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是默爾索嗎? ——讀《局外人》有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也是默爾索嗎? ——讀《局外人》有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我們也是默爾索嗎? ——讀《局外人》有感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局外人》的第一句話就令我震驚。它好像違背了社會的什麼規則似的。
這本書是作家加繆被譽為“站立在當代小説尖端”的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它講述了一個並不“波瀾壯闊”的故事:在平庸的生活中有一個名叫默爾索的小職員,他在與同伴出遊的過程中,糊里糊塗地犯下了命案。法庭上的他如同螻蟻一般無人理會,任人宰割,最終被判處了死刑。默爾索真的是罪有應得嗎?作為局外人的他,好像早早地就被局內人扣上了“死罪”。
 
  生活的局外人
 
  默爾索似乎是一個庸碌的小職員。他不像大部分人一樣力求上進:老闆佈置的任務他能推就推,不努力爭取什麼也從不強求什麼。他在母親的葬禮上並沒有流淚——這使他成為了一個“壞人”,人們認為他冷血無情,作風散漫,人們也只願意看到他們所期望看到的“傷風敗俗”,並不深究表面背後的緣由,與這截然不同的默爾索顯然成為了生活的“局外人”。
 
  法律的局外人
 
  默爾索的這樁過失殺人案其實是並不難調查的,它的動機它的性質在二十世紀的法網下清清楚楚。可人們卻把本該嚴厲的審查的真相轉移到默爾索的生活上:他把母親送進了養老院,他在為母親守靈時吸煙喝牛奶,在給母親送葬的第二天會面女友等個人行為使他掉進了司法的怪圈,無法動彈,無法審辯。“我置於事外,一切進展我都不能過問,他們安排我的命運,卻未徵求我的意見”,被告默爾索被法律排在了局外。
  加繆對於“法律虛偽性”的構造並不像托爾斯泰的《復活》那樣,通過了主人公瑪絲洛娃的苦難遭遇和聶赫留夫朵的上述經過,為正義申冤,揭示封建統治階級的黑暗腐敗,而是不重複被法律的屈冤,致力於法律對人性的殘殺度,被法律捆綁着的默爾索的無能為力,成為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與開明的司法程序的祭品,他死於意識的形態,死於世俗觀念的荒誕。
 
   人格的局外人
 
  《局外人》中的默爾索不像《哈姆雷特》中的丹麥王子那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不像《紅與黑》中的於連那樣有英雄式的熱情;不像《傅雷家書》中的傅聰那樣才華橫溢;也不像《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那樣喪失道德:不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心胸狹窄,他沒有那些著名的“小生”主人公該有的特質,他不投入,也不入世,他沒有那些自然為人或錯或對的人性——真的是這樣嗎?
  默爾索的內心應該還是留有温存的:他能在窗邊看一天的街道,在監獄裏回想生活的要素,他用自己的方式熱愛着世界、他和母親的感情不深,又沒有很好的能力去贍養母親,所以他才把母親送入養老院;他深知母親的離開已無法挽回,淚水也失去了意義……這樣的他仍在這個荒謬的時代裏尋找着那些“真正”的存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但也如此,他“違反”了社會的“應該”。
  “正因為發現了生活的荒謬,才會更熱愛生活。”
  加繆是個温柔的人,他在警示世界,卻能給一切留有美好:《局外人》中的默爾索麪對着世界的不公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內心都是善的,《鼠疫》中的鼠疫最終也消失了,無論這個世界多麼讓人絕望,都要努力愛這個世界。
  “為了善始善終,功德圓滿,為了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可當我們閲讀《局外人》時,書中的默爾索不也是局內人嗎?那正在閲讀的我們難道是局外人嗎?
 
  我和局外人
 
  生活中有太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有的碌碌無為,有的身兼重負,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像可以被歸為哪個標籤,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我們的人生也被規劃好了。我們從小就被告誡要考一個好大學、有一份好工作,如同行屍走肉般被這些“規則”控制着,哪怕有人提出“為什麼”也沒有人回答——生為局內人、活成局內人的我們找不到答案。我也想跳出人生的怪圈,可我無能為力。我自認清高,不願隨波逐流,可最後卻變成了“芸芸眾生”。
我只是一個想要成為“局外人”卻無法的局內人。你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