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王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8W

看完書之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認真寫好相關的讀後感了,寫讀後感是可以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的,寫讀後感不能是為了應付任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閲讀王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閲讀王讀後感8篇

閲讀王讀後感篇1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一件事,但是關於如何閲讀一本書,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在讀完《如何閲讀一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讀書還不簡單麼,不就是,看一本書,挨着把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讀完不就完事了麼。

這是我過去的n年,讀書一直持有的一個態度。

今天之所以會讀這本書,主要源於朋友的推薦,説實話,如果不是朋友推薦,單看這個書名,和目錄簡介,我指定是不會讀這一本書的。

一直以來,我會選擇讀一本書,都是因為這個書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我覺得書中可能有使我困惑的那個時間段的的答案。

因此,我的讀書習慣基本上都是斷斷續續的,始終沒有持續,直到20xx年,因為單詞總是記不住,開始通過閲讀英文書的方式來記單詞。

慢慢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從中獲益,或者説是找到了自己應該怎麼去尋找生活或工作中的那些疑難雜症的方法,然後發現,自己在中文的閲讀方面似乎還是有所欠缺,於是從今年開始才慢慢的閲一些自己想要讀的書。

有了這樣的目標之後,開始規劃,自己每天應該讀多長時間的書。

這本書,是我加20xx年讀完的第4本書,中文版的第三本。

作者的觀點是,我們之所以讀書,一般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書中獲取諮詢,第二個是為了某個困惑而尋找答案。

我個人的觀點是,其實作者的觀點咱們做廣義理解的話,基本涵蓋了所有閲讀者的目標。

到底應該如何讀呢?作者建議我們在讀書前,先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一、瞭解作者這本書的目的,即這本到底在講什麼問題?

二、書本中,作者是通過什麼結構描述的,細節部分又是怎麼描述的?

三、對作者的觀點,我是贊同還是不贊同,是部分贊同還是全部贊同?

四、這本書與我有什麼關係?

在讀這本書的開始,突然間發現,作者講的太對了,如果我們每讀一本書,都有這樣的思考,那麼我們度過的那些書,是不是目的都達到了。

但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突然間覺得,如果我們每一本書都按照這樣的方式去閲讀,那麼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做個一直堅持的閲讀者,因為我的觀點是,每個人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高速路上跑,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要有高速道上的節奏,但是也的有偶爾的慢節奏。

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一直堅持閲讀的優秀閲讀者。

讀完這本書,我對書名,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及附錄部分,有了不一樣的理解,以前我看書,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被我省略的。

然而通過這本書發現,其實這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本書精華,它可以使我們非常迅速的獲得一本書中的精華部分。

作者説,閲讀其實就是和寫書的作者交流,仔細回想了一下,還真是。

和我們真正的和身邊的人交流的方式不一樣的是,作者不會直面的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需要自己發現問題,與作者達成共識,這樣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迅速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想表達的意思。

閲讀王讀後感篇2

?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説,它記載了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首先還要介紹一下唐僧以及他的徒弟。唐僧的大徒弟孫悟空是非常厲害,非常勇敢的,他從不向困難低頭,去西天取經的一路上保護師傅,降妖除魔,如果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他靠自己或者尋求外援去救他師父,他堅卓不屈,機智勇敢,身手敏捷,心地善良的精神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唐僧的二徒弟豬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好吃、好色、好睡的豬,而且他非常貪婪,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讓大家都解散,各自忙各自的。大家可不要向他學。而恰恰相反,唐僧的三徒弟是沙僧,,他任勞任怨一心想跟師父去西天取經,他的這種精神也讓我讚歎不已。

唐僧他是非常善良的人,但這也是他的一處缺點,他因為善良,而不分是非。在一回裏,他把一個妖精變得女人,當成了真的農家婦女。而孫悟空把妖精給打死了,接着一而再再而三的事情發生了,唐僧説了孫悟空,到最後唐僧才知道這真的是妖精。接着再講講他們的故事吧,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二回“闖龍宮猴王得寶,鬧地府老孫除名”。這一回主要講的是:孫悟空學會了七十二變的本領,可卻找不到合適的兵器,於是就下海去找東海龍王討要。

龍王讓孫悟空試了所有兵器,但他都不滿意。無奈之下龍王對孫悟空説:“我有一件鎮海之寶,大聖若能拿的動,我便贈與大聖。”孫悟空回答到:“好,好。”。這件寶物就是如意金箍棒。孫悟空非常喜歡這件兵器,便輕鬆的拿走了。孫悟空不僅拿走了東海龍王的寶物,還拿走了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和北海龍王的寶物。這四海龍王大怒,便向玉皇大帝申訴……

?西遊記》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不管做的是大事還是小事事,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奮鬥,就能成功。

閲讀王讀後感篇3

假期裏我讀了《愛在山野》這本書。剛開始讀感覺枯燥無味,就是一本描寫動物的書,沒什麼意思!但後來漸漸地被書的內容所吸引,讀着讀着就彷彿走進深山,跋涉于山谷,置身於美麗的大自然了。

作者從一隻受傷的黑麂開始,跟蹤尋訪黑麂種羣。在尋訪過程中經歷了豬蛇大戰、相思鳥遷徙、人和野豬之戰,每一件事都驚心動魄、扣人心絃。通過黑麂的生活習性、獵人的狩獵經驗和糞粒中的“情報”,歷經險境、磨難,終於與這些在山野中呼喚愛的朋友相遇,相遇後的欣喜、慰藉難以用語言表達。書中還寫了植物,熱帶水果色彩鮮豔、香味濃郁、甘美醇厚。海南橙紅的檳榔、智慧之果——菠蘿蜜、酸甜的可可豆,讓人垂涎欲滴。

作者在寫動植物的同時,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歌頌了生命的美麗,也描繪了生命的悲壯——動物們在人類的獵殺下苦苦掙扎,它們生存的空間正被人類蠶食。而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在不斷的野蠻開採中惡化,終於威脅了自身的生存,不斷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山溪採集滿山的碧綠,彙集一潭翡翠,動植物種羣和人類一樣生活在天地間。山野的生命熱烈、崇高、無私,正是山野生命的光華使我們認識到愛是生命的需求、創造,沒有愛就沒有世界,就沒有一切,愛在山野,山川河流、野生動植物界的生靈們,都是人類的朋友,愛我們的山野朋友吧!

閲讀王讀後感篇4

讀書在古在今都被人們世代推崇,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時尚”。不管你是功利性的閲讀還是消遣而讀,既然都花了時間和精力,那就應該把它利益最大化。想從閲讀中獲利,那你首先就要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閲讀,因為如果你連閲讀的方式都是錯的,一味的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那談何利益?正確的閲讀是什麼樣的?你的一直以來的閲讀方式是正確的嗎?看完《如何閲讀一本書》你會找到答案。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的《如何閲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閲讀者,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就讀,我們要有判別好書壞書的能力,同時閲讀是分階段和層次的,而且不同的讀物閲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作者看來好的閲讀應該是主動的閲讀,不僅獲得知識和答案,還能幫助我們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兩位作者的用心之作。其中艾德勒是一位極具行動力的傳奇人物,早年輟學跑去報社打工就為了能當記者,後來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又迴歸大學課堂。他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的果敢和勇氣,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何閲讀一本書》把閲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其中基礎閲讀分四個階段,分析閲讀有十五個規則。同時還介紹了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這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囉嗦,很多觀點是可以簡潔説明的,卻花了很多篇幅。下面讓我們結合思維導圖,具體介紹下這四個層次和一些注意的點。

第一層基礎閲讀

即初級閲讀或者基本閲讀。這個層次在我們國小三年級前就能達到:擺脱文盲狀態。

閲讀能力是隨着人類生理髮展而發展的。0-6、7歲是閲讀的第一階段也是準備階段,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啟蒙階段;第二階段的孩子大概是國小的水平,可以自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第三階段是積累詞彙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除了學習已經會主動閲讀一些課外讀物;第四階段是成熟階段能從書中提煉觀點鏈接或轉化其他觀點,是青少年就應該達到的水平。

第二層檢視閲讀

分兩種方式: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閲讀。

有系統的略讀:1看書名和序;2看目錄;3看索引;4出版者的介紹;5從目錄中選幾個有用的章節看;6隨意翻翻書。

粗淺的閲讀:從頭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停,也不要回頭看。

檢視閲讀中注意控制速度,這個層次的閲讀是快速閲讀,短時間內判斷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以及是否值得我們做更深入的閲讀。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更深入的閲讀。

第三層分析閲讀

就是我們平時説的精讀。精讀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15個規則。總的來説就是書上説什麼?怎麼説?以及怎麼正確評價一本書。

第四層主題閲讀

這是最高層次的閲讀,結合了檢視閲讀和分析閲讀。主題閲讀是選定一個主題之後閲讀和主題相關的幾本書。用檢視閲讀來挑選書單,用分析閲讀進行知識內化。主題閲讀分五個步驟:

1、找相關的章節;做主題閲讀時,無關緊要的章節可以快速略讀,找到和主題相關的章節進行分析閲讀。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共通的詞彙,使幾本相關主題的書用你的詞彙達成共識。

3、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幾本書的作者不會用一樣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可能會有許多答案,我們需要釐清這些問題使主旨不偏不倚。

4、界定議題;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會有正反面的答案,這時還會引出更多的議題我們需要界定清楚哪些議題才是圍繞我們這個主題的。

5、分析討論。是這真實的嗎?與我何干?

閲讀王讀後感篇5

閲讀就如同你行駛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個燈塔在指引着你前進,讓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標。沒有讀過《如何閲讀一本書》就不會明白,原來閲讀的學問也是很深。

本書作者有兩名,分別是艾德勒和範多倫,艾德勒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爾斯·範多倫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因此,本書1970年新版由兩人共同署名。

1000個讀者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所以面對眾多書目時,如何選擇我們讀的書籍,他會因為每個人讀書層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閲讀有4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較高層次的閲讀也包含着較低層次的閲讀。

第一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基礎閲讀。這個閲讀是國小階段可以達到的,只要可以讀書認字就可以達到這個階段。

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閲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閲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閲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閲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説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閲讀,稱之為檢視閲讀。它的關鍵詞是時間觀念。我們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看書名—目錄—索引—快速翻書,在一個小時內需要發掘書中所有的東西,很難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讀者在這個層次要掌握的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分析閲讀。分析閲讀就是優質的閲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閲讀方式。如果説檢視閲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那麼分析閲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

分析閲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閲讀。分析閲讀就是要分類,然後找到書中的主旨,最後評價。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閲讀,稱之為主題閲讀。在做主題閲讀時,閲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但只是書本字裏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閲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閲讀的書籍,主題閲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閲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閲讀,也是收穫最多的閲讀,所以絕對值得讀者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閲讀。

作者講了在眾多書籍中所涉及的四個基本問題是什麼?第一,從整體看這本書在講什麼?比如從《如何閲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閲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怎麼去解決?學到了有所行動才是學到,如果只體現在理論知識,那是沒有學到的。第二,作者詳細説了什麼?怎麼説的?第三,作者説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與你生活經驗差不多,你就得承認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這本書對於我有什麼意義?接受了書中的宗旨及建議,有了對一般事物的看法調整,這就是個人的收穫。

作者還講了如何閲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象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説、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

最後作者講了閲讀與心智有什麼聯繫?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卻可以通過閲讀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去可以通過讀書,只在讀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提高我們自己的心智。

讀過這本書後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閲讀應該是在第二個階段,檢視閲讀,就是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沒有真正的花時間去做到,所以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來的時間要花時間做到分析閲讀以及主題閲讀,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把一本書讀懂。

閲讀王讀後感篇6

?如何閲讀一本書》在“初淺的閲讀”一節中,作者提出:“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至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這似乎令人有些不理解。讀書,不就是為了讀懂讀通順嗎?怎麼對待不懂的不認識的字詞都不能停下來查詢或是思索的呢?看了作者的分析闡述,你不得不贊同他們的理念。當你讀一本書,發現其中有許多疑點,並且時不時地停下來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到畏懼,感到煩惱,於是,在你還沒將書看完,甚至看到一半的時候,你的讀書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了,這樣你就被這些困難所糾纏所左右。所以,為了讓自己多少對這本書有所瞭解,你就必須義無反顧地讀下去,並且學會略過那些讀不懂的地方,很快你就能看到你能看懂的內容,這樣,當你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至少,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或多或少的瞭解,這比你什麼都不瞭解,不是要好得多了嗎?至少在瀏覽了一遍之後,你才能決定我是否需要認真的學習;如果自己再次閲讀的時候,自己對其中的難點和重點多少有了瞭解,學習和思考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甚至方法了。

所以,“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至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我覺得是非常中肯的閲讀建議。

遺憾的是,我們在進行閲讀教學中,總會要求學生去注意那些讀不懂的地方,並會教導學生,碰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去查字典,或是去問他人。可是,結果呢,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被糾結在這樣的解惑釋疑中,浪費了完整閲讀的機會,時間過去了,課文內容是什麼,學生居然一無所獲。這真算得上現代閲讀教育的一大弊端了。

好在我不知什麼時候,竟然意識到了這種教育方法的弊端。一般的情況下,在我的閲讀教學中,便開始注重讓學生進行初淺閲讀的體驗。引入課題後,便會十分重視給予學生完整閲讀課文的時間,既不要求他們提問,也不要求他們識字,只是要求他們從頭至尾閲讀,然後談談初讀後的收穫,或是思想上的認識,或是人物性格的體驗,或是好詞好句的欣賞都行,一點兩點也行,三言兩語也可,只要是學生初淺閲讀後的真實體驗就好。至少在第一課時裏,學生對文本有了瞭解,有了接觸,也為進一步學習和思考打下了基礎。

正如作者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引入了閲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一幕一幕的念,一個生字一個生字地查,結果是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到讀到最後的時候,他們已經忘記了開始是什麼,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後討論他們在第一次閲讀中所收穫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做好了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可以準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如此,我把初淺的閲讀有效地融入到閲讀教學中的改革,似乎找到了專家的理論指導了。

這種感覺真好!

閲讀王讀後感篇7

今年寒假,閒暇之餘,拜讀了斯蒂芬丶克拉生的《閲讀的力量》。

作為一位家長,真的不知道閲讀課外讀物是這麼有益的一件事。我很少去看書,雖然常常讓孩子看書,但是我卻很少自己完完整整的閲讀完一本書。我真的很羨慕那些看過很多書的人。因為他們不論是從説話、寫作還是成績方面都比我優秀。現在我才真正認識到閲讀的力量有多大。《閲讀的力量》這本書是這個寒假老師佈置給家長閲讀的必讀書目之一。在這本書中讓我糾正了許多有關閲讀的錯誤看法。書中最重要的是提倡自由自主的閲讀。閲讀是因為想閲讀而閲讀,不是因為要回答問題、寫報告、被佈置閲讀而閲讀。只有因為興趣而閲讀的才能發揮閲讀的最大力量。這本書裏提到有通過閲讀漫畫來引起孩子們的閲讀興趣,以激發孩子自由自主的閲讀讓我很感興趣。家長們本來就不贊成孩子們閲讀漫畫書。覺得漫畫書是無聊的讀物,不可以增長見識和增長學問,我在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贊成孩子閲讀漫畫的,認為漫畫沒有一點可以學習的,而且一旦孩子“陷進去”就非常耽誤學習。在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漫畫書原來有很多優點:漫畫書有適宜的文字,而且圖畫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中的意思;研究指出,漫畫對語言學習與學校表現都沒有負面的影響;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與不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相當。個案研究中有許多強有力的證據指出,看漫畫可以增進閲讀更多其他種類的書籍。現在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機會,不能讓錯誤的思想害了自己的孩子。我要積極倡導保護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習慣。

當然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也要注意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進行的,比如課堂上孩子就應該認真聽課,而不是閲讀課外書。創造孩子自由自在的閲讀空間,去掉對孩子閲讀書籍的條條框框,孩子就一定會大大提高閲讀的興趣。

閲讀王讀後感篇8

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並未看過什麼她的小説。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着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着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説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麼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並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 “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裏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後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

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現,第一章就已出現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後知後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裏喊一聲“天哪。”張愛玲並沒有明確説明蕊秋與九莉的關係,並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後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説,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着讀——這是神奇的一點,儘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團圓》最後一頁時,我發現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