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青年讀後感精選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讀後感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心裏的感受通過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材料,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人們對書上人物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告青年讀後感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告青年讀後感精選7篇

告青年讀後感篇1

從某種程度上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因此,在現實中,教育出現了不少違背發展規律,甚至是“大躍進”的現象。前一階段我讀了《致青年教師》,給了我很多借鑑。 特別對於教育的一個特徵: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他帶給我們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衝擊。相對於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教育是慢的藝術”帶給了我們更多的從容與淡定。正如吳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細緻、耐心,但有時非常容易就是訓斥、強迫、禁止。當然這有教育體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師自身教養、對教育的責任、對孩子的愛心出了問題。的確,我們不少教師以“為學生好”的名義,做了很多不利於學生髮展的事情,這是需要我們教師反思的。

社會現狀反映了國人的一種浮躁心態,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這一思想也開始衝擊着我們的教育。我們搞素質教育,就一股腦的把素質教育的種種做法,比賽似的加於我們的學校,各種興趣班一擁而上,學校紛紛構建了屬於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霎時間,每個學校熱熱鬧鬧,看似精彩紛呈。有人竊喜:素質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結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快,只是為素質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沒有實際的意義,是違背素質教育規律的。教育的快,還表現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上。這也是一個極端。有人説,我只要升學率高了,就能遮百醜,於是乎,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沒完沒了的做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美其名曰: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沒發現學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學率與提高教學效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行為,屬於拔苗助長。

蘇霍姆林斯基説:“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作品,有時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攙扶生命成長的一段時間,孩子的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確認、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過程,我們可以給予學生一時的攙扶,但我們總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師需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推動生命,用生命去潤澤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無疑問就是慢的藝術。如果教師用生命的高度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是他們生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是否愉快,這其實關係到學生的生命質量。因此,讓“教育是慢的藝術”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教師的共識,讓教師們在繁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引領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現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論,更需要的是迴歸常識,教育是慢的藝術,其實就是一種常識,需要我們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藝術。教師要用心慢慢去做,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尊重。教育是潤澤心靈的藝術,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待、耐心,減少教育浮躁與功利,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應該慢下來,欣賞細水長流的美妙風光。慢下來靜靜地看,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潤物細無聲”、“大愛無痕”、“誨人不倦”、“鍥而不捨”等精髓的通俗詮釋,對我們也是一種訓誡。慢下來,我們才能從容領略教育事業的精彩;慢下來,我們才能細膩感受教育生命的神聖;慢下來,我們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來,我們才能夠輕輕觸摸教育行走的真實!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課程的一種態度,是教育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這個“慢”的狀態,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實的!

告青年讀後感篇2

當你坐在那有些生鏽的課桌邊上,總會習慣性的抬頭望望天花板,或是瞧瞧外面一簇一簇的綠色。

這樣的青春,我們經歷了太多,翻開那有些泛黃的扉頁,細細的讀,歲月使它漸漸泛黃,含淚,再讀。

絢麗燦爛的星河和耀眼蓬勃的朝陽,狂傲怒放的玫瑰和純淨美麗的細雨,是別人筆下的青春。而我的青春並不如此,耳邊的歡聲笑語,依稀美麗的夕陽亦是我記憶中的青春。

再回想一下青春,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記得那窗外的夕陽特別美,染紅了天,染紅了地,染紅了我的記憶。

春天的陽光總是温暖而耀眼,奔跑着想要超過前一名同學,衝刺着最後的一百米,喘着氣,一步一步,邁向勝利。

教室裏,一張張卷子傳到你的手上,一題緊挨着一題,偌大的教室裏,只剩下文字舞在筆尖,跳躍到紙上的沙沙聲。鈴響後,總覺得,班裏的笑聲特別大,很煩,卻又很愛。

天色漸晚,熟悉的放學鈴終於響起,夕陽氾濫着陣陣紅暈,漸漸的,整個天都紅了!記得有人説過:“天邊的夕陽,是星星在出嫁呢!”火紅的太陽隱藏在火紅的夕陽裏,火紅的夕陽掩蓋着火紅的太陽,正慢慢的,向下沉去。

花與草都在偷偷萌動,誰又懂少年的苦心?是拼盡全力一鳴驚人的學霸?還是目中萬里蓬勃朝陽的少年?

夜深人靜,沉寂的夜籠蓋了整個世界,輕柔的月光灑在了漫不經心的夜,星河依舊燦爛,長河不減當年。

日復一日的學習是枯燥的,但卻足以讓青春充滿色彩,哪怕深陷沼澤,哪怕前路佈滿荊棘,也要拼命地,勇敢地向前奔去,這才是青春的本命。

時光紅了蘋果,綠了樹木,卻唯獨留下了那耐人尋味的青春。青春大概是人們最美好的“家”了。

世界燦爛盛大,少年們,去闖吧!勇敢的向前方奔去,無論何時何處,歡迎回家!

告青年讀後感篇3

這個暑假,我們學校又給我們買了很多好書,其中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一書,我是翻了又翻,讀了又讀。這本書給我的收穫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認為這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書中85篇文章篇篇讓我受益匪淺。

我知道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知道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回顧《做個有胸襟的老師》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學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為了讓學生胸襟開闊,我要先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回顧《不能讓學生認為我們不認真》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不認真?吳非老師的一句話“我寧可讓學生認為我的教學水平差,也不願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説到了我的心裏,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後的工作該怎麼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這篇文章中説道“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簿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各種原因,我忽視了教育中的細節問題,真是倍感羞愧。校園裏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説,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很難為人師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半個世紀,還會通過他們傳到更遠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這篇文章,我很贊同吳非老師的思想。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追求,語文學科也就不成其為基礎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説:“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我們思考問題不應當脱離實際,我們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這是不需要爭論的。

語文學科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學生長遠的甚至終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這一點也不應當有什麼分歧。遺憾的是,極度功利的教學觀往往在左右評價。當今之世,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他的教學富有詩意,未必會受到敬重,經常受到的卻是批評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課,課間和幾位教師閒聊,隨意説到普希金,有位教師疑惑地問:“這個不可能考的吧?”一時便不知説什麼是好。

學生在青少年時代讀什麼書,思考什麼樣的問題,將決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語文教育要讓學生追求詩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詩,還應當有琴聲,有樹,有虹,有夢。

回顧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觸動我的心,其實篇篇都充滿着愛。

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樣,我們在成長中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那這些像夢一樣的詩,像詩一樣的夢永遠不再回來了,可是它還留在孩子們的眼睛裏,孩子們就坐在你的面前……

愛所有的孩子!

告青年讀後感篇4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裏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閲讀的好處不用多説,只是我們很多都不知道閲讀的方法。最高峯的時候,我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書,可是看完以後,收穫只限於當時,後來就逐漸淡忘的。長久如此,我不覺有種讀了也忘記,何必做無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書中提高,我們面對伶俐滿目的書,要學會選擇。按照機會成本來説,你多讀了一本無用的書,就代表你會少讀一本有意義的書。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傾向於選擇經過歷史檢驗的,有價值的書。另外,讀書還在於感受,在於記筆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讀書的時候,是邊思考,邊閲讀,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後不留下半點痕跡。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説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比方一本小説,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裏面有些章節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也希望羣裏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告青年讀後感篇5

夏天如期而至,從考試之後我就沒有像之前那樣久坐地去完全沉下心來做一件事。於是,滿懷着對每天無所事事的愧疚,打開閲讀軟件看了看,選擇了一本《致青年教師的信》。這本書是於潔教師寫給青年教師的44封信,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智慧和經驗感悟,在與青年教師對話中解決他們的疑惑,讓他們不再迷茫。

本書描述了許多類型的學生:慢吞吞的小言,情商很高但不守規矩的小意,還有不愛學習的小皮等等。在青年教師剛踏入學校的時候我相信這些類型的學生都會讓老師“頭大”。而大部分老師沒有經驗或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和言行,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到這些學生。

而在本書中,於老師針對每種類型的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言同學,他剛入學時他的父親就和老師説小言做事慢吞吞,學習習慣差。這位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只能看到小言的這種形象進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於老師建議:撕掉對學生的標籤,從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習慣開始。

在教育原理中,我們學到過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性,也知道每個人的發展都具有差異性,作為教師要因材施教。可是在實踐中或是教學中,我們就會“急於求成”,而忽略了每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是個體就會有差異。

其次,於老師還建議,作為教師,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持之以恆,歸根到底在於相信“荷塘效應”。

荷塘效應:假設第一天,池塘裏有一片荷葉,一天後新長出兩片,二天後新長出四片,三天後新長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們也只看到池塘裏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長有荷葉。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到第30天荷葉就掩蓋整個池塘。

在29天的“臨界點”之前,信息可能都處於緩慢的滋長期,難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後一天,瞬間爆發,其影響力將讓人瞠目結舌。

於是我告誡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實踐中,遇到一些難辦的事情或難教的學生,要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耕耘的過程會很漫長,而收穫的時間不知道哪一天會到來,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堅持着做一些努力,收穫遲早會到來。

告青年讀後感篇6

青春,是涓涓的流水;青春,是初生的綠芽。青春本無顏色,如一張張潔白的畫紙,等待我們去描繪;青春本無色彩,如一本本未寫的日記,等待我們去譜寫。春是花季年華中最燦爛的一抹温暖的陽光,美輪美奐,精妙絕倫。

當我們坐在椅子上,談笑風生地交流着,臉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那便是青春;當我們走在大街上,互相捉弄着閨蜜好友,幼稚地玩耍着,那便是青春;當我們站在陽光下,穿着校服揮着手,高高興興地拍畢業照,那便是青春;當我們回頭看着母校,望着即將分離的好友,昔日的快樂時光浮現,又落下淚來,那便是青春……青春是美好而又充滿酸甜苦辣的年華,讓我們聲聲歎息,它的短暫。

因為老師的責罵而感到委屈,不禁向閨蜜好友抱怨,那就是青春;因為閨蜜好友的生日到來而手忙腳亂,到最後不好意思地向閨蜜好友吐舌,那就是青春;因為家人帶來的小小驚喜而喜悦,悲傷都拋到九霄雲外,那就是青春;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而失落,又被閨蜜好友的安慰逗笑起來,那就是青春……

那些韶華與單純中,總有一些記憶讓我們難以忘懷。難忘朋友。曾經一起笑過哭過痴過恨過愛過,曾經在失落的一個安慰,在傷心的一份温暖,深深刻在記憶的心田。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而你我卻有着永恆的友誼。

難忘恩師。朗朗吟讀詩歌,猶記當初您耐心的教育;埋頭提筆疾書,猶記當初您細心的指導。温柔的話語,細心的教導,修長的身影,都將永存在心。

難忘母校。一步步走進碩大的校園,繁花似錦,綠草如茵。而我們就在這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度過漫長的學海生涯。因為您的陪伴,才有了一個個人才。您的模樣,揮之不去。

“不求生生世世,不求朝朝暮暮,但求平平淡淡,攜手共遊人間。”正如歌中所唱,讓我們以青春為筆,真情為墨,畫出更美麗的青春之畫,寫出更生動的青春之歌。

告青年讀後感篇7

今年暑假,校長向全體老師推薦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有愛就會有感動--《致青年教師》讀後感。這本書並不像之前學校推薦的理論書籍讀來那麼苦澀,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平實易懂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走入吳非老師這本書,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卻不由感慨萬千。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讓我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讀完此書,我記住了他對學生的愛,對待工作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卻不由想起了自己…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我參加工作已經有十多個年頭,站在講台上,剛畢業時那種難以掩飾的青澀和靦腆彷彿就在昨天。十幾年的時間,足以改變許多事情,但對教師這一工作的責任感,卻由年輕時的火熱衍變成了今日的綿長不息。

常常聽到有人説:"你是老師啊!不錯呀!一天就那麼幾節課,動動嘴就行了,有雙休,有寒暑假…"。每次聽到這些,我只是一笑了之,我明白,只有從事了教師工作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這份工作的辛苦,其他人是永遠也感受不到的。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位老教師對我説:"老師吃的是良心飯!"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教師精神的實質。是啊!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我們需要英雄,但我們更需要千千萬萬,實實在在,腳踏實地於平凡崗位的有責任心的人。教師,固然有着別人無法理解的艱辛,但她也同樣有着別人無法體會到的幸福!每天清晨,踏進校門,孩子們那一聲聲甜甜的"老師早!"是種幸福;每年教師節,辦公桌上那朵朵豔麗的鮮花是種幸福;每送走一屆畢業生,他們會不捨地道上一聲:"老師,我們會回來看您的!"是種幸福…幸福的背後是教師付出的無窮無盡的愛!教師的愛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付出時,我們沒有想到回報,這就是一種責任的驅使。

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葉的事業,就是選擇了奉獻。每天面對着一羣鮮活的生命,叫我們又怎麼敢懈怠呢?如今,除了教師的身份,我也是一名學生家長。每天看着兒子點點滴滴的變化,聽着他滔滔不絕地講着每位老師帶給他的或有趣、或新奇的知識,心裏充滿了對老師的感激。我想,每天會有多少像我一樣的母親在和她的孩子分享學校帶給他們的快樂?亦或是焦慮孩子的止步不前,孩子們周而復始的求學之路,牽動的是多少帶着期盼的母親的心哪,讀後感《有愛就會有感動--《致青年教師》讀後感》。我想:每位孩子的母親應該也和我一樣,希望孩子的老師能夠愛他,對他負責;當他受委屈時,也希望老師能夠像媽媽一樣摸着他的頭,安慰他吧。這種念頭便會驅使我盡力把學生的每件小事做細、做好。

曾經教過一個孩子,他叫小凡,是個特別調皮的小男生,時常把你搞得暈頭轉向。印象特別深的是剛上一年級時他上學來得最晚,放學溜得最快;上課時不是找別人説話,就是一個勁兒地玩手指、摳桌子;下課嘛,最愛追逐打鬧,不是擦傷自己的鼻子,就是撞傷別人的額角。反正,隔三差五地給你惹出點事兒來,讓你忙得不亦樂乎,氣得昏頭脹腦。他對待學習,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牴觸情緒,這讓我和各任課老師很為難,為了走近他,瞭解他,我們決定採用"懷柔"政策,希望他能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關愛。可是他是個軟硬不吃的孩子,我找他談過幾次話,可是每次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這讓我很難辦。

有一天吃完午飯,他像一個發號施令的小將軍,領導班上的其他男孩,拿着尺子打來打去。當班長跑來向我報告,我連奔帶跑來到教室,立馬呵斥了他們。因為尺子太危險,便將其一一沒收,其他孩子都很規矩的交給了我,除了他,不僅不情願,眼神裏還透着一種憤怒,就是這憤怒的眼神,讓我感覺他簡直是在挑戰我們老師的權威!於是,我單獨把他叫到辦公室,決定和他"好好"談一次!

他低着頭,乖乖地跟我到了辦公室,不敢正眼瞧我。當時,我氣憤極了,提高聲調,非常嚴厲地告訴他:"玩這種危險的東西,不僅會傷害到自己還會傷害別人,老師收你的尺子也是應該的,作為國小生應該聽老師的話。"而他始終一言不發,眼睛望着別處,根本沒把我説的話當一回事,這舉動讓我更氣憤,我便問他:"你在聽老師講話嗎?"他不語,我接着問:"你知不知道跟小朋友一起甩尺子是非常危險的?"他還是不語,我又問:"小朋友怎麼能不回答老師的問題呢?"這次,雖然他還是沒有説話,但我明顯感覺他的眼光閃了一下,頓時,我想,我是不是説到他的痛處了?於是語氣緩和了一點問道:"是不是覺得平時沒有小朋友跟你玩,今天那樣做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啊?"果然,他點了點頭,我的心微微一震,温和地説到:"其實班裏的小朋友也很想和你做好朋友,只是你平時學習不夠認真,喜歡調皮搗蛋,所以大家才會遠離你的。如果你能好好地表現自己,那老師、同學都會喜歡你的。"聽了我的這番話,他哭了!哭的很傷心!是啊!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沒有夥伴和他玩,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他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今天他的這一行為也只是在證明他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孩子啊!

過了一會兒,我為了平復他的情緒,輕輕摸着他的頭,問他:"孩子,你哭是因為知道自己今天的行為錯了還是為沒有朋友而難過呢?"他哽咽着告訴我:"為沒有朋友而難過!",我攬他過來,輕輕説着:"孩子,別傷心,你來到這個學校,大家都在高興地接受你,老師、同學都會把你當成好朋友的,咱們慢慢改掉身上的不良習慣,試着和更多的同學去交朋友,好嗎?"他輕輕點了點頭,悵然若失地離開了…

看着他離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有種説不出的滋味。於是接下來的日子,我有意引導其他孩子主動和他交朋友,主動找他玩。慢慢地,我發現在我的有意識引導和呵護下小凡變了,變得開朗多了,還發現他會不時開心地笑。上課的時候,他也能積極發言了,他的眼睛緊盯着你,手舉得高高的。他變得合羣了,變得比以前活潑了。我欣喜地看着他的轉變,為他的快樂而快樂。

事情已過去好幾年了,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不知道多年以後,小杰是否還記得幼時的這樁往事,是否還記得有位老師真心地關愛過他。多年以後,長成大人的他,是否會記得童年時老師和他進行的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一粒善的種子,一棵愛的幼苗。但我知道,師愛就是無悔的付出,無私的奉獻。它是聖潔的,因為它不摻任何功利的雜質,它是純粹的,因為它從心裏發出來的,又直達心的深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