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4W

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發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與他人分享,促進交流和思想碰撞,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孤獨六講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孤獨六講讀後感5篇

孤獨六講讀後感篇1

孤獨作為一種美學,是可能的嗎?

這是我翻看蔣勛新著《孤獨六講》前內心最迫切的猶疑。孤獨,當下好似流感,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染過。弔詭之處在於,最害怕孤獨的現代人其實最孤獨。很簡單,現代性的一大特點即是,個體意識的明確。隨之而來的既有所謂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説孤獨。更搞笑的是,當人們意識到陷入孤獨之境時,第一反應則是迴避孤獨,這是羣居動物的本性,卻於解脱孤獨無益無用。更深在的問題是,當孤獨作為一種羣體性症候,我們能否給予孤獨多一重維度的探勘,並賦予美學上的好處,使得孤獨不再只是一個現代人口中熟濫的詞語,心中單一錯誤的觀念呢?

這回,聽蔣勛談孤獨,總算能將上述所言一一落實了。書分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最後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於“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蔣勛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動情,於是這給他關於孤獨的議論添了一層難得美學觀照,正因孤獨難談,談得不好,讀者越發憂悒孤獨。

每一天看一章,捨不得快快讀完。最喜愛“革命孤獨”那一章。中國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對革命美學的深度透視,歷來談革命者多是囂騷空論,催生的不是對於革命的切實瞭解,反倒激發出不自知的羣體盲目。至於由革命而言及孤獨,更是少見。在蔣勛看來,“革命跟詩有關,跟美學有關,而它最後導致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感”,“正因唯有孤獨感會讓人堅信烏托邦”。革命者並非僅是不滿現狀,毋寧説對現狀的不滿只是革命者內心孤獨的一種外在表現,巨大的孤獨感迫使革命者透過革命來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獨。好像書中提到的托爾斯泰,拋棄爵位、土地、財產,毅然出走。若是僅從表面所謂對農奴的關切來明白,未免現實功利了點,在那裏,托爾斯泰想要進行的是一場關於內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財產不僅僅是他所擁有的物質,同時這些物質是與整個階級體制緊密聯繫的。當他決然捨棄這些時,他是在與這背後的階級體制作戰,同時更是在與內心的不安作戰。這種內心的革命其實是越出世俗藩籬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納之定則之人,必定要飽受譏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許這樣。常識告訴我們,這些革命者註定是失敗者。

有深意的是,失敗者才能獲致美學好處。在蔣勛眼裏,《史記》就是司馬遷為無數失敗者所進行的美學書寫,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個革命者美麗的結局和孤獨感”,進而動問“文學是不是去書寫一個孤獨者內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或奪得政權的那個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贏了政權卻輸了詩與美”。這是我讀見的對《史記》最好最美的一種解讀。

我們這天讀《史記》,照樣會喜愛那個失敗的項羽,而不怎樣喜愛那個最終成功的劉邦。理性的讀者也許會猜測彼時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項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馬遷內心對孤獨者的致敬”。那裏有顏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荊軻,有不為俗世所容的遊俠。因此“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麼是革命孤獨”的問題時,我們會把革命者視為一個懷抱夢想卻最終無法實現夢想的人。正因懷抱夢想,因此有詩與美的可能;正因終其世無法實現,也就不可能為任何體制雖捆縛。這種現實好處上的失敗造就出強大的美學力量,進而拷問世俗——我們到底能不能容納他們?

而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就應擁有足夠多的面向與可能。

那麼,現代人如此懼怕孤獨,是不是正是正因我們太過單一,社會面向不夠豐富呢?

在這個好處上,我歆服蔣勛所言“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昆德拉在評析弗朗西斯?培根時如此説道:“畫家的強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勢’放在肖像主人的臉上,試圖在某個深處,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這個詮釋,我願説,對“孤獨”的探討與珍惜,本質上也正是基於找尋那個逃逸的“我”的企圖。在與自己相處之時,我們質問自己,一個人會在何等情形下變得不可辨識自己?又會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換言之,一個人之因此為自己的邊界,到底在哪裏?

孤獨六講讀後感篇2

個人覺得,《孤獨六講》是一本關於孤獨和美學的書。由於此前又未系統學習過美學知識,書中一些內容也有些讀不明白,只能説把整本書看完了。

第一講關於情慾孤獨。情慾孤獨最常見於青春期或當一個人落寞的時候,而情慾孤獨又是可以轉化的。

第二講關於語言孤獨。青春期時有語言孤獨,內心想法與人迥異的人也有語言孤獨,只要無人傾聽,便有語言孤獨。語言孤獨的解決方法即溝通!

第三講關於革命孤獨。個人覺得,只要隻身或一羣人堅持着自己或他們的理想時,便會產生革命孤獨。作者説,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獨、亦不再有詩。

第四講關於暴力孤獨。暴力美學即暴力孤獨的體現。暴力分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兩種。戰場上為國殺敵是合法的,街頭殺人是非法的。社會也為個體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滿足暴力慾望的途徑,賽車就是其一。文明社會裏,眾口鑠金即是一種暴力的形式。

第五講關於思維孤獨。超前意識是一種思維孤獨。統一思想、結論化模式等造成思維孤獨。而思辨方能破除思維孤獨,即黑格爾所説“正反合”。而語言孤獨和思維孤獨是否可以轉化?

第六講關於倫理孤獨。當一個人陷入倫理的困境時,即表明他存在倫理孤獨。以愛之名是一種倫理孤獨,想着: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麼怎麼樣。這就是一種倫理孤獨。

而書中一些觀點也不能認同,覺得作者用一種預設的寫法來論證他的觀點,使我這種不懂美學的讀者一步步地掉進了他的“坑”。

孤獨六講讀後感篇3

黑夜在蠶食白晝,霜降在吞噬濕熱,漫漫時間的海里我們隨波逐流,我們在生命的長河中尋找相遇,冰冷的河水堵住我們的喉嚨吞沒我們的聲音。孤獨是水的顏色,披着清冷的外衣,把我們包圍,如影隨形。

蔣勛在扉頁中寫道,“我的《孤獨六講》在可懂與不可懂之間,也許無人聆聽,卻陪伴我度過自負的孤獨歲月。”蔣勛斯文的文字卻如同一柄利刃,自上而下,將人的靈魂劈成兩半,他就在這其中,挑挑揀揀,追溯過往,品嚐現在,展望未來,直面孤獨。他有一支筆,寫盡心底孤獨。孤獨,從來不是臘月風雪,風霜寒心,孤獨,更像是夢魘,是你午夜時分在窗中看到的鬼魅般的影子,從來只是住在你心中。

我們的記憶深處都會有那樣的晚上,躺在大牀上,温度宜人,空氣濕潤,聽雨聲打在窗柩,犬吠聲自遠而近,就在這樣的嘈雜中,卻覺得萬籟俱寂。水流聲潺潺,我們叮叮咚咚的心啊,突然覺得無處安放。學文電熱人大多敏感細膩,曾在人生的低估,也是一個那樣的夜晚,我坐在牀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忽明忽暗,心裏難過的要崩塌,説不出來也沒法説,説出來了也不知道找誰來聽。“每個人都急着講話,但每個人都沒法把話説出來。”,就是這樣的一種孤獨,明明眼前是繁華喧囂,人羣熙攘,卻好像孑然一身,明明千言萬語,卻好像無話可説。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心裏的孤獨,在成長的歲月中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厚重,如果不去學習接受它,只會覺得前行的路越來越冰冷孤獨。

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我們都在企圖敲碎孤獨的軀殼,蔣勛卻説出了這樣的話“期盼每一個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倫理孤獨。”“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是思維的清明。”原來孤獨從來都是寶貴的東西,它讓人細膩,聽得見大地萬物細語。它讓人慈悲,孤獨過才能感同身受常存慈悲之心,懂得珍惜。它讓人清明,獨處從來都是一種力量,讓人看清楚自己。它讓人勇敢,不害怕無謂的魔鬼,不害怕前路的未知,孤獨一直在你左右,既不想掙脱它,那它便化為你的力量,推你前行。

許多事情都是一個做的,沒人能代替。即使是陪伴,也只是陪伴,跨出步伐的還是你一個人的事。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與我粥可温,無人與我捻熄燈,無人與我書半生,這樣子的愁腸感歎,自以為千迴百轉的孤獨,懂得去面對,就會覺得自在,需多事一人便可做,我們終其一生尋找的不是這樣可有可無的陪伴。我們要做的是享受孤獨,珍惜孤獨,直到有意思的人出現,彼此都品嚐過孤獨,更懂得餘生要怎樣相度。在一個人走的這條路上,孤獨當然有一點,但自由更誘人。

?孤獨六講》,蔣勛以半生見聞,所思所感,熬成這樣一鍋濃濃雞湯,你我都盛取一杯,飲盡便能醍醐灌頂。在長大的歲月裏,總免不了孤軍奮戰,與其唯唯諾諾,四處逃避孤獨,接受它,讓它來陪伴你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人傾蓋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孤獨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孤獨六講,我們數次面對孤獨,曾恐懼,曾躲藏,曾逃走,但最終都該學會面對,學會品嚐,學會享受。飲盡這一杯孤獨的酒,前路便可孤軍奮戰。

孤獨六講讀後感篇4

在一次語文閲讀課上,我偶然拿到了蔣勛的《孤獨六講》,本以為這一本是深澀難懂的哲理書,但沒想到它帶給我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思考。

在漢字裏,“孤”與“獨”都不是大眾容易喜歡的字,《禮記·禮運大同篇》裏説:“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孤”是沒有大人照顧的孩子,我們現在在漢語裏還叫“孤兒”。“獨”是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年人,我們現在也還常説“獨居老人”。“孤”和“獨”都是失去親人照顧的人,這兩個字都有令人悲憫、哀傷、同情的意義。漢語從儒家人際倫理的缺失發展出“孤獨”二字,總使人感到哀婉悲憫。在生活中,我們儘量避免孤獨,但不可否認,我們的心靈仍然感到孤獨。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孤獨呢?蔣勛寫出來了,也許我還介於一種懂與不懂之間,但感觸依舊很深。

那是與孤獨的第一次相遇。國小的時候,我總是獨自一人,在那個連裝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紀,我也是孤身一人。剛好當時的女生是單數,21個人。20個人歡歡喜喜地找好同伴。沒錯,我就剛好是那多餘的“1”呢。“沒關係,一個人挺好的。”我總是對自己這樣説。“沒關係,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我總是在心裏這樣想。

事情過去很久了,但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把它們從塵封的記憶中找了回來。我也記得因為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我擁有了許多與自己獨處的機會,但那算是一個小小的低谷吧。曾經有過一個夜晚,我坐在牀上,看着對面的燈忽明忽暗,心裏難過得要崩塌,説不出來也沒法説,説出來了也不知道找誰來聽。“每個人都急着講話,但每個人都沒法把話説出來。”就是這樣一種孤獨,明明眼前是人羣熙攘,玩笑嬉鬧,卻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萬語,卻好像無話可説,這是我們每個人心裏的孤獨,在成長的歲月中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會覺得前行的路越來越冰冷。

孤獨是圓滿的。記得國小的時候,我們曾讀過一首李白的詩,叫《月下獨酌》,當時是真心沒讀明白,只是覺得李白這個滿身是詩的人很孤獨,孤獨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鬧。但現在我卻明白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李白清冷孤獨的境遇的寫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大膽想象,舉杯邀請月亮和影子與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時行樂的歡愉。這時孤獨成了酒和月光,伴隨李白一起玩樂。在我看來,這種孤獨成了一種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飽滿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種狂喜,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原來孤獨從來都是一種寶貴的東西,它讓你有了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而獨處後,孤獨成了思維沉澱後的清明,它讓我們撥開了心靈上的薄霧。相信我,不要懼怕孤獨,也不要排斥孤獨,孤獨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麼做,它便會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獨六講”,蔣勛以半生見聞,所思所惑,熬成這樣一鍋濃濃雞湯,它不油膩,但很細膩,它將化作細水長流,滋潤你我的內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當能醍醐灌頂。

在長大的歲月中,我們數次面對孤獨,曾恐懼,曾躲閃,曾逃避,但最終都將學會面對。“敬畏孤獨,享受孤獨”,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孤獨六講讀後感篇5

蔣勛説:“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沈從文説的更直白:“孤獨可以生長東西。”沈沒有過仔細的説解。蔣勛這本《孤獨六講》可以説是為孤獨作傳,帶讀者體味古今中外的孤獨。

蔣勛的文字是造境的文字。他從傳統談起,直到現實以及文學,孤獨無論夾雜的是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都是蔣勛體悟的孤獨,有種畫面縈繞你的腦海:就像蔣勛端着杯茶,徐徐在講,語調和緩,偶爾歎息,餘音裊裊,屋子裏靜的彷彿灑下的月光,清冷可奏,空氣中滿是閒散滿足的氣氛。清茶一杯,淡綠盈盈,舌尖上品一抹馨香,絲絲絡絡,人處於一種靜謐的狀態。如同蔣勛所説的,“他的孤獨是可懂與不懂之間,也許無人聆聽,卻陪伴我度過自負的孤獨歲月。”孤獨總是琢磨不透的,既親近又疏離。

蔣勛的孤獨根子裏還是文學的孤獨,如若不然,他為何舉那麼多文學的例子來説解孤獨。或者説他骨子裏讀的是孤獨的文學。孤和獨總是那樣細腳伶仃的引人憐憫,擅長中庸之道的國人是不好意思放它們出來的,只在角落裏隱隱的,默默的,舐着,玩味。這些情感總有些共同之處,少年時的蔣勛讀了《紅樓夢》《簡愛》來轉移他的情慾化而為孤獨。用沈從文的話説則是,讀了一點書,使自己又孤獨了一點,少有説話的人了。這個時候,這個沉默的大多數,顯然是自足的,並不全然是引人憐惜。

文中有一處例子顯然蔣勛弄錯了。“嘯是極其孤獨的一個字,後來保留在武俠小説《嘯傲江湖》中,但後人都以諧音字訛傳為‘笑傲江湖’,不復見從心底嘶叫吶喊出的悲憤和傲氣。”想來蔣勛是沒有看過《笑傲江湖》的,金庸志不在講述悲憤和傲氣,而是用一點平淡心行走江湖,無所求欲,無所企盼,灑脱自由,令狐沖是要笑對江湖的。需要嘯對江湖的,明顯不是令狐沖,而是楊過仁兄了。笑傲中人物從以往以家國為務的金庸俠客又進一步接近一個現代人的情感了,少了那麼一點刻意,境界全開。令狐沖有蔣勛筆下現代意義的孤獨,身在鬧市能保持自己的這麼個人,楊過不同,總有點雲空未必空的意思,所以設個活死人墓圈着他,他的愛人也被金庸拿來開玩笑,欲潔何曾潔。他需要嘯一嘯,滿腔孤憤,無處化淒涼,“我的心愛在南海,她不回來,她不回來”令狐沖喝着猴酒,賭賭也就是了。即便愛人看不起我,又如何?令狐可以為了小師妹做任何事,但他的心性小師妹完全駕馭不了。嶽靈珊不喜,理所當然。閒話少敍,説回孤獨,蔣勛的孤獨是現代人的,學者作家的,他和沈從文筆下那些兵士、妓女的孤獨全然不同,蔣是柔和的,沈筆下的是熱烈的,沈的孤獨分明是急流中捲走不忘交代欠幾文錢的水手,以及等着那水手下行的白齒秀腰腫奶婦人。

“其實人類的本質或許是——孤獨。”孤獨在我們的傳統常常是貶義,有歌唱到:“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多少離羣索居只為心中富足。其實孤獨又如何,孤獨就像靜室裏聽針掉落的聲音,你總會發現些不一樣的自己,離心更近。如果給孤獨作幅畫,我希望是蔣勛的這段描述:“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着,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

小編推薦

一本好書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愉悦我們的精神,在閲讀蔣勛寫的孤獨六講讀後感時,腦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文字把心中感受寫出來,寫一篇讀後感。一篇優秀的孤獨六講讀後感讀書筆記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孤獨六講六種不同的孤獨讀後心得體會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孤獨”這個詞,已經在文學作品中被演繹過無數個版本。彼時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所著的鴻篇鉅製《百年孤獨》,今有知名媒體人劉同講述勵志故事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如果再去談論它,似乎有些文藝青年賣弄矯情之嫌。然而,當我讀到蔣勛寫的《孤獨六講》一書時,卻從他的文字中再次領受到了孤獨的新意。

“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開篇這一系列對孤獨鞭辟入裏的剖析,像一連串激越的鼓點,在我心底擊起了一陣勁烈的迴響:啊,原來孤獨還可以劃分出這麼多種類別。書中,作者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闡釋了孤獨這一人類害怕卻又無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實質,讓我們瞭解到,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當今這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人類語言的極致其實是一種孤獨。”這是作者在《語言孤獨》一章中拋出的一個具有顛覆性的觀點。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説緘默不語的人是孤獨的,而終日高談闊論的人,怎麼可能孤獨?然而,靜心凝思,才發現蔣勛的視角確實很“毒”,可以直擊喧囂背後的虛無。就像大多數人喜歡在社交場合中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享受那種引人矚目的感覺。而當別人各抒己見時,他們的耳膜卻像產生了一種屏蔽信號,即使迴應,也只是出於禮貌地附和幾聲,極少去認真思考別人到底説的是什麼。而自己説到最後,也只剩下重複嘴巴開閉的動作而已,僅僅為了保持那可憐的存在感。

談到“思維孤獨”,作者歸結為“不可思不可議”。仔細揣度這六個字,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詩人。無論隱遁山野,抑或垂釣溪邊,他們都是特立獨行的存在。而恰恰是這種徹底的孤獨,往往能孕化出一種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人得以更加專注地思考,更加純粹地感受,從而創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壺一盞,他非但不覺孤獨,反而樂得逍遙自在,進而吟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傳誦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獨是飽滿而充實的,而當下的現代人,又是怎樣去面對孤獨的呢?為了排遣空虛和寂寞,大家總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花樣繁多的社交活動中,喝酒、k歌、泡吧,然後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如歌手庾澄慶在《葉子》中唱的那樣:“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待曲終人散,一切歸於沉寂,孤獨感依舊如期而至,而且反而變得愈發強烈。

事實上,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孤獨是一種沉澱。在獨自喝茶散步、獨自思考生活、獨自面對得失時,我們可以讓心靈釋然,讓思辨明徹,誠如知名學者劉瑜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所寫:“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心靈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

從照片看,蔣勛老師是一個温文爾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這樣人他的內心世界,他的那個孤獨的自我是什麼樣子的。

蔣勛老師説,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種向內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識的解放。這種孤獨,少了中華文化中談到這個詞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涼,不是悲憫。如果一個人,在照鏡子,它多了一絲從容,一絲平靜。汪涵曾主持節目時候説過“深入淺出”這個詞。對我觸動明顯。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內探究自我,瞭解自我,寬容自我,釋放自我的過程,我認為某些程度如同這個“孤獨”。所謂此孤獨非彼孤獨也。蔣勛老師書中六講包括情慾孤獨、預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當我看着這本書,與蔣勛老師的觀點,感觸相似相通時,我感到一絲涼意。感覺周圍空洞而寂靜,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這孤獨中,無論周圍多麼嘈雜與熱鬧,與自己相處時,不覺得時間無聊而浮躁,深入內心每一滴漣漪,抽絲剝繭,順藤摸瓜,好似會展開一個巨大、寧靜、未知的世界。

蔣勛老師説,人類數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註定是徒勞無功吧。此孤獨帶有自負,帶有些微的絕望,很想問問他,在這孤獨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裏,在與自我的相處中,看到了什麼,了悟到了什麼。也許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蔣勛説:“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沈從文説的更直白:“孤獨可以生長東西。”沈沒有過仔細的説解。蔣勛這本《孤獨六講》可以説是為孤獨作傳,帶讀者體味古今中外的孤獨。

蔣勛的文字是造境的文字。他從傳統談起,直到現實以及文學,孤獨無論夾雜的是情慾、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都是蔣勛體悟的孤獨,有種畫面縈繞你的腦海:就像蔣勛端着杯茶,徐徐在講,語調和緩,偶爾歎息,餘音裊裊,屋子裏靜的彷彿灑下的月光,清冷可奏,空氣中滿是閒散滿足的氣氛。清茶一杯,淡綠盈盈,舌尖上品一抹馨香,絲絲絡絡,人處於一種靜謐的狀態。如同蔣勛所説的,“他的孤獨是可懂與不懂之間,也許無人聆聽,卻陪伴我度過自負的孤獨歲月。”孤獨總是琢磨不透的,既親近又疏離。

蔣勛的孤獨根子裏還是文學的孤獨,如若不然,他為何舉那麼多文學的例子來説解孤獨。或者説他骨子裏讀的是孤獨的文學。孤和獨總是那樣細腳伶仃的引人憐憫,擅長中庸之道的國人是不好意思放它們出來的,只在角落裏隱隱的,默默的,舐着,玩味。這些情感總有些共同之處,少年時的蔣勛讀了《紅樓夢》《簡愛》來轉移他的情慾化而為孤獨。用沈從文的話説則是,讀了一點書,使自己又孤獨了一點,少有説話的人了。這個時候,這個沉默的大多數,顯然是自足的,並不全然是引人憐惜。

文中有一處例子顯然蔣勛弄錯了。“嘯是極其孤獨的一個字,後來保留在武俠小説《嘯傲江湖》中,但後人都以諧音字訛傳為‘笑傲江湖’,不復見從心底嘶叫吶喊出的悲憤和傲氣。”想來蔣勛是沒有看過《笑傲江湖》的,金庸志不在講述悲憤和傲氣,而是用一點平淡心行走江湖,無所求欲,無所企盼,灑脱自由,令狐沖是要笑對江湖的。需要嘯對江湖的,明顯不是令狐沖,而是楊過仁兄了。笑傲中人物從以往以家國為務的金庸俠客又進一步接近一個現代人的情感了,少了那麼一點刻意,境界全開。令狐沖有蔣勛筆下現代意義的孤獨,身在鬧市能保持自己的這麼個人,楊過不同,總有點雲空未必空的意思,所以設個活死人墓圈着他,他的愛人也被金庸拿來開玩笑,欲潔何曾潔。他需要嘯一嘯,滿腔孤憤,無處化淒涼,“我的心愛在南海,她不回來,她不回來”令狐沖喝着猴酒,賭賭也就是了。即便愛人看不起我,又如何?令狐可以為了小師妹做任何事,但他的心性小師妹完全駕馭不了。嶽靈珊不喜,理所當然。閒話少敍,説回孤獨,蔣勛的孤獨是現代人的,學者作家的,他和沈從文筆下那些兵士、妓女的孤獨全然不同,蔣是柔和的,沈筆下的是熱烈的,沈的孤獨分明是急流中捲走不忘交代欠幾文錢的水手,以及等着那水手下行的白齒秀腰腫奶婦人。

“其實人類的本質或許是——孤獨。”孤獨在我們的傳統常常是貶義,有歌唱到:“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多少離羣索居只為心中富足。其實孤獨又如何,孤獨就像靜室裏聽針掉落的聲音,你總會發現些不一樣的自己,離心更近。如果給孤獨作幅畫,我希望是蔣勛的這段描述:“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着,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

靜下心閲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好像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一般。閲讀孤獨六講讀後感後,我被蔣勛描繪書寫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實需要以讀書心得的方式去認真回味。一篇屬於自己的孤獨六講讀後感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孤獨美學《孤獨六講》讀書思考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蔣勛《孤獨六講》,本以為是一本可以靜心品讀的心靈之書,讀來有些失望。第一講情慾孤獨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鳴碰撞思維的東西少了。就如鴨子游泳,偶爾能潛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盪。不是説沒有可取處,只是距離內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狀態,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難免會有孤獨感,甚至寂寞。當你被孤獨感驅使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卻是最焦慮最孤獨的。我們總是懼怕孤獨,因為總是將孤獨錯以為就是寂寞,孤獨是一種狀態,是直面自我和內心的狀態,它不是貶義的,更不是災難。在我們青少年時,我們對孤獨是那麼的渴望,逃離父母、逃離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個獨立小空間,自言自語,自唱自聽,自我幻想,孤芳自賞,都是一種美好和渴望。

而我們從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獨的狀態。因為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無遠弗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強調的是羣體,歌頌羣體文化,打壓偏離所謂中心道德的獨特個體,中庸就是實證。對個體的獨立和特立獨行堅決壓制,這些影響已深入我們的骨肉。從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體意識範疇內,遇到有偏離的行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長大,每個人都知道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隨波逐流。而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獨感是我們所受教的一種道德意識體現,羣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看看現在網上的語言暴力和道德綁架就明瞭了。“生命力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這個詞,已經在文學作品中被演繹過無數個版本。彼時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所著的鴻篇鉅製《百年孤獨》,今有知名媒體人劉同講述勵志故事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如果再去談論它,似乎有些文藝青年賣弄矯情之嫌。然而,當我讀到蔣勛寫的《孤獨六講》一書時,卻從他的文字中再次領受到了孤獨的新意。

“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譁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開篇這一系列對孤獨鞭辟入裏的剖析,像一連串激越的鼓點,在我心底擊起了一陣勁烈的迴響:啊,原來孤獨還可以劃分出這麼多種類別。書中,作者從情慾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闡釋了孤獨這一人類害怕卻又無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實質,讓我們瞭解到,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當今這個“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人類語言的極致其實是一種孤獨。”這是作者在《語言孤獨》一章中拋出的一個具有顛覆性的觀點。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説緘默不語的人是孤獨的,而終日高談闊論的人,怎麼可能孤獨?然而,靜心凝思,才發現蔣勛的視角確實很“毒”,可以直擊喧囂背後的虛無。就像大多數人喜歡在社交場合中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享受那種引人矚目的感覺。而當別人各抒己見時,他們的耳膜卻像產生了一種屏蔽信號,即使迴應,也只是出於禮貌地附和幾聲,極少去認真思考別人到底説的是什麼。而自己説到最後,也只剩下重複嘴巴開閉的動作而已,僅僅為了保持那可憐的存在感。

談到“思維孤獨”,作者歸結為“不可思不可議”。仔細揣度這六個字,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詩人。無論隱遁山野,抑或垂釣溪邊,他們都是特立獨行的存在。而恰恰是這種徹底的孤獨,往往能孕化出一種更為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人得以更加專注地思考,更加純粹地感受,從而創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壺一盞,他非但不覺孤獨,反而樂得逍遙自在,進而吟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傳誦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獨是飽滿而充實的,而當下的現代人,又是怎樣去面對孤獨的呢?為了排遣空虛和寂寞,大家總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花樣繁多的社交活動中,喝酒、k歌、泡吧,然後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如歌手庾澄慶在《葉子》中唱的那樣:“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待曲終人散,一切歸於沉寂,孤獨感依舊如期而至,而且反而變得愈發強烈。

事實上,孤獨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孤獨是一種沉澱。在獨自喝茶散步、獨自思考生活、獨自面對得失時,我們可以讓心靈釋然,讓思辨明徹,誠如知名學者劉瑜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所寫:“回到你的內心,尋找你自己,與心靈深處的他、他們一起出發去旅行。”

在一次語文閲讀課上,我偶然拿到了蔣勛的《孤獨六講》,本以為這一本是深澀難懂的哲理書,但沒想到它帶給我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思考。

在漢字裏,“孤”與“獨”都不是大眾容易喜歡的字,《禮記·禮運大同篇》裏説:“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孤”是沒有大人照顧的孩子,我們現在在漢語裏還叫“孤兒”。“獨”是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年人,我們現在也還常説“獨居老人”。“孤”和“獨”都是失去親人照顧的人,這兩個字都有令人悲憫、哀傷、同情的意義。漢語從儒家人際倫理的缺失發展出“孤獨”二字,總使人感到哀婉悲憫。在生活中,我們儘量避免孤獨,但不可否認,我們的心靈仍然感到孤獨。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孤獨呢?蔣勛寫出來了,也許我還介於一種懂與不懂之間,但感觸依舊很深。

那是與孤獨的第一次相遇。國小的時候,我總是獨自一人,在那個連裝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紀,我也是孤身一人。剛好當時的女生是單數,21個人。20個人歡歡喜喜地找好同伴。沒錯,我就剛好是那多餘的“1”呢。“沒關係,一個人挺好的。”我總是對自己這樣説。“沒關係,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我總是在心裏這樣想。

事情過去很久了,但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把它們從塵封的記憶中找了回來。我也記得因為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我擁有了許多與自己獨處的機會,但那算是一個小小的低谷吧。曾經有過一個夜晚,我坐在牀上,看着對面的燈忽明忽暗,心裏難過得要崩塌,説不出來也沒法説,説出來了也不知道找誰來聽。“每個人都急着講話,但每個人都沒法把話説出來。”就是這樣一種孤獨,明明眼前是人羣熙攘,玩笑嬉鬧,卻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萬語,卻好像無話可説,這是我們每個人心裏的孤獨,在成長的歲月中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會覺得前行的路越來越冰冷。

孤獨是圓滿的。記得國小的時候,我們曾讀過一首李白的詩,叫《月下獨酌》,當時是真心沒讀明白,只是覺得李白這個滿身是詩的人很孤獨,孤獨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鬧。但現在我卻明白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李白清冷孤獨的境遇的寫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大膽想象,舉杯邀請月亮和影子與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時行樂的歡愉。這時孤獨成了酒和月光,伴隨李白一起玩樂。在我看來,這種孤獨成了一種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飽滿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種狂喜,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原來孤獨從來都是一種寶貴的`東西,它讓你有了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而獨處後,孤獨成了思維沉澱後的清明,它讓我們撥開了心靈上的薄霧。相信我,不要懼怕孤獨,也不要排斥孤獨,孤獨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麼做,它便會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獨六講”,蔣勛以半生見聞,所思所惑,熬成這樣一鍋濃濃雞湯,它不油膩,但很細膩,它將化作細水長流,滋潤你我的內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當能醍醐灌頂。

在長大的歲月中,我們數次面對孤獨,曾恐懼,曾躲閃,曾逃避,但最終都將學會面對。“敬畏孤獨,享受孤獨”,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一本好書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愉悦我們的精神,在閲讀蔣勛寫的孤獨六講讀後感時,腦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文字把心中感受寫出來,寫一篇讀後感。一篇優秀的孤獨六講讀後感讀書筆記是怎麼寫的呢?工作總結之家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孤獨六講對情感情慾的感悟600字,歡迎大家閲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蔣勛《孤獨六講》,本以為是一本可以靜心品讀的心靈之書,讀來有些失望。第一講情慾孤獨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鳴碰撞思維的東西少了。就如鴨子游泳,偶爾能潛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盪。不是説沒有可取處,只是距離內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獨是每個人都有的狀態,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難免會有孤獨感,甚至寂寞。當你被孤獨感驅使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卻是最焦慮最孤獨的。我們總是懼怕孤獨,因為總是將孤獨錯以為就是寂寞,孤獨是一種狀態,是直面自我和內心的狀態,它不是貶義的,更不是災難。在我們青少年時,我們對孤獨是那麼的渴望,逃離父母、逃離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個獨立小空間,自言自語,自唱自聽,自我幻想,孤芳自賞,都是一種美好和渴望。

而我們從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獨的狀態。因為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無遠弗屆。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強調的是羣體,歌頌羣體文化,打壓偏離所謂中心道德的獨特個體,中庸就是實證。對個體的獨立和特立獨行堅決壓制,這些影響已深入我們的骨肉。從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體意識範疇內,遇到有偏離的行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長大,每個人都知道了槍打出頭鳥的道理,隨波逐流。而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獨感是我們所受教的一種道德意識體現,羣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看看現在網上的語言暴力和道德綁架就明瞭了。“生命力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談及孤獨,很多人總會説:“我很孤獨”,卻很少有人懂得孤獨的真正含義。若是考究起來,孤獨竟然可以是一種文化,對比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孤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有趣的是,西方文化追溯到遠古,孤獨竟然是從“太陽”、“唯一”等詞語發展而來。從古至今,分析“孤獨”二字的人不在少數,其中講的最為清楚的莫過於蔣勛。

?孤獨六講》是美學大師蔣勛的經典代表作。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面向闡釋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蔣勛創造了孤獨美學,也可以説: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孤獨六講》十年前曾出版過,如今再版,蔣勛還為本書親自作序——“做完整的自己”,與讀者再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這個版本,不僅擴充了書的內容,書的裝幀也變得更為唯美,這本書本身就帶給人美的享受。

個人覺得,《孤獨六講》是一本關於孤獨和美學的書。由於此前又未系統學習過美學知識,書中一些內容也有些讀不明白,只能説把整本書看完了。

第一講關於情慾孤獨。情慾孤獨最常見於青春期或當一個人落寞的時候,而情慾孤獨又是可以轉化的。

第二講關於語言孤獨。青春期時有語言孤獨,內心想法與人迥異的人也有語言孤獨,只要無人傾聽,便有語言孤獨。語言孤獨的解決方法即溝通!

第三講關於革命孤獨。個人覺得,只要隻身或一羣人堅持着自己或他們的理想時,便會產生革命孤獨。作者説,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獨、亦不再有詩。

第四講關於暴力孤獨。暴力美學即暴力孤獨的體現。暴力分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兩種。戰場上為國殺敵是合法的,街頭殺人是非法的。社會也為個體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滿足暴力慾望的途徑,賽車就是其一。文明社會裏,眾口鑠金即是一種暴力的形式。

第五講關於思維孤獨。超前意識是一種思維孤獨。統一思想、結論化模式等造成思維孤獨。而思辨方能破除思維孤獨,即黑格爾所説“正反合”。而語言孤獨和思維孤獨是否可以轉化?

第六講關於倫理孤獨。當一個人陷入倫理的困境時,即表明他存在倫理孤獨。以愛之名是一種倫理孤獨,想着: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麼怎麼樣。這就是一種倫理孤獨。

而書中一些觀點也不能認同,覺得作者用一種預設的寫法來論證他的觀點,使我這種不懂美學的讀者一步步地掉進了他的“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