花蕾,終有零落的時候;英雄,如美麗的花蕾,也將歸於殞滅,這是英雄的宿命,更是《水滸傳》這部史書最動人心魄的魅力。

《喜歡》讀後感篇5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我喜歡這本書的書名,也喜歡這本書的裝訂風格,就是一本書籍本來的樣子。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整本書分為七個章節,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生命本來的樣子。書中每一句話都透着深刻的哲學道理,能讓人悟出很多東西,是一本特別佛系的讀物。

一、生命本沒有意義

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這可能是很多哲學家探討的問題,大概與我們凡人無關,我們既來之,就則安之,從沒考慮過我們在這個世上到底為什麼存在,也不會去考慮每一個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既然賦予我生命,我就應該好好享受她,感恩她,在世間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有他的必然性,我們的生命也一樣。

“智慧是逼出來的,知道困境不可改變,只好坦然接受,這就叫智慧。”特別喜歡這句話,我們生於世,與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有足夠的智慧,我們想探究我們存在的意義,我們面對苦難要尋求解決的方法,這就是我們存活的意義。

我們需要知道自己要什麼,要什麼樣的人生,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我們的心態決定一切,能擁有好的心態,凡是也就能夠超脱。

二、當好自然之子

我們是大自然的孩子,就應該順應自然,迴歸自然。我們擁有的智慧應該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態,凡是不較勁,不和自己較勁,不和他人較勁,不和老天較勁。看開,放下,才是自然賦予我們的智慧。相同,我們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並不應該依從我們的教育觀來成長。我們對孩子負責,並不是要干涉孩子,只要教會做人,培養美好品德,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其他的就要讓孩子自己發展。做父母的只要做好監護人即可安心。

三、恰到好處的愛

愛,是永遠談不完的話題,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對愛的定義。男女之間因為愛而結合,可因為對愛的理解不同,對愛的追求不同,對愛的駕馭不同,往往因愛神傷。

“愛情僅是感情的事,婚姻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同理合作的結果。理想的夫妻關係是情人、朋友、伴侶三者合一的關係。”此章對於婚姻的解讀讓我懂了很多,愛很簡單,但是婚姻並沒有那麼簡單。所有章節中,這一章的文章數量是最多的。可見,每個人都渴望愛,都希望擁有美滿的婚姻,哲學家也不例外。而對於婚姻的見解也讓我對婚姻有了新的感悟。

其中一篇文章《寬容偶然的出軌行為》,更是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忍受。其實婚姻沒有勝負,絕對符合定義的完美的愛情只存在於童話中,現實生活中的愛情不免有這樣那樣的遺憾。

四、信仰是生命的歸宿

信仰是人們心中對一種東西的堅信,不一定是一種宗教,所有你認為對的可能都會成為心中的信仰。信仰是內心的光,照亮了人生的路。沒有信仰的人猶如在黑暗中走路,而信仰則能撐起我們的靈魂,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使我們走得有力量。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精神的支撐,不能僅憑肉體存活於是,那樣跟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區別。而信仰就是我們的精神所在。

五、靈魂只能獨行

這章中提到了一個概念:人人都是孤兒。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兒。我們的誕生只是偶然,這顆星球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孤獨又是有價值的。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我贊同這樣的説法,可能因為我和作者一樣都是性格內向且不善交往的人。當獨自一個人時會與自己的靈魂碰撞,會發現自己真實的內心。

六、思考死,最有意義的徒勞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們沒有人願意面對它。但如果把死亡看得普通一點,看得順應自然一點,看得像家常便飯一點,也許就不會那麼的痛苦。死亡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嗎?不會。而是會給生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會在何時到來,但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死亡,讓死亡變得沒那麼可怕,欣然接受,把每一天都當做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也許那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有意義,我們對於家人才會更友善,我們的愛才會毫無保留地給與他人。當死亡變得沒那麼可怕時,我們才會活得更好。

七、成為你自己

認識自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往往被身邊其他的事務所困擾,被身邊其他的人所改變,從而好像丟了自己。我們很難認識自己,認識真實的自己,因為我們對待不一樣的人和不一樣的事會變成不一樣的自己。就如書中所舉的例子,“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着應酬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一羣妙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説這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大笑……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想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好像,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時候,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候,因為我們丟失了自我。所以獨處,用來找回自我。

我們應該用平凡的心態過着我們平靜的生活,珍惜我們平凡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