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最新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5W

在看完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之後,想必大家一定都增長了不少的見識。不妨將自己的所想記錄成一篇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精選《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最新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最新範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1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曆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展和變化。於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總體內容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税、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敍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可以説,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顧五個朝代的政治體制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可以説,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於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濟發展也還可以,“三十税一”,總的來説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對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確,君權和相權大致是並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隻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曆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看看唐朝的政治體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量增加了。再説選舉,漢朝是採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於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後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節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士族政府對於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對於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於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於時代,迫於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塗改而已。只能説有變動,卻不能説有建立。宋之於唐,似東漢之於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於太祖本身來説是沒什麼問題的,但給後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專制,對於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説,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後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後來也新設了內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後面,甚至還出現了太監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代勞,太監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後,是關於清朝,對於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説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麼清人治國只能説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裏就是一個部族統治的工具,以至於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峯——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後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後面發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三、讀後感

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闢、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於對歷史上傳統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狀及未來政治發展態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瞭,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2

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結構嚴謹主題宏大,節選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以為代表,從政府組織、選舉、賦税經濟、兵役等方面分別論述,大體上可以窺探中國歷史之全進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僅分享幾點我的一些體會: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歷史進程,非“封建專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書中君權與相權在不同王朝權重是不同的,唐時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門下省蓋章再交由執行,清時期君主則可以從軍機處直接傳給個人等,此變化過程是緩慢的,君權重而相權弱;

聯想到心理諮詢中,哪有一個二個的詞就可以概括我們漫長的成長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決定我們的人格發展呢?標籤化帶來某種效率,卻犧牲了更多真相;

2、書中提到很珍貴的了“歷史意見”,即當時的人如何看待這件事的,而非用我們現代民主視角,井田制發展到後來的均田制,在某個時期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水平的,同時西方的選舉制,放在古代的中國,幅員遼闊交通落户,完全沒有可行性。

我們看待歷史,可以保留現代意見,但也不能忽略當時的意見;這讓我想到,我們的大多數防禦機制最初可能都誕生在特定的互動關係中,但不一定適應今時今日的生活,如果我們留心到“歷史意見”,也許還要感謝我們這些“不適宜的防禦”呢;

3、制度與人事是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話題,我想提二類人,張居正們以及紹興師爺。他們的共同點都有不在其位而謀其政,雖然制度約束難以撼動,但是他們還是憑藉着獨特的個人魅力綻放在歷史的星空下。

這也得説到,任何事終究要落到人這個字上,一旦由某個人參與,必然帶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構成我們文明中璀璨的光,對於個人來説,也是因為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才能發展自己,成就每個獨特的自己!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者,《易·賁卦》的象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們的“文化”一詞從源頭上就有着“以文教化”之意。當下中國人對漢唐時期引以為傲,原因之一就在於當時文化能夠感召、吸引和教化周邊的民族。雖至現代,文化的含義發生了改變,但文化一詞仍包含着這種教化、培育、改造的基因,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創造,也能夠感召、凝聚和引導整個中華民族。

然而對於傳統文化,我們在近現代的一段時間裏出現了很多懷疑和否定的聲音,這是源於我們近代的落後捱打的歷史,使得我們對於我們的科學技術、政治體系乃至更深層次的文化體系產生了深重的懷疑。到了當代,在世界浪潮的衝擊下,當前社會甚至出現了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思想,這對整個民族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論著《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曾寫到:“因對滿清政權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歷史上傳統政治也一起不滿意。因對於歷史上傳統政治不滿意,而影響到對全部歷史傳統文化不滿意。但若全部傳統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對其國家以往傳統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政治權之穩固,一定要依賴於一種為社會大眾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權’。”否定自身文化,奉行拿來主義,並不是像修枝剪葉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會產生動搖根系動搖全局之重大影響的錯誤行為。究其原因,某些人正是缺失了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我們的“文化自信”。對於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缺乏信心,進而否定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即便他們仍然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面孔,其內心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我們都缺乏這種信心,這個民族也就名存而實亡。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精闢論述實際上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正確的認識、對待、和利用我們的傳統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直面歷史和傳統,不迴避,不丟棄,這就要求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不能是葉公好龍,而是要主動自覺地去認真學習和深入瞭解;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於去粗存精,在學習和了解了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發展和需要,平衡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有了才華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同理,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修好了“內功”,重塑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更好地面對來自世界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向世界彰顯我們的風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