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瑣記》讀書筆記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6W

時間上對讀書要給予肯定,有學問的人無論穿什麼讀書光彩照人的。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瑣記》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瑣記》讀書筆記三篇
《瑣記》讀書筆記1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瑣記》,《瑣記》記敍了魯迅先生為了尋找“另一類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以及魯迅先生等一些學子求學的艱難,同時揭露了洋務派不切實際的辦學方式,魯迅還通過這篇文章記敍了自己最初接受新思想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的反對閲讀《天演論》,表現了他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達他所要描寫的人物的性格特徵,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過她大聲的説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體現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種小市民階層的婦女形象。又如對“衍太太”的一些描寫:幾個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計數説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還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親去世之後説教作者去偷母親的首飾和錢去用,體現了衍太太勢利的一面。

後來魯迅先生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學,漢文教員自己竟然惴惴的問學生“華盛頓是什麼東西?”體現了一些洋務派的學者不切實際的教學方法,明明自己是漢文教員,卻連漢文試題都搞不清楚,體現了洋務派辦學“烏煙瘴氣”的形象。

文章的結尾寫了作者去日本留學,在國內聽説不能穿日本襪,邊帶去了十雙中國的白襪,而且還換了日本的銀元,結果銀元早已廢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也全然無用,體現了國內人的思想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差,當時的國情也是出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作者藉此喻國情,的確有一番用心,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瑣記》讀書筆記2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讀書筆記3

今天閒來無事,隨手讀了讀《朝花夕拾》,翻到《瑣記》一章,讀後頗有感悟。

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在父親故去後,作者去衍太太家中時,被唆使去偷家裏的東西變賣,最後還被誣陷。其實在當今的社會上,仍會有很多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帶有衍太太的色彩。表面上裝好人,實際心腸是很壞的。教唆別人去犯罪,自己不得罪人,如今是大有人在。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耐人尋味。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與其這點相比,當今的學習是非常合理的,文理搭配,學得輕鬆自在。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現在不也是一樣嗎?這一點確實需要改進。

作者去日本時,謹記教誨,卻幫不上忙。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也被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