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我非常感動,我們做兒女的非常感謝,我的微笑,是您疾病中一縷温暖的陽光,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三篇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1

擁抱永無休止,一日長於百年。

帕斯捷爾納克曾在自己的詩裏面這樣説道。

從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最後到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裏所涵蓋的這一切經過,都穿梭在歷史事件之間。而帕斯捷爾納克想要表達的東西也遠遠不止那麼一兩個,而是在向講述一個故事,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講,當我們聽完,如同穿越一般,因為醫生的遭遇而歎息,為了醫生和拉拉的愛情唏噓不已,為了冬妮婭而或同情,或感動,帕斯捷爾納克為我們展開一張歷史藍圖時候,同時也給我們一個對於未來和愛情的期待,雖然表現的並不突出,但是我寧願相信這些都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希冀。

當醫生在最後捂着前胸踉踉蹌蹌地在悶熱的電車上離開人世,結束他這顛簸的一生,而拉拉在不遠處——可憐的的女人最後被送往了勞動營,可能從此就消失在了勞動營裏面。還有遠在天邊無法觸手的冬妮婭……全劇終,而回看醫生的一生,總是有着閃着光輝的地方——“但躲到瓦雷金諾去就意味着冬天鑽進荒山野嶺,沒有儲備的食品,沒有力量,沒有希望,瘋狂中的瘋狂。如果生活中除了瘋狂外咱們一無所有,那就讓咱們瘋狂一下吧!”

“靈魂因為人類的苦難而受傷”。人類因為苦難而變堅強,卻依然無法避免那些悲劇式的結尾。天各一方,似乎在最開始就已經有了預兆,書裏面我們可以發現在俄羅斯的那個年代,因為戰爭革命而引發的個人命運的改變和個人在命運之中所遭遇的苦難,與我們所見到所聽聞的在中國的悲慘命運一樣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去低下頭沉默。而當你把書讀完,你會發現,雖然災難發生,全國都跟着倒黴,但是,我們在悲痛中卻依舊能看到那些閃着人性光輝的“日瓦戈醫生們”,為了在那個年代生活下去,而為自己爭取的自由和坦蕩,那種堅定的心情,坦率的目光,那個年代,物質已沒有用處,更多的是“靠着精神的力量”去努力支撐,而醫生就展示了這樣一種精神給我們,一個醫生倒下了,但是“醫生們”會重新站起來的!而日瓦戈醫生只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

“這條路,我們世人,原都以為沒有。在唯物的世界裏,也確實找不到。然而,藉着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因着他替代了我們的罪和過犯,叫我們在與死亡、恐懼、絕望、憂慮的爭戰中得勝。”

或許這就是俄羅斯人民中不可戰勝的靈魂,在戰爭中顯得十分耀眼。

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想起了他的《傷逝》,想起了涓生和子君,想起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已説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但是,即使無路可走,我們依舊會為自己找到一條生存之路,正如魯迅先生之後也會自己説:“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2

主流的看多了,總想着去看點“非主流”的書。這本《日瓦戈醫生》便是如此。説它是名著,但是和托爾斯泰、普希金這些名字比起來,帕斯捷爾納克是大多數人不曾聞及的;但它的“非主流”不僅是體現在“名氣”上,而更多的是它對於光榮偉大、曾經給一代國人帶來深刻影響的十月革命的批判。十月革命、列寧的演説、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每一本教科書上都顯得偉大,具有跨時代意義。政治家們用義務教育的形式,讓_眾從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革命,確實,它偉大。但是,這無法掩蓋在實際施政之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當公權與私權相碰撞時,各種哲學的思辨便產生了。這是誰的革命?它到底為了誰?革命後的社會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日瓦戈醫生》便是在這種碰撞下而產生的鉅製。全書以知識分子的視角,解剖了1905革命到二戰時期的_社會。

主人公日瓦戈醫生出生於富商之家,早年便失去父母。由於徵召,他擔任了一名軍醫。戰爭的殘酷讓他痛恨暴力,痛恨沙皇統治下的腐朽制度。新政權成立之時,他用實際行動擁護這個新政權。但是,更為殘酷的內戰打響了,他目睹了更為慘烈的戰爭,白軍的施暴,紅軍的以牙還牙,為了革命不惜犧牲他人的信念,為了革命不顧家庭的想法。而紅軍內部的勾心鬥角,官員們的_徵糧燒燬農莊,投機商販利用政策斂財傷_。革命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反而將人性醜惡的一面都展現了出來。政治家們打造至高無上的信仰讓人__接受,而無法在短時間轉變信仰的百姓卻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逃兵、不交糧食者、叛軍、被家庭和革命信仰折磨的人。而這時再反觀白軍的政府,一樣的暴力,一樣的不遺餘力,一樣的使用暴力,整個俄羅斯都墮落了,反而不如沙皇統治時期的有序生活。

《日瓦戈醫生》讀書筆記3

昨晚,突然想起買了1年多的光盤都還沒有看,找出一張《日瓦戈醫生》,慢慢欣賞。

特意買的原版碟,畫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響調大,主題曲如行雲流水般在房間迴盪,聽的我如醉如痴,前蘇聯音樂真是好聽,那抒情而悠揚的曲調像春風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帶到那個時代,讓我虛無的心頃刻間充滿了温柔。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沙皇被處死,新政府建立的時代,應該就是《列寧在1918》那個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時,有音樂天賦的母親就去世了,電影很細緻的把他母親下葬的全過程呈現在觀眾面前,還有個鏡頭是在棺材裏他死去母親的臉部側面特寫,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氣漂亮的面龐和無助的神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親的生前好友收養了他,隨同這一家人來到了莫斯科。

青年時代的日瓦戈研讀醫科,但他在詩歌方面的造詣非同尋常,已經蜚名於莫斯科的上流社會。寫詩的天賦帶給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卻也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種子。

由於社會的變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讀起來讓人如痴如醉的詩歌,卻成了個人主義和小資產階級情調的代名詞。連年戰火,顛沛流離,作為軍醫他一直奔波在前線救治了大量傷員,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樓卻成了革命委員會的駐紮地,一個小樓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擠在一間屋子裏,就是這樣,大家還要鬧着重新分配住房,由於他的詩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飽受迫害,無奈他帶着妻兒來到烏拉爾山的鄉間農舍,只為安心的過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寫人性,在歷史沉浮中一個有才華的小人物的坎坷命運。對愛情的描寫,也是那樣的細緻入微。在前線做為護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當時兩人就互有好感。命運讓兩人在荒涼的、氣候惡劣的烏拉爾地區再次相遇,一邊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一邊是愛得刻骨銘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渦裏掙扎、徘徊,他那詩人的情懷在愛情的炙烤下,化為一首首傑出的愛情詩篇,令世人敬佩和驚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