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8W

寫好一篇讀後感可以加強我們對書上思想的理解,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大家對名著所寫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慢慢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慢慢讀後感8篇

慢慢讀後感篇1

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所創作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感受到作為一位母親而擁有幸福與歡樂。讓我回憶起作為兒時我的天真與喜悦。一次次閲讀,一次次擁有新的感悟,這樣純真、美好的感情,怎能不讓我的心變得平靜?

作為母親的龍應台,用自己最多彩絢爛的筆序、輕鬆柔軟的字體記錄着孩子的點點滴滴。故事中的一位母親用母愛和理智來教誨、哺育着孩子,一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感受着屬於他們的快樂。而我的感受與其融在一起,喜悦、回味、舒暢,要想體會那種快樂與喜悦,自豪與淚水,真的很難很難。成長的過程是是幸福、可愛、自豪但略帶痛苦的,作者卻用温柔的字樣,譜寫得讓人心生温柔。

我喜歡龍應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於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天,我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腦,完完全全投入於閲讀中。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樂的伴隨下認真看的作品,因為即使聽着音樂,我也可以完全過濾掉一切無關的干擾,要的只是能夠讓我凝神靜心的輕輕的曲子。

卷首語説道:“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一篇小文章裏,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我認為這句話特別有道理,這也就是龍應台她獨特的教育藝術:慢與愛。

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台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吧。

慢慢讀後感篇2

最近再次通讀了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發現讀這類文字,不適合一口氣讀完,需要自己靜下心來,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這樣一份美好的感情,體味孩子温柔的成長,讓我的心也變得更加柔軟。

其實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本書的封面深深折服,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走在金黃色的楓葉鋪就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乍一看沒覺得有什麼深意,但是慢慢品味,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都不重要了,龍應台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作者龍應台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為世人著稱,但她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底深處流露出來的潺潺溪流,眷眷深情。

?孩子你慢慢來》講的是龍應台親身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文字裏面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年女子,在自己的異國他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它們在成長中的喜悦與淚水。文字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離奇,但是充滿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温柔細膩。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温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温柔的物種。

看到封面之初,我沒有認為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温馨,有鮮紅的花朵、碧綠的草地還有金黃色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似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着閲讀的深入,自己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的感慨。

作為家長,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之下,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排的滿滿當當,孩子累,家長更累。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愛孩子是作為父母的本能,但是我們是不是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卻是需要我們必修的人生哲學,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和成人平等,擁有選擇的權利。在工作之餘,抽出一些時間嘗試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聊聊天,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

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也請慢慢來。我想面對孩子的成長,我缺乏的正是那種理性和尊重,有時缺乏耐心和思考,或許我在今後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不會再對花開滿地的田野熟視無睹,選擇坐下來,因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樣幼小卻只有一次。”

慢慢讀後感篇3

董卿製作的《朗讀者》節目中,張梓琳朗讀了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一文,實在是令人感動。通過劉瑜這篇文章,不難看出她對女兒最真切的期盼,她不是期盼女兒成功,而是期盼女兒學會愛,學會善良,即使沒有人愛,也要善良。這是劉瑜寫給百天女兒的文章,同樣也是億萬母親內心最真誠的聲音。

如今,鳳凰聯動編輯部出版的《願你慢慢長大:給孩子朗讀》一書,其目的就是給孩子朗讀,讀出父母內心深處的聲音。這本書收錄了60多位中外作家的文章,以表達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全書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天使,降臨人間;帶你看這個世界;你是我人生最動聽的歌;正好的你,成為自己;很多時候,你需要獨自面對。只通過這些小標題,就已經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盼,期盼孩子能夠成為自己,能夠將來獨當一面。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劉向《觸龍説趙太后》一文中有這樣一句。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並不是為他遮風擋雨,不是將孩子當做温室裏的.花朵,只要安好就可以。因為沒有人可以陪伴別人一生,那麼最好的愛就是能夠讓孩子成長,即使將來父母不在,孩子依然可以健康成長。這正是《願你慢慢長大:給孩子朗讀》一書的主題。

葉芝《當你老了》一首詩,感動過無數人,還被改編成歌曲被人吟唱。為什麼它會如此流行,因為它説出了人的心聲。“當你老了,頭髮花白,睡意昏沉,坐在爐火邊打盹,你取下這本書,用心品讀,回憶曾經美麗的容顏,你那柔美的雙眸,和眼中深幽的暗影。”這首詩適合送給愛人,也適合送給父母,當然也適合送給孩子。只因為,任何人都會有變老的一天,若是能在變老的過程中,留下美好的瞬間,即使有一天變老了,內心也盛裝了温暖。

徐志摩《雪花的快樂》中這樣寫道:“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詩歌中,雖然寫雪花的方向,何嘗又不是説人要尋找自己的方向?讀這首詩給孩子,是期盼孩子能夠在將來的道路上,尋找到自己的方向。這首詩是徐志摩對自己的要求,但也值得人借鑑。任何一個孩子,若是能在年少時,就有了對理想、自由的追求,這一生想必能夠走出自己精彩的道路。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詩歌和小故事,這些都是孩童時期接觸到的,讀詩,讀童話,可以開闊孩子的思維,引發他們的想象力。始終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陪伴,陪伴着孩子慢慢成長,若是每天可以給孩子朗讀,這不僅學習了知識,還增加了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何樂而不為?

願你慢慢長大,是無數父母的心聲。願你慢慢長大,願你成長為一個有自我,有追求的人,這也是我對將來孩子的期盼。

慢慢讀後感篇4

讀《孩子你慢慢來》我看到了“堅守”。在種種矛盾的衝擊下的生活,需要每一方的堅守和努力。對母親來説是矛盾的:“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對兒子而言,主流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力也是巨大的。在《孩子你慢慢來》的最後,華安寫道:“那是第一次,我發現,德國是一個母親不熟悉的異國文化,在這個異國文化——我的本土文化裏,我比她還行。”

無論是時代之差甚至是文化差異。不變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濃濃的愛,是各自對理想對生活態度的堅守,是堅持對這個世界抱有追尋和感性。龍應台在書裏展現給孩子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思考方式。母親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快樂的實質不是金錢和名聲,我們不是在進行一場比賽,看看到終點能獲得什麼樣的獎品。而是在於將自己的絲毫努力或者掙扎本身納入世界中,在感受時間的温柔美好時回報以熱忱認真。

我們在生活在工作的道路上,何嘗不是不斷成長,如同“媽媽”和“華安”一樣,摸索着前行。我們不必比較工作貴賤,或者人生意義高低。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這樣一條道路上,誠然還會有無數前赴後繼者。我們將面臨着拷問、質疑、動搖,我們也將收穫喜悦和快樂,或許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平淡。好在時間還長,我們大可以用輕鬆的態度打量這個世界,用最真實的態度感受這個世界的温柔繾綣,並報以會心一笑。

慢慢讀後感篇5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陽台上,望着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台的文章,表達了細細柔柔的母愛,我反覆地讀,感動不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由心而生,沒有要求回報的愛。這世上還有誰,會傻傻地愛着你,不求回報?確實,只有父母。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武漢的暴走媽媽是現實的母愛。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被發現時,身體已被壓得變形,懷裏的孩子卻在熟睡;為了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遷。如果在現代,因為地段問題,那要付多少房款啊!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是深沉的。在一個娛樂節目中,父親被主持人問到,如果地震了怎麼辦。父親答:“快跑……”現場一片唏噓。父親繼續答道:“孩子,快跑,快跑,不要回頭。”現場一片寂靜,隨後雷鳴般的掌聲響起。在最危險的時候,父親還是第一時間想到孩子,我們在父母的眼裏永遠長不大。所以有了父母親的嘮叨,不要嫌煩,那全是愛你。

記得有天早上,父親瞞着母親和我一起吃泡麪,然後“毀屍滅跡”。看着母親一臉疑惑的樣子,我們在旁哈哈大笑。這是父愛。而當我偷懶厭學時,他會揮起強有力的手打我,那種嚴肅的表情讓我疑惑,這是愛我的父親嗎?多少年後我才明白,父母是永遠愛我們的。在《我這樣長大中》這篇文章裏,龍應台仔細描寫了孩子過馬路的情形。它讓我明白,哪怕是長大過程中一點點的經歷,父母也會記得,因為那是父母對我們最珍貴的愛。

慢慢地,我們長大一點。慢慢地,我們想要出去外面闖闖,不想在父母的保護下。《放手》中寫道:“你可以説,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是必要的。但這很難,很難。”父親頭上有了白髮,母親也有點斑白的鬢角,他們嘴裏仍然是十幾年如一日地對我們的擔心和嘮叨。

我們想要長大,也不得不長大。當我們背起行囊,請不要忘記,身後還有雙親為我們的擔心。無論你走多遠,在外面受傷了,父母永遠會是你最強大的後盾。

慢慢讀後感篇6

很喜歡讀龍應台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接地氣,讓人可以感覺到真實的人生,文字淺顯易懂卻飽含生命的氣息。作為一個作家,她有着淵博的學識,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對待生命的態度讓我敬重不易,尤其是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她從一個普通媽媽的角度觀察孩子的成長過程,文字細膩而深情,從文章的封面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簡單的文字中傳遞的是一個母親的簡單的內心獨白,對孩子的成長的點滴都有獨到的感觸。文字帶入感很強,邊讀着這樣的文字,感覺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孩子就像是一個小小的七彩萬花筒,每天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但是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我們每天疲於生存線,來自各種各樣的壓力,讓我們一直像陀螺一樣的轉啊轉啊,很難有時間真正停下來,完完全全的陪陪孩子,用心的去聆聽他們,參與他們的成長。

本書中有很多關於親子方面的溝通及家庭關係的想法,例如初為人母的欣喜和彷徨,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如何平衡,有了二寶後,如何幫助大寶的度過愛被分割......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生孩子呢?其實這個問題也被人問到過,為什麼要有孩子呢?老一輩的人會説為了傳宗接代啊,為了養老......現代人文藝一點的説法可能是:為了讓我的生命過程更完整啊!仔細想想,這些想法其實是極端自私的,憑什麼要拿別人的人生來完整你的人生呢?曾聽過一種説法,一個小孩子的降生,不僅僅是一個小生命的到來,其實是在重新塑造一種人生,一個嶄新的人生,像白紙一樣,隨意渲染。最常聽的話是,我千辛萬苦生了你,你一定要對的起我,長大了要報答我......孩子需要感激你的不是你給了他血肉之軀,這是你的選擇,他無需為你的選擇買單。後天你如何去塑造他的靈魂更重要,他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靈魂,倘若去仔細觀察生命的歷程,你會驚詫於一切好像是計劃好的,每天每時每刻他都在努力的成長,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每一個生命的階段好像是按照劇本演繹出來,看似相似的過程,每個生命的性格特點又千差萬別......如何尊重生命的差異,也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龍應台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耐心的對待孩子犯的小錯誤,允許孩子去犯錯,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或者是迫於無奈或者是一貫思維,孩子從離開母體後好像就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了,我們把一個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他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的義務和使命才剛剛開始,我們不是僅僅給予衣食住行,把他養大,育的過程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和孩子的情感鏈接及價值觀的影響,和生命成長的過程你的參與和影響離不開。我們常説的原生家庭,其實更多的是原生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對於孩子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我很欣賞書中對於這點的看法:“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我更想説的是,父母,因為孩子是兩個人的,喪偶式育兒現在並不罕見,這樣的爸爸一直隱形缺席孩子的成長,長大後,孩子自然而然就缺少了和父親的鏈接,這樣的鏈接需要時日,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

慢慢讀後感篇7

常言道“天下娃娃一般可愛”,龍應枱筆下的那孩子更是可愛。

讀《孩子你慢慢來》,最吸引我的是作品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兒子,一個名叫安安的小孩。在我眼裏,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孩。兩歲的時候,就已經會説三種語言了,他和媽媽講中文,和爸爸説德語,在幼兒園的時候和小夥伴們卻是用瑞士語交流。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時常會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一次見到金色的飄蕩綵帶時,龍應台誤以為是龍,安安這麼一個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德國的兩歲小孩又怎麼會知道呢?這麼抽象的東西,作者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回到家,安安用自己的玩具車排了一條彎曲的長隊,指着它説:“龍。”對,好一個“車水馬龍”,這也説明他一半的血還是中國的,依舊和龍有很深的淵源。

光説這可愛的安安,我似乎忘了還有一位主角——母親,就是作者本人。安安很小的時候,軟綿綿的,胖乎乎的,像個小球。作者很愛這小傢伙,親他的頭髮、腳、手,幾乎全身都被親遍了。我想,我們每個人小時候也曾被母親如此的親吻過吧!龍應台説,當一位母親低着頭微笑地看着孩子吸奶時,這畫面是最美的,也是最幸福的。

既然母愛是那麼的甜美,誰又願意分割呢?自弟弟出生,母親的愛就分割了一半給弟弟。當安安開始不聽話,當作者抱着泣不成聲的安安,安安説:“我覺得你更愛弟弟。”當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懂得母愛無法分割,當一位母親也因做錯事而愧對孩子時,我的內心泛起了波瀾。

天底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否每一個孩子都愛呢?重男輕女的現象在社會上還很普遍。愛孩子是最基本的,哺乳也是應該的,可又有多少孩子是喝母親的奶水長大的呢。以前那在大樹下、路邊捲起衣服便餵奶的景象早已消失了。大庭廣眾之下餵奶很丟臉嗎?不是的,那是一位母親在展示她最美的一刻。

懵懂的孩子,你該讀一讀這書,好好地感知母愛。無知的女人,你更應該細細品味這本書,愛自己的孩子,這有何羞恥的呢!龍應台和安安一起洗澡時尚且能向她解釋每月一次的月經,我想,這就是母愛吧,不馬虎的母愛。

慢慢讀後感篇8

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寶寶只有幾個月大。那時我急需從各種育兒書,成長書中尋找知識、積累信心、增強力量,可是這本受很多人追捧的《孩子,你慢慢來》卻沒有給予我心靈的支撐,我覺得它温馨但不夠強悍。第二次翻開這本書,我突然比之前更加感動於書中生活的瞬間,也比之前更懂得孩子對於母親的意義,這些看似細微細碎細小的時刻,組成了孩子與母親的整個世界,就像湖水上的粼粼微光,閃閃發亮。對於母親來説,這些就是記憶中最珍貴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温暖心扉。而與之對比的是,因為交不起補習費而挨老師鞭子,最終帶着弟妹自殺的王愛蓮。開篇便用這樣的對比與警示引起思考,一個温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説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説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

媽媽的世界温柔又多情,她忍不住與孩子親吻,她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她有自己的事業理想卻心甘情願的放下,面對好友的詢問“你後悔嗎?”,她説:“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她有時也心煩,但是看到亮晶晶的純真眼睛,她的心裏無比柔軟。她思考三歲的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她安慰孩子的失落,她有時也會像很多中國媽媽一樣要求孩子寫字規範,但是面對孩子的憤怒她又坦然接受。媽媽相信孩子的誠實,在意孩子的自尊心,面對偷東西的小孩沒有責罵。這些讓人禁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説,媽媽的耐心與信任是多麼重要。

我們常常在説,教育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好的教育給予孩子信心,壞的教育摧毀孩子的自尊。耐心的等待是大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温柔的擁抱,而我們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催促孩子,因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們嘲笑孩子,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快不夠好;我們嫌孩子笨拙,完全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無形當中,我們替孩子做了很多,而最終我們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做。

生命很長,成長不易。還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景,外出的六個小時的媽媽回來了,她問:“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做了什麼?”這小孩平靜地回答:“我想事情。”媽媽忍住笑問他:“你想什麼事情?”“嗯”小男孩莊重地回答:“我想,沒有媽媽,怎麼辦。”看到這裏,心柔軟了,眼睛模糊了,在孩子的童年裏,媽媽就像是天空,籠罩着一切,沒有媽媽該怎麼辦?男孩平常地説出這句話,媽媽們看了卻心中激起千層浪。如果孩子這樣需要你,你是否願意慢慢地陪伴他長大,讓他慢慢地向前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