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體會】回望“兩彈一星”精神,展望新時代的奮進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這100年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之下,披荊斬棘,歷經磨難,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富強,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時強調銘記奮鬥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鬥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因此,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回顧兩彈一星的歷程,重温兩彈一星的精神就顯得尤其重要且必要。要“回望過去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
  
【學習心得體會】回望“兩彈一星”精神,展望新時代的奮進
 

  “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以及人造地球衞星。研製兩彈一星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打破核大國的訛詐與壟斷,為了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做出的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在兩彈一星科技工作者日以繼夜的奮鬥之下,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了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的輝煌偉業。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湧現出了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于敏、郭永懷等一大批兩彈元勛以及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前輩。在此過程中,我們逐漸凝聚、提煉出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1999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大會上,詳細闡述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內涵: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鼓舞,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才能克服重重困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如此偉大的貢獻。
 
 
  為有犧牲多壯志
 
  我們可以回望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感受兩彈一星精神的力量。
   
 
  錢學森先生,1935年赴美留學,在美國的求學中,他獲得博士學位,獲得極高的學術聲譽,擔任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錢學森先生毅然決定回國。因為錢先生的能力及其出眾,美國當局極力阻攔,並將他關進監獄。直到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等人的極力周旋,以及美國一些愛好和平的人士的幫助之下,錢學森先生終於得以回國。後來,錢學森受命組建導彈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中國的導彈事業從零開始,終於在1960年11月成功地組織了我國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的飛行試驗,又在1966年10月,成功實現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實驗。錢先生一直十分關心中國的科技事業與人才培養,因此2005年,錢先生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引發了廣大科研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鄧稼先,1948年赴美留學,由於能力突出,僅用兩年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在他即將在美國開始自己輝煌的物理學研究的時候,他也毅然衝破重重阻礙,回到了新中國,開始為新中國的科研與教育事業發光發熱。1958年,鄧稼先開始參與高度保密的原子彈設計研發工作,從此之後,他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工作。在科研所裏,在戈壁沙漠,鄧稼先與他的團隊一起,克服了資料少,設備差,時間短,環境惡劣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在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並於1967年6月,成功爆炸我國的第一顆氫彈。因為長期的核試驗,鄧稼先的身體受到了不可恢復的損傷,於1986年7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郭永懷。1956年,郭永懷先生放棄了在美國的教職與科研工作,回到新中國的懷抱。此後他參與了兩彈一星工作。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着趕回北京,就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5日凌晨,飛機不幸墜毀。當工作人員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和警衞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毛澤東同志有一首詩叫做《七律到韶山》,其中有這樣的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們回望兩彈元勛的故事,更能夠體會他們精神的偉大。他們都是那個時代中國乃至世界最為優秀的科學家,按照常規的思維,科學家會特別在意自己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貢獻,在世界學術界的聲譽,他們都本可以留在西方發達國家,在未知的科研領域去探索,去認識全世界人類都未知的自然規律。但是他們都放棄了這樣的機會與條件,選擇回國,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道路,選擇了從頭開始艱苦創業。從此,世界科學史上少了那麼多優秀的開拓者,但是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那麼多偉大的名字,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精神。如同錢三強先生所言:“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是這一批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為了自己的祖國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中國人民能夠堂堂正正挺起胸膛,他們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祖國的發展,與祖國的需求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放棄了自己奮鬥而來的優渥的生活,全心全意奉獻自己的才華與青春,他們有的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就是為有犧牲多壯志,也正是這樣的壯志,才能夠叫日月換新天,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讓我們能夠更加有底氣地發展,有底氣地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精神的力量
 
  兩彈一星精神是秉承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精神體系的精髓。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實際上,這樣的內涵是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曆程的,不同時期,不同的歷程,催生出了具體不同的一些精神,譬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最根本的精神內涵,是相似的,是互通的,是緊密相連的。這也是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相一致的。
 
 
  正是因為老一輩兩彈一星工作者對祖國愛得深沉,他們才能夠祖國一聲號令,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奉獻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正是這樣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夠讓我們的國家從一個農業國,迅速成長為一個工業國,掌握一些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科技,才能實現國家的富強。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作為總結:“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他們有着開拓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艱苦創業,從零開始,從一個什麼也沒有的戈壁灘開始,建設我們自己的實驗基地,進行科學研究,最終出色地完成了兩彈一星事業。兩彈一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國家兩彈一星事業又正好遇上了國家困難時期,三年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全國上下,大力協同,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勇氣,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高峯。
 
 
  兩彈一星工程的不只需要科學家們的努力,還有很多解放軍戰士等工程人員的奮鬥。革命戰爭年代培養出的優秀的指戰員,在國家一聲令下,開赴西北荒漠,開始了新的事業。再比如説聶榮臻、張愛萍等領導同志,作為軍事幹部,他們為什麼能夠領導好國家科研攻關呢?我想這正是因為:兩彈一星精神與革命戰爭年代的偉大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廣大指戰員堅強的戰鬥意志,這是源於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1939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針對根據地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局面,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此後359旅在藍泥灣開展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其精神內涵也正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1921年,中國共產黨從上海一大會址,從嘉興南湖紅船走來。從大革命時代,到大革命失敗的低谷;從南昌起義,到起義軍的失敗,到井岡山,到點燃星星之火;從江西開始長征,跋山涉水,歷經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流水、大渡橋橫、岷山風雪,終於在陝北繼續生根發芽;從抗日戰爭的持久作戰,到解放戰爭的百萬雄師,共產黨人本着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此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依然艱苦奮鬥,勇於探索,在經歷一系列的成就與失敗之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這段不平常的歷程,是離開不包括兩彈一星精神在內的一系列精神的激勵的。也正是因為我們傳承並發展了這些精神,我們才能逐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時代的青年
 
  我們是在兩彈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鼓舞之下長大的一代人,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在當今社會的一些變化,一些不足。近些年,我們對於一部分青年也這樣的一個描述,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這不是説我們的青年都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精緻的利己主義的出現,以及廣泛傳播。在市場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青年,在情懷與物質面前,選擇了物質。誠然,這樣的變化與社會壓力的變化有關,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假如我們的社會,缺少了如“兩彈一星精神”這樣的愛國主義以及奉獻精神等情懷,我們的國家、社會、民族是缺少潛力的。
   
  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我們或許面臨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們發現,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有很多基礎的、根本的科學技術領域,是與西方發達國家、與美國,有着巨大的差距。就如同我們在五十年代遇到的問題,在超級大國的核訛詐之下的困境。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即使在中蘇交好的時代,蘇聯可以援助我們造汽車等工業,但是真正最尖端的科技,只能依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去創造,去發展。毛澤東同志曾經這樣描述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放在現代,仍然是如此的,譬如芯片技術,發達國家是不可能分享技術的,真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己去做,自己去掌握。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作為一名博士生,我們需要回顧自己走上科研學習道路的初心。我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是有着為全世界科學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的夢想的,是有着為祖國科技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的情懷的。我們希望能夠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征程上,走出一片新的天地。當然,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夠實現的事情。在這樣的征程中,我們會經歷挫折,會經歷失敗,會有退縮,會有懷疑,但是我們應該要學習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兩彈一星工作者們的精神與毅力,為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科技攻關,貢獻自己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講到:“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00年來,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為人民戰鬥、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鬥,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這也正是在激勵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把青春與祖國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融合在一起,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肩負起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責任。
 
 
  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我們去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荊棘、百年奮進的歷程,去回顧參與兩彈一星的前輩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偉大精神。這是一場心靈的洗滌,更是一場積極進取的動員。
 
 
  我們可以從前輩的故事中,感受到力量。錢學森等人的奉獻與成就讓我們敬重與憧憬,郭永懷等人的犧牲讓我們心痛與感動。我們要認識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既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又是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榜樣,給予我們以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勇氣與力量。
 
 
  今年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們記住了這樣的一句話,1928年6月6日,陳喬年同志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之前慷慨陳詞:“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不管是陳喬年他們那一代的革命先驅,還是鄧稼先等兩彈元勛,還有許許多多的前輩,奮戰在各個領域,奉獻自己的青春,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來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不朽的貢獻。他們都是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樑。
 
 
  我們要回望過去的奮鬥路,更要眺望前方的奮進路。“雄關漫道真如鐵”,10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兩彈一星等一系列的成就,成就來之不易,這是前輩們披荊斬棘帶給我們的幸福。“人間正道是滄桑”,時代滾滾向前,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披荊斬棘,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的幸福,不懈奮鬥,不懈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