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4W
很多老師和家長應該都讀過教育類的書籍,通過這些書籍的學習,可以更好很正確的教育孩子。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1最新《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四篇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範文1
 

  芬蘭教育體制真心把每個別人家的孩子,都珍視為自己的寶貝,去拉拔撫育、用心灌溉,給予時間、空間,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協助鼓勵養成學習動力,從不刻意強調精英、先進、競爭、比較,從不要求學生和老師具備超人能耐,從不獎勵全勤與整齊劃一,而將人人視為有着喜怒哀樂的平凡人性,然後從人性的根本上,去尋思如何陪着他們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長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我最羨慕芬蘭老師的,不是他們優渥的待遇,不是他們全球最少的課時,最長的假期,不是他們幾乎不用批改作業,更沒有一些形式的官方文件要上交。而是整個社會給予老師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他們的學校從不給老師做無謂的評比和評分,教育機構的官員們的回答是:“我們的老師,都是一樣好!”芬蘭人還會反問:“請問,對老師作評比的意義何在?”
 
  當然,我們也講信任和尊重,但是似乎停留在舉旗幟,喊口號階段。而中國的怪現象是,口號喊得越響亮的,問題就越嚴重。於是,社會不信任教育部門,教育局不信任校長,校長不信任老師,老師不信任學生,反過來,學生也不信任老師。所以,一級一級下來,設計了無數的條條框框,來進行管理。然後,揪住一點小錯,就無限放大,喋喋不休。比如現在的安全問題,已經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學生如果假期游泳,出現了人身危險,班主任要為此負責。外來人員闖入校園,和班上學生髮生衝突,班主任要為此負責。這些規定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為了安全問題,我們已經取消了春遊,秋遊,取消了大部分的校外活動,那再接下去,是不是要把我們的高中生放到保温箱裏才覺得安全?
 
  同樣的,芬蘭的教育也給了孩子們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這種尊重,不是浮於言語上的,而是紮紮實實的落實於行動中的。他們的教育參事在一次演講中説:“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
 
  芬蘭的學生上課,沒有固定的時間,上了中學之後,沒有固定的教室。信任起於自我管理。老師和學生之間,不存在類似“警察和囚犯”的管制。
 
  芬蘭的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他們不強調“精英”,教育體系不帶頭,不鼓動,不排名,希望落實相對的平等,以此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畢竟,天才與精英是真正的`少數。並且,他們為社會小眾和弱勢羣體傾注更多的教育資源,對智力不足,身體殘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對公平的手教育權利,將他們努力轉化為社會安定發展的中堅力量的一部分。
 
  我們的教育,大概是人口眾多的關係,充滿着緊張的競爭,是多數人爭取少數的良好教育資源的過程。因為這樣的背景,學校也彷彿變成了優勝劣汰的冷血叢林,對於暫時沒有跟上大部隊的同學,我們只是過分強調他個人的努力,而沒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他們尋找出自己的興趣和出路。甚至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冷嘲熱諷,讓他們在中途就自我放棄。
 
  “有教無類”,“眾生平等”已經變成了蒼白無力的口號。
 
  “不拋棄,不放棄”。在教育的途中,堅持永遠比放棄艱難。我希望我能帶着三班的所有同學在接下去的九個月裏,無論風雨,共同前行。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芬蘭,一個北極圈的小國,透過《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給我的是深深的感動,。在這裏,芬蘭的教育體制真心把每個別人家的孩子,都珍視為自己的寶貝,去精心撫育,用心灌溉,給予時間、空間,從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協助鼓勵每個孩子鼓起學習的無盡動力,不刻意強調精英、先進、競爭、比較,從不要求學生和老師具備超人能耐,而把每個人都視為有着平凡的喜怒哀樂的人,然後從根本的人性上去尋思如何陪伴孩子們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長中的教育。在1897年,距離今天100多年前,英國作家崔迪在《行過芬蘭》一書裏,就如此寫過:“出眾的教育制度,將會確保芬蘭前途似錦!芬蘭國家的未來,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她的語言式的觀點,在今天果真應驗了。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範文2
 
  一個缺乏自然資源、人口稀少、強鄰環伺的小國,就因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構起國家未來的,只有人力資源---這就仰仗教育。因此,在17世紀的芬蘭典章中就定下規範,凡是即將結婚的夫妻,都必須要會識字,因為教會希望年輕一代都能閲讀《聖經》。。。芬蘭國會的提何能博士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這麼小的國家,必須一起肩並肩作戰,我們無法去區分彼此,區分貧富貴賤。也就是這樣,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我們的國家才會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正像芬蘭的一線老師常常説的一樣:我們這樣的小國,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在芬蘭,沒有所謂的後進班,只有引導班。
 
  對於資質稍顯落後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方式是從實務上去鼓勵。因為他們比較坐不住,學xxx度和別的學生不同,所以,特意設計一些可以從實踐中學習的模式,並且和孩子們一起規劃課程內容,從他們感興趣的去着手,安排學生到各個商家去實習,然後再運用實務所學的經驗來學習,並從中討論生活中的各項課題。這是希望為他們創造出更多喜歡上學的原因,讓他們更有意願,並充滿期盼來學校。聽到這樣至深的關懷,能不讓人心生踏實與温暖嗎?
 
  在芬蘭,沒有人放棄“後進生”,不但教育體制不放棄,更期望學生自己不放棄。只要學校和學生共同找出一種激勵學習動力的生路,或許,這個過程比一般學生要漫長而曲折,但生命終究會自己尋覓到出口,只要給予它適當的機會和平等對待的'誠意。這也正是芬蘭教育的精髓所在-----不讓一人落後!芬蘭的教育者,是以切實,懇切,誠摯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位大學校長斬釘截鐵的説:“我們未來的挑戰之一,還是專注於如何減少中輟生的比例,因為百分之五到十五的比重,對芬蘭這樣的小國,實在是太高了。我們承擔不起這樣的人力資源耗損。我們的社會不能容許這樣的學習不平衡!”從獨立之初的內戰到“二戰”,讓芬蘭人相信了社會和族羣不能自我隔離,只有充分落實教育與生活上的平等精神,才會得以生存和長期發展。就是這麼執著於這個道理,才長期在全國各地各校,對於需要特殊教育輔導的學習緩慢學生,投入不間斷的關心和更多的教育資源。“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在這個北歐國家紮紮實實地付諸實踐。人生究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還只是百米衝刺? 要想“贏在起跑線上,那就跑不成馬拉松,因為需要調整步伐、調勻呼吸、自我激勵的長程賽跑,不能只看重起跑點。。。
 
  在芬蘭,孩子滿7歲方可入學。因為他們認為,7歲的孩子,就心智與情緒各方面的發展相交成熟,適合開始國小學習。但如果孩子尚未準備好,會特設開啟班或是預備班,此種也是有深意的。芬蘭的教育者認為,孩子在10歲前是一切學習態度養成與閲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觀察覺到需要特別協助的孩子們,並配合他們的特別請況設計出適合他們發展學習能力的課程,即使是多了一兩年時間,但日後整體教育所需要再為這些孩子付出的額外輔導與附加傾注的資源,就會相對降低。如果,身為父母,置身這樣的社會,會是怎樣的踏實與幸福啊!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範文3
 
  這本《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本書感覺有點像流水賬,而且各章也連接不是很緊湊,感覺一般般吧。
 
  氣候:芬蘭有部分國土在北極圈內,室內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蘭的室內全都有暖氣熱備。
 
  地理:左邊瑞典,右邊俄羅斯。
 
  芬蘭的學校是沒有校服的,為什麼呢?
 
  因為芬蘭不僅學費全免,營養午餐,教科書,居住偏遠孩子的交通費都是政府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納税人的錢,沒有校服和教育和學習成果無關。不像某些國家不穿校服就不能進入學校,如果校服只是為了更好的管理,那學校的教育目的不久變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關注學生嗎?
 
  芬蘭的.教育特點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先讓學生喜歡上這個科目或者某項活動,而不像東方這麼在意某個細節不斷的,不斷練習不斷重複,使學生厭惡。
 
  芬蘭在17世紀定下了一個規定,凡是要結婚的人就必須能看懂聖經,於是教育就慢慢的發展~~芬蘭教育改革是從邊緣山區的地方開始改革的,因為這樣反對的聲音比較少。現在的教育規劃是教育部定出一個教育大綱,課程教科書(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師(中國小老師必須有碩士學位)自由安排。學校與學校,不會去所無謂的競爭,排名,學生與學生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
 
  芬蘭教育理念不放棄每個學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國家。無論城市還是郊外,教育的資源不還相差很多。沒有後進班,只有輔導班。後進生有多少制度和師長先放棄他們,讓他們也逐漸產生了自我放棄的心酸?如果我們的制度先放棄他們,而又期待他們自謀生路,豈不是把教育的義務和日後社會可能面對的矯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擔?是誰真正放棄他們,讓他們自暴自棄?整個社會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難道沒有絲毫責任?如果社會是環環相扣,互相依賴,如果職業是不分貴賤,教育是有教無類,那我們做到了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千年百年來對我們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卻在北歐紮紮實實地付諸實現!芬蘭只是有一句話,不讓一個落後,而真實的執行。
 
  對於肢體有缺陷的學生可以申請一個輔助教員費用政府給,而對與質優生是芬蘭教育比較弱的,他們覺得質優生他們想學更多東西的話會自己找書看,把資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學身上。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讀後感範文4
 
  前段時間,聽曉燕説,她們辦公室的老師都爭相傳閲一本有關芬蘭教育的書,熱議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訣。因此激起我的好奇心,也想學習學習。暑假裏,我終於如願以償,領到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祕密》這本書。在炎炎夏日裏,有它相伴,少了許多酷熱難熬的情緒,多了一些對當前的教育現狀的深思。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又有不少苦悶,彷徨與無奈。
 
  芬蘭,一個北歐的小國,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地區都在北極圈以內,地理環境之惡劣,為何能讓經濟力和教育成果躍居全球第一?
 
  我從書中深刻領悟了教育的真諦,懂得了什麼是信任的、平等的、均衡的、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實現對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寫的:“整個社會和教育體制對於人的關懷、對於人的信任、對於人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場要贏在起跑線的競賽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釐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孩子滿7歲才入學,學校是沒有制服的,沒有督學,沒有精英培養,考試次數不多,授課時數最少,學校不排名,老師不做績效考核。我很驚奇地發現,我們一直倡導的“不讓一人落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在這個只有500多萬人口的小國得到了實現。
 
  一羣學生興高采烈地一起做飯,包括帥氣的男孩;一羣學生踩縫紉機,織布縫衣或拿起長針織毛衣,不分男女;一羣學生用電氣鋸切割木頭,包括嬌氣的小女生……這場景出現在課堂,你相信嗎?在芬蘭,這不是神話!在國際經合組織對全球40多國中學生進行的測評中,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超乎尋常,其他國家學生失敗率超過20%,芬蘭不到5%,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一舉成名!
 
  芬蘭教育不倡導學生從小就與人競爭,而是注重啟發協調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生命價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學習心態。他們認為,競爭讓人心的良善和互助喪失,使社會趨向功利和惡性競爭,不通過競爭依然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校正自己的學習目標,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他們更多地關注學習對每個個體的作用,以及學生自身對學習的感受。通過學習眷注自己的內心,這是對人探索新知的深層次的追索。比如他們的學科教學採取“見樹又見林,先見林,再見樹”的方式,先啟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整個學科有所瞭解,淡化細部知識演練,這和我們的思維截然不同。比如游泳課,老師會讓學生先玩水,不懼怕水,體會水中樂趣,不急於教學生蛙泳、仰泳等泳姿,讓學生自由逐浪,沉浮自如,一段時間後,學生真正喜歡了這項運動,學習動力自然產生。
 
  如果説平等是芬蘭教育的內涵,那麼信任就是芬蘭教育的核心。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社會需要各種不同人才;儘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所有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個人的成就感,包括老師,這種成就感不是簡單的賞識,而是制度層面的保障,文化層面的推崇,信任老師,信任學生。依據憲法規定,芬蘭的老師可以自由選擇上課的方式、內容,有充分的教學自由度和課程自主權,自行決定教材與教學內容和進度;老師不批改作業,而由學生自行訂正。他們認為“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
 
  “人生真的不是一場贏在起跑線上的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與自己賽跑的馬拉松。一段一段的機械式的操練,固然能讓孩子們一時之間在分數上比個高下,但對啟發與養成一生的學習樂趣毫無幫助;只能讓大家在害怕輸在起跑點的陰影籠罩下,反而看不到學習過程這一片片美麗的學問森林。”在芬蘭,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階段,因為國家法律的健全,理念進步,老師賦予更多的愛心與耐心,以及更實在的教育方法,而能使學習不見得好,卻另有愛好的學生真正健康無憾地成長。
 
  較少對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管制,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約束,這種約束是無形的,隱形的,是一種整體對於個體的足夠尊重。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數學生,芬蘭式的普遍大眾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個學生,帶來的必然是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教師得到教育制度最大的信任,最大的受益者是學生,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踐行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而不是功利地謀求個人成果。正如芬蘭前阿赫所説:“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想,不是讓人有體面的工作,有大把的鈔票可揮霍,應該是讓人掌握生存的本領,讓人懂得尊重,獨立思考,讓人內心更加清澈,讓人活得有尊嚴,感覺幸福。如果有些國家的教育是如此,芬蘭應該算一個,這是他們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