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閲讀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5W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並且記錄好讀後感,讀後感指看完一本書後把心裏的感覺利用文字書寫出來的文字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腦與閲讀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腦與閲讀讀後感7篇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1

越王勾踐,幾乎人人皆知,但司馬遷的《越王勾踐世家》讀的人不一定太多。人們總是喜歡靠對別人轉述的膚淺印象來引證或發揮,過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於如此,於是開始讀原著。讀書之後,所得遠勝於道聽途説。

這篇傳很有意思,不僅記載了勾踐的家世傳承,還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應該放在“列傳”中的一個人物,而放於此,説明什麼?我這樣初讀古書的人還不敢妄加揣測其中有什麼春秋筆法,但我想司馬遷對范蠡很推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踐是夏禹之後代。這其中有些歷史大概太久遠而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越王的譜系連司馬遷也説不清,除了遠祖,接着就從勾踐之父説起。越王的傳承史中,勾踐算是出類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總想稱霸中原,這樣他要掃除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擋在其北方的吳國,而吳王也有同樣的志向啊,於是好戲就在吳越爭霸中展開。我不想説什麼勾踐兵敗於會稽而向吳王夫差稱臣的恥辱,也不想談什麼婦孺皆知的卧薪嚐膽,更不想贊其稱霸東南的輝煌,我只想了解一個接近真實的勾踐。這個真實的勾踐就在他與大臣文種與范蠡之間彰顯。

勾踐的霸業全賴他的幾位忠臣的輔佐,而這也表現了他從善如流的君主風範。當其困於會稽也,也是灰心喪氣得不得了,認為自己完了。是文種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給他注入東山再起的勇氣。而范蠡呢,則代他與吳國交涉併為人質於吳兩年。這樣的患難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實也是,他對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從而靠他們的才智選準時機洗雪了恥辱,併成為春秋之一霸。當吳王夫差成為其階下囚時,范蠡看出他的猶豫不決,代他決斷,終使夫差自殺,斷絕了夫差東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後,范蠡説了一句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許是勾踐在成就霸業後表現出不可一世與猜疑,使范蠡這樣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於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種就因讒而被勾踐賜死。

勾踐的偉業至此已開始黯淡,他死後,他的子孫又傳了若干代,到戰國時期,為楚所滅。不管怎樣,勾踐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卻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司馬遷評説他:“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當我在湖北博物館看到那把兩千多年還寒光凜凜的勾踐劍時,我曾想,從一把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代英主,因為只有這樣的英主才能締造一個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才能為後世留下這樣的稀世之寶。

而勾踐人性的弱點,不也成就了另一個智者的傳奇嗎?

范蠡是個當之無愧的智者。他的智慧不光表現在他對勾踐二十多年的輔佐,他對越國人民的貢獻,還表現在他能夠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他意識到他在越國已是“大名之下,難以久居”,於是執意離開。在他堅辭勾踐時,勾踐可是拿半個國家來挽留他的啊。這樣清醒的認識,就是到今天又有幾人有之?

范蠡浮海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種地,開始第二次創業。很快又積攢起萬貫家財,也很快為齊國人所瞭解,於是又為相於齊。這第二次位高權重之時,他又意識到位高跌必重、財多禍必至,於是又罷官散財,歸隱於陶這個地方。這一回,他又自稱是陶朱公,而這一回他又開始在商業上大顯身手,成為一代富賈。范蠡的三次創業都業績輝煌,真世所罕見。司馬遷贊曰:“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這篇傳記中。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環罩身,而司馬遷都輕描淡寫。而有一件家事,他卻大書特書。為何?蓋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達。

范蠡大概是有三個兒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創業成功之時,這個老三就是標準的富二代了。可惜家中老二不知為何在楚國殺了人,被判了刑。范蠡説,殺人償命是理所當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場上。於是他想讓老三去看一下。結果老大以死相爭要為弟弟去楚國走一趟,范蠡無奈派其去了,讓他帶了大量的錢財並告誡他不要過問所求之人,要“聽其所為”。

老大按其父親的囑咐,送了重金給一個叫作莊生的人,而後又不放心,自作聰明去賄賂了楚國一當權者。莊生向楚王進言大赦天下,楚王採納。這一信息被那當權者及時通報給了老大。這時老大認為既然國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來,而莊生無所作為,這錢就白送了。實際上莊生是德高望重之人,清廉一生,收下他的錢財只是暫時收下,打算事成之後歸還的。這些情理豈是老大懂得的?他只覺得莊生沒幫上忙,他自然可以收回他的錢。於是,老大去莊生家中將錢財取回,還自以為聰明能幹。這一舉動惹惱了莊生,他又向楚王進言,不可為一富翁子殺人開綠燈,而要使使大赦成為真正的德政,於是楚王當即下令殺了老二,第二天才大赦天下。而這個老大,只好帶着自己弟弟的屍體回家去了。

老大回到家中,其他人盡哀之,獨陶朱公笑説:這一結果在我預料之中啊!不是老大不愛其弟,而是老大自小跟着我一起操勞,知道生計的艱難,不能捨財於人啊。而老三就不同了,生而見我富,不知錢從何而來,所以隨便揮霍,從不知吝惜,當初想讓老三去的原因就在於此啊。“事之理也,無足悲者”。

范蠡真是洞悉人性啊!對於權位與財富,他都追求,但他不是貪婪地追求,而是深諳辨證之理,懂得進退取捨之道。古往今來,能夠這樣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個人不都是鍥而不捨地追求,要追求到極致,然後體會物極必反的悲哀呢?包括歷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又將居安思危的意識紮根於頭腦之中呢?我們總是在兩極之間做大幅的搖擺,擺得大,摔得重。惜哉!

至於歷史上傳説西施隨范蠡盪舟湖海的美麗故事,在這篇傳中是一字沒提。不知司馬遷聽説過這傳説沒有?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2

一直很喜歡“飽讀詩書”“博覽羣書”“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這些詞,就像蜜蜂一樣“百花成蜜”,就是那種“富有詩書氣自華”,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多讀書。

家裏雖然藏書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數量,可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能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卻很少。有時候剛剛拿起一本書,也會被其他的事情耽擱,而中斷了閲讀。加上自己看書的速度比較慢,儘管教過學生默讀、速讀、瀏覽等,但是卻落實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讀書較多,終於讀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讀得最快的書,同樣帶給我煩惱最多的書。精彩的對話、複雜的角色、戲劇的情節……深深吸引着我,讓我愛不釋手。因為沒有借到第一本書,只能在手機上看電子版,後三本書看的是夜以繼日,有時候做飯的間隙也會翻兩頁。連日的“追劇”終於讓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痙攣地跳動。加上那個醫生“駭人聽聞”的診斷——眼肌痙攣,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面癱。這真讓我心有餘悸,對書籍也是愛恨交加。看着那些包裝完好的書,在書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會和它們一樣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負了作者,辜負了時光。

怎樣提高閲讀速度,提升閲讀質量,收穫閲讀樂趣呢?我的棘手問題在《如何閲讀一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讓我針對某一種類型的書籍,有了很實用的閲讀方法,特別是第三篇《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經。

故事類的書籍,對大部分人來説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雖然情節會有虛構,但是它總是在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比如: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的愛比現實擁有的還要豐富,那些在面具下潛意識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們總是懷疑生命的不公平等。

對閲讀故事建議,我記住了四個問題:第一,這整本書的內容是在談些什麼?第二,內容的細節是什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第三,這本書説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或部分真實?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與我何關?這幾個問題就關於故事的情節,關鍵的事件、人物,以及對這本書的評價,和在讀書過程中去感受與體驗,就很好的解決了。

在閲讀故事書中,我記住了快讀,並且是全心全意的讀,讓角色進入自己的心靈,相信其中發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懷疑。最好是讓想象的作品發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虛構的世界裏,人書合一。讀完一本小説之後才能談,把這個故事讀通了。無論如何我都應該知道,故事講完了,但我們的生活還要繼續。走出書本,那些角色也沒有了生命力,但是我們卻有了不同的收穫。

愛默生説,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閲讀一本書》給予我的閲讀“寶典”,讓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學作品中去感受,去體驗不一樣的美。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3

?如何閲讀一本書》早前看過。當時沒有做閲讀筆記,都忘記差不多了。昨天翻出來重讀一番。

閲讀的作用不外乎獲取資訊、娛樂、理解與發展心智。

讀書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以及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層次遞進,互為基礎。基礎閲讀,我覺得自己還行。基本保持一週1——3本書(視書的厚度而定)。寶爸也曾説過我速度蠻快。檢視閲讀階段,我想挑選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具體的應用。看看書名、前沿、書序和目錄,以此來推斷是否值得花心思進一步閲讀。我原先比較注重目錄,不太愛看前沿和後續。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斷的前提下,其實看看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本書到底説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怎樣的幫助。分析閲讀階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看了許多書,卻少有收穫的原因吧。另外,我覺得分析閲讀階段的技巧和我的國小以及國中語文老師教的閲讀技巧很相似。1.這本書談的什麼主題??是如何發展的?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關鍵主題?2.細部説了什麼?是怎麼説的?3.有道理麼?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對你有什麼意義?而主題閲讀階段則和寫論文很相似,首先根據主題搜索相關書單,挑選精讀的書單,略讀非主要書單,精讀主要參考書。給書籍分類:理論還是實用。實用的書主要在於實踐應用。把他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選擇好的,有益的書。不值得為爛書花時間。與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師益友學習,在交往中提升自己;遠離坑碰拐騙與吃喝嫖賭也是需要注意滴。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4

本書的最後兩個篇章主要是講述了不同讀物的閲讀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題閲讀。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關注如何閲讀實用型書、歷史書、哲學書和數學書,這幾種類型的書籍對我來講,是有用的書。

在閲讀實用型的書,你要提出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在談些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述,瞭解他要你這麼做的目的。第三個問題是,內容真實嗎?第四個問題是,這本書與我何干?而以上這四個問題,是可以根據閲讀書籍種類的不同,根據規則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根據歷史書、數學書的特點,找到問題,來進行重點閲讀。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題閲讀。這個主題閲讀,以前經常在那些寫作的大咖文中見到,總感覺很神奇的樣子。簡單來講,就是你個人需要解決某個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你購買了大量的相關書籍,然後把它們列為書單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題閲讀。你需要在短時間發現你看的這本書對於你研究的主題解決的問題到底重不重要。

主題閲讀的五個步驟:

一、找到相關章節。在主題閲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閲讀的書。

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就是説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着他們走。

三、釐清問題。我們要建立主旨,從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議題。

五、分析討論。

主題閲讀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並不預設立場。讀者需要不斷回頭參閲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閲讀相關的章節。良好的閲讀基礎在於主動地閲讀,閲讀時越主動,就讀得越好。

如果你的閲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閲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不是所有的書籍都值得閲讀,你需要與讀那些可以與你一起成長的書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用就會萎縮。好的閲讀,也就是主動地閲讀,能夠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長。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5

寒假伊始,我便早早地制訂好了讀書計劃,選好了要讀的書,其中有名著、有童話、有小説、有散文……無論中外,寫得都是那麼引人入勝,使我得到了許多課本上得不到的知識。

我按照計劃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張潔的《美麗的約定》、《西遊記》、《三毛流浪記》等作品。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裏面的主人公阿遼沙為了能讀上一本書歷盡坎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讀書的願望。在讀楊紅櫻阿姨於果:寒假讀書心得體會寫的《笑貓日記》和《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叢書的時候,感覺在每一本書中,有時它會讓你傷心、同情的落淚;有時它會讓你開懷大笑;有時它會讓你覺得自己身臨其境。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爺爺的一句名言,也同樣是對書籍讚美的一句名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它的價值有多麼珍貴。正如高爾基爺爺所説的,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個一個的階梯,使人爬上高峯。但是爬上高峯的路是陡的、是險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讀一些不同的書籍就像是在爬階梯,對自己也是很有幫助的,但也要會選擇書籍。

一本好書就猶如是由鑽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無價之寶,其中所藴含着的知識與智慧是那樣的珍貴,書籍真可謂是人類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啊!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6

在幽靜充滿甜美的鄉村田園裏,昆蟲植物隨處可見,但是在那兒奇妙的昆蟲世界裏,有無數的祕密我們人類還沒解知。但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有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為我們打開了那有趣、充滿神祕的昆蟲世界的大門。他打破那時人們對昆蟲的傳統看法,突破了人類對昆蟲世界的遐想。他就是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

初次拿起《昆蟲記》時,以為它就是那種平凡枯燥的科普書,但我翻開第一頁,就發現《昆蟲記》不僅僅是一篇介紹大自然昆蟲世界無窮神祕的科普書。而且還是一篇優美、充滿詩意的優秀文學作品。讀這本書時,就像在科普書籍和文學佳作中遨遊。如同步入了大自然昆蟲的世界裏。它主要描寫介紹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等等自然知識。

金步甲是毛蟲的天敵,所以他就成了花壇、菜地的“園丁”。這個很勇敢的“園丁”。卻有着人們無法瞭解的一點。那就是,在婚配後,雌蟲要吃掉雄蟲。認真觀察的法布爾,觀察到了這一點,向人類詳細的闡述了這一點。原來金步蟲和螳螂一樣,這就是他們的一種婚俗。雄蟲為了滿足雌蟲婚後的需要,才犧牲自己,在人們觀察不到的那一點,而法布爾卻那敏鋭的眼神,通過反覆的試驗觀察到了。可見法布爾對昆蟲的無比熱愛。

蟬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在樹上為樹下乘涼的人高聲歌唱,可人們不喜歡它。法布爾他拋開了一切人們對蟬的開法,開始潛力研究,不久,他發現蟬很勤勞,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讓我懂得看人不能看表面,要像法布爾那樣細心觀察,像蟬一樣勤勞。

昆蟲和人類一樣,有勤勞的人有懶惰的人,有聰明的人有伶俐的人,有老實憨厚的人,昆蟲和人類息息相關,我們人類應該愛護昆蟲,保護綠色家園,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讓人類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法布爾用那熱愛科學,執着追求,認真嚴謹的觀察和探索精神去了解自然界,發現大自然中的奧祕,為我們講述了昆蟲界的科學知識。他的那種精神令我折服,我要用這樣的精神去對待學習,對待生活,對待身邊的一切。

腦與閲讀讀後感篇7

?如何閲讀一本書》出版於1940年,目前仍備受推崇。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位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閲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閲讀。只有你對閲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閲讀完本書,尋找到閲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閲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這有點像你缺少一個解壓縮軟件,你下載了一個winzip,結果發現他本身就是壓縮格式的。

我們都曾閲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閲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閲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閲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閲讀的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前三種閲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閲讀是針對閲讀目的。其中分析閲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閲讀則是閲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閲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閲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覆閲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閲讀。對於我來説,閲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為了掌握閲讀方法,提高今後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着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後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閲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説的,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閲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為枕邊書反覆閲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圖書的判斷、選擇、閲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閲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