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W

讀後感是一種對知識的積累,因為它讓我們將書中的信息牢記在心,寫讀後感可以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我們主動探求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閲。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6篇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1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自二十多年以前至今,我無數次聽人提起過。但認識與感受甚少甚淺,只知於漪老師做了一輩子中學語文教師,成就卓絕,影響廣泛,如此而已。近幾日,閒來無事,遂讀了於漪老師自傳性質的散文集《歲月如歌》一書後,我的內心被震撼了,於漪老師的精神和真誠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很贊同徐匡迪説過的一句話:“教育是科學,科學的真諦在於求真;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我想,用“求真”“奉獻”“創新”這三個詞語來評價於漪老師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也應該成為所有教育人的自覺追求。

一、求真,即做真人、做真學問、下真功夫

師者,人之模範,民之榜樣也。做教師應該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斷提升自身的精氣神。一如於漪老師那樣,是後來的已然功成名就,都始終堅守職業理想,虛心傾聽,一身正氣,表裏如一,實事求是,敢於擔當,不追風,不媚俗,淡泊名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語文教師更是承擔着為學生明天做人、學習打底子的重任,因此必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而教給其真正有用的東西,即綜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想素質、文化修養等。於漪老師“板凳寧坐三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積極探索,不斷豐富自己,學之不足,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哲學等無一不學,取其精華,博採眾長。

有句俗語:“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功夫。”於漪老師對學生傾注了滿腔的愛,給了學生慈母般的温暖,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思想上循循善誘的幫助,課堂上和藹可親的引導。“教人須教心,教心必知心”。正因如此,於漪老師才贏得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稱讚,更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愛戴。

二、奉獻,即愛生如子、愛教如命、愛崗敬業

奉獻教育,是教師職業的最大魅力。農民愛土地,工人愛機器,人民教師豈能不愛“小淘氣”?奉獻總是根植於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摯愛,對教研的酷愛。於漪老師教書育人,簡直着魔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奉獻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是“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的歡樂,這就是我在《歲月如歌》一書中讀出的於漪老師的人生哲學。

三、創新,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就是培養人、發展人和成就人。教師,首先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應該爭取做個教育家。只有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創新性的棟樑之材。於漪老師終其一生,都在進行教改與課改的不懈探索,在語文教學中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鮮明教學主張,形成了“無恆的課堂教學模式”,撰寫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文章,造詣頗深。

説起來甚是慚愧,雖然師範畢業從教至今已有20年之久,曾經也有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有才華的學者型的人師的追求,但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或是教書育人得過且過,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或是陶醉於芝麻綠豆般大名利之中。而今有幸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書後,重新喚起了我對教育初心的強烈追求。“走盡崎嶇之路,自有平坦之途”。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以於漪老師為榜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將追求卓越,我必與眾不同,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2

隨着《歲月如歌》一頁頁地翻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於漪老師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靈,其高尚的人格、嚴謹的學風、高度的責任心和對學生滿腔的熱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漣漪,而整本書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樸素的四個字“胸中有書”,因為這恰恰是我過去教學工作中的困擾之處。

從事教學工作也多年了,自認為還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研讀教材的,但總感覺少了一塊。備課時着重研究每一課內容,但對整個國中教學體系卻沒有認真思考,這樣不可避免會出現“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的局面,而於漪老師認為,對語文教學必須有整體的櫃架結構,要考慮中學階段的“序”,國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高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齡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含糊不得,這樣思考問題的立主點高了,才能高瞻遠矚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

讀到這裏我豁然開朗,原來過去我是缺乏對一門學科的整體把握,政治課作為一門顯性的德育課程,其教學目標在於通過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薰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擁有健康人格,培養其高尚的情操,根據這個總的教學目標,每一階段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制定不同的學習要求,形成一個序列,循序漸進。例如,六年級側重於在家庭和學校生活學會如何與師生、親人相處,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七年級學會尊重生命,正確認識自己;八年級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培養遵紀守法的意識;九年級則通過國情、責任心和成才落實民族精神的教育。這些階段目的要求,通過每年每學期每個單元每篇課文來實現。

其次,胸中有書不僅僅是鑽研教材,更需要讀些理論,讀些文史哲理經典,作為教師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質和本質,猶如樹木,把根鬚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當讀到於漪老師談到詩中用詞描繪色彩的多種方法時,從古詩的例舉到現代錢鍾書的評論,正是這種深遠的文化底藴才使於漪老師深深地粘住了學生,這也是我有時上課覺得有些知識覺得不能説透的原因所在,平時缺乏深厚積累,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讀到這裏,也真正體會到了導師王老師冒着酷暑多次到書城為我們選購好書的良苦用心了。

?歲月如歌》的扉頁上寫着“與其説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説我一輩子學做教師,”與其説這是於老師對自己教育生涯的註解,不如説這是對我們教學後輩的激勵。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3

在馬年伊始,讀完大伯寫個孫兒雨農的回憶錄,思緒萬千。雖然説,現在從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關,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沒有寫敍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轉載居多。微博倒是偶爾會發幾條,隻言片語,至於説是快節奏市場經濟社會的副作用,還是懶惰、功利、沒時間?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樣無解,所以讀完了大伯的長篇,還是十分敬佩的。

翻開記憶如同大海中的島嶼,零星散落,此時也變得清晰起來。我印象中的大伯,會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乾聯繫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會把舅舅、舅媽和加州西梅畫上等號。記得那時的泗縣,這些都還是稀罕物,我總是會想大伯是怎樣從千里之外的新疆把這些新鮮的哈密瓜帶回來的,要知道那時可沒有高鐵、動車,飛機也不是像現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記得前年,大伯的兒子姜楠到合肥開會時,聽説到合肥還要轉機一次,可見當時帶這些禮物之不易,也許回家團聚的幸福感會讓路途變短行囊變的輕快吧。

中國人安土重遷的傳統至今不變,想想我從20xx年外出求學,至今十三四個年頭了,即使現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還是要回老家泗縣看看父母兄弟、同學朋友的,每次與大伯父見面大多是在家庭聚會上,我父親,也就是老五,我父親是一個傳統的人,那一代講奉獻的中國人的典型代表,記得小時候家裏的勞模證書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會請回家探親的哥哥姐姐到家裏坐坐,一是感謝他們對弟弟妹妹們的照顧,二是為了兄弟姐妹和後輩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記得那時覺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別的,泗縣口音中帶着新疆吐魯番味,其實想想,現代社會想做到完全的鄉音無改鬢毛衰其實很難,因為身在異鄉還有讓當地人聽的懂,又要鄉音不改挺難的,我曾經到深圳工作過,對此深有體會。

本想多寫一些,在記憶之舟上多做停留,無奈瑣事纏身,下午有一些建築工程合同要看看,只好提筆抽身回到現實中來……

我常想,在外的人是不幸的,人離鄉賤,事事不容易;我又轉念一想,在外的人是幸運的,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今年春節回家過年,也只是住了兩晚,行車近千里,相聚僅須臾。離鄉時常想,雲海天涯兩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近鄉處卻聽,耳邊響起那首歌,風吹過的頭髮,雨淋過的瀟灑,踏上了這條歸鄉的路,踩着輕快的步伐;滿天的晚霞,染紅了天之涯,思念像一杯烈酒,不斷的昇華熱血滿腔,離鄉,邁向那未知的遠方,每一次再回頭望,回家的路又更長……

無論這選擇是主動的或是被動的,在外漂泊的遊子們,既然已經選擇了遠方,那就請享受這一路上的風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現在,退休後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兒家安享晚年。祝願大伯他老人家闔家幸福、安康!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4

拜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位學術造詣、教學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師形象展現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讀的師範的校長,比較起那個時候,這位教育前輩的形象卻在現在愈漸清晰。

於漪老師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邁入語文教學的殿堂,成為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但她並不滿足,在教學語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認識,使教學語言有經過錘鍊的活潑的口語,又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有文化的含量,教課時讓學生置身語言美的環境中。不僅如此,還要力求課堂語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説話節奏和諧,抑揚頓挫,創造課堂氣氛,牽動學生思緒,叩擊學生心絃。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實際行動上所下的苦功夫。從蘇聯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言中,於漪老師獲得了深刻的啟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錘鍊教學語言,研究語言藝術,使自己用語言所彈奏出來的交響樂,能在知音者——學生的頭腦裏迴響激盪,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啟示難道不是我們教師的警示語嗎?

我們平時在教學中,較為注意教學過程的設計,完成教學的任務。而在教學語言常是不經錘鍊的,而良好的知識素養和語言技巧又是一個好老師所必去具備的。於漪老師在規範教學語言,提高語言質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規範的書面語言改造口頭語言。她寫下上課的每一句話,自己修改,背下來,再口語化。每天都要將上課的內容,在腦子裏過一遍。每堂課心中都很踏實,絲毫無漂浮感。一步一個腳印,打造自己的語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學中的這方面也時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顏呀!

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於漪老師最感人的是她對事業的真誠。因為,唯有真誠,才能通身潔白、光明。我們應該學習於漪老師的為人之道。於漪老師用蠟燭比擬自己,不過,她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她説,一支蠟燭,通體透亮,既照亮別人,也實現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們每一位教師也應首先樹立崇高的信念。這樣才能夠抵抗誘惑,安貧樂道,在三尺講台上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熱。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於漪老師用四個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過“教文”達到“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為了上課而講讀課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事業是真善美的事業,學校應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家園,教師應是學生的榜樣。一身正氣,為人師表,不為物質所累,保持心境的純正與安寧,抗誘惑、拒腐蝕,守護社會正義,守護社會道德,守護歷史使命,守護教育者的尊嚴,為培育學生成長、成人、成才作出無私的奉獻,才是教師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5

從朋友處借到《歲月如歌》一書,我就愛不釋手。封面上遼闊無比的藍天白雲,象徵着於老師的心胸與學識;於老師神采奕奕,仰望天空,雙眸充盈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教育事業的追求。書拿在手裏是沉甸甸的,這不僅因為書中積澱着她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專家的豐厚經驗,彙集了四方人士對她為人為學的高度評價,更是因為它貯滿了於老師對教育事業、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對她的無數學生深深的愛。

因為朋友是個愛書如命的人,破例借給我一本書,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緊時間讀完《歲月如歌》。把書還給她後,我沉浸在於老師的教學世界中,回味於老師以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以火一般熾熱的真情,敍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艱辛與奮鬥、傷痕與歡樂、追求與收穫,給了我巨大的心靈震撼。在我眼中,《歲月如歌》是一本大書,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很多很多。

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於漪老師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經歷了種種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但她都闖過來、挺過來了。於老師少年時代,國難、家難接踵而至:日寇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父親帶領一家人外出逃難;1944年夏,父親又英年早逝,家裏一下子就像天塌下來一般。母親對五個子女説:“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於老師從小就懂得了“只有奮鬥,才能生存;只有奮鬥,才能改變孤兒寡母的命運”。奮鬥成了於老師姐弟五人的生命線(後來,他們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學者、教授)。

我從這本書大中又讀到了於漪老師充盈胸懷的無私大愛——對教育事業無償的奉獻,對學生深切的關懷,對青年、對後學者無比的真誠。於老師説:“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文革期間,接了一個亂班,她硬是用感情與責任把學生一個個找回來上課;有學生患肺結核病,家庭十分困難,她擠出錢(因為當時於老師家裏經濟也十分拮据)買特藥雷米封,讓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鄉勞動,學生小蔡半夜突發高燒,於老師不顧自己腹部剛動過手術,揹着小蔡走十幾裏泥路送醫院。這樣動人的故事在於老師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吉有多少啊!於老師深情地説:“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從這本大書中還讀到了於漪老師一直跟隨時代奮力前進,從未放慢思考的腳步,從未停歇執着的追求。《歲月如歌》確是一本大書。她的字字句句都是從於漪老師血管中噴湧出來的心中的歌,那麼樸素、真誠,飽蘸感情,充滿哲理。

於漪歲月如歌讀後感篇6

?歲月如歌》是一本自傳體散文,作者於漪。在參加淄博市農村骨幹教師培訓時,曾經聽於漪老師講過課。於漪老師已經年過半百,兩鬢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兩個小時的時間,她用温潤流暢的語言,智慧而坦誠地解讀了為師者的真諦,贏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她五十餘載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條改革和創新之路,碩果累累,被冠以“教師的楷模”,甚至成了當代教育的座標。

在《歲月如歌》這本書中,於老師用她最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教師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一輩子學做教師”……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讀完於老師的《門在哪兒》這篇文章時,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入門了嗎?沒工作以前以為當教師,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識講清楚,把題目講明白,學生有問題問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來,僅僅如此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要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動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學裏學的知識,遠遠還不能勝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既包括學科知識的補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已經不適應如今的教育形勢,合作學習,學生為主體才是教學的符合教育實際的。於老師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服務的,“教”不是通知統治“學”,也不是代替學生“學”,教師的教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而必須從學生的“學”出發。因此於老師的教學還形成“老師教學生、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間互學”的立體化有序教學結構,使得於老師的課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為教師不單單只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教師的任務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必須堅持“目中有學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則。教學、教學,“教”要在“學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大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服從於這個大目標,為實現這個大目標服務。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猶如導演一般。導演的胸中時時有觀眾,目的在於引導觀眾進入劇情,調動自己的感情,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受到薰陶感染。“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但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對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真愛”。“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鋭的目光,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力,善於‘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力變為發展的現實。”教書必須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僅僅是瞭解學生而且是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只有學生信任了你,才會對你袒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