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五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3W
《活着》是1993年就發表了的一部長篇小説,是我國優秀作家餘華的作品,你有寫過關於《活着》的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五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五篇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

【人,就該這樣活着】

對於看書,有的人會喜歡先看評論瞭解個大概,再細品文章的內容,而我更喜歡自己賞析領悟文章,用這種方法去品味文章的細膩,獲益良多。

經典是不變的永恆。我前前後後共讀了三次餘華的《活着》,每一次閲讀後我都感觸頗深。這篇小説講述了福貴這個男人年少賭博敗家,中年生活艱苦,親人相繼離世,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繼續走剩下的人生的故事。這其中交織雜散但又血淋淋的悲痛,讓人落淚難盡。

全書顯現的主題是“忍”這一精神。或許餘華秉持着人生多磨難,事事皆艱辛的寫法,讓福貴忍受向龍二借田的屈辱;忍受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個從身邊死去的痛苦;忍受沒有家人的孤寂。也許是這份“忍”讓他參悟了人生,讓他能夠輕鬆的談起往事。“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是他留給自己和後人的警醒。

“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成長必須學會的東西。我們必須學會“忍”即處事臨危不懼,採取積極避其鋭氣,迂迴化解的辦法解決問題的衝突。“忍”讓我們學會了謙虛,讓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忍”讓人受益匪淺,忍住小脾氣,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忍一時風平浪靜,也許你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許你會感到很難受,但它能讓你驅使自己變得更強大,這就是“忍”的力量。

福貴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農民形象,他身上有着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直的優秀品質。餘華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當這部小説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我們應該學會感激,正是像福貴一樣的廣大農民任勞任怨為國為家默默付出才有瞭如今的和諧與繁榮。我們也應該學習福貴活着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磨難,即使命運坎坷,也要堅持走下去。

其實在我看來,書中還顯露着濃濃的愛與守望相助。家珍沒有因為福貴生活落魄而拋棄他,福貴雖然因為生活貧困把鳳霞送給別人,但最後還是不捨得把她送出去,因為那一份“就算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的親情已經深深地捆住了福貴。福貴一家是經歷了大風大浪,我想正是他們之間的愛如此之深 ,才讓無數人在看到他們生離死別時悲痛萬分。當活生生的有慶變成一具冰冷的死屍時,我想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只是親人已經逝去,愛也無法挽回罷了。

《活着》中的“忍”的精神品質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連綿不斷生生不息,哺育了中華民族,也為世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甚至閃耀出更為明亮的光輝。我們要堅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星火相傳,永不斷絕。

後來,我發現看評論摘要並非無所得,它能給我第二次的情感回味,也能讓我瞭解別人對於這篇小説的看法和理解。的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思想的交流恰能更好地促進文學的發展。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説,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説,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説:“我説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為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説,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為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會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説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

餘華的這本《活着》被幾個朋友推薦過了,不知道我是出於偏見還是什麼,總覺得這本書大抵描寫的也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這類書大多稱之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讀故事的人,喜歡高潮迭起、迂迴曲折,對這類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讀書,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應該看看了,從下載下來到讀完,兩天時間,像着了迷似的,越讀越被深深的打動,越是停不下來。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敍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敍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為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為伴,書中有一句話説的很好,活着不是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敍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為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説説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眾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書越讀越深刻,看來以後讀書得沉下去。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

星辰,在空中寂寞的亮着,那點點的冷光,訴説着黑夜:“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戰勝黑暗的光明,是生命的堅持。

《活着》其實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説更好的活着。

《活着》卻又很複雜,它將人們放置在了一個充滿苦難的時代裏,將“活着”最寶貴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們面前:以回憶的姿態,去深刻地體會“活着”,艱辛,本然,寧靜。就如林蔭下的福貴,牽着老牛,唸叨着亡故妻兒的名字,依舊充滿感情,彷彿他們從不曾遠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波折。當所有的親人都先他而去,親情的美好被死亡無情的撕碎,他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堅毅與執著活着,沒有被厄運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讀過《活着》,看到福貴的親人一個個死於病痛和意外,生死別離剜割着福貴的心,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由紈絝子弟變成了有堅定信念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思考,對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決不是無目的地延續生命,而是為了心中的信念,將活着演繹為生命的昇華,去戰勝一切失敗,痛苦,永不放棄希望。

為了活着而活着。

當一個人在經歷過生死困境,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當活着成為一種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後人的褒貶時,人們也許就會像福貴那樣:獨自一人卻不孤寂,因為他能從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樂;也許就可以做到,對於自己的過往,那生與死的別離處之泰然,因為活着已成為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諦,不會因生死別離而有所動搖;也許就可以做到夕陽西下,與老牛相依的淡泊、寧靜。

活着是一種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嚮往,活着是純淨美好的,是本真質樸的,人就是為了活着而堅定不移地前進,不論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是荊棘密佈還是鮮花綻放。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在活着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為理由。

回到現實中來吧,文中福貴的時代早已過去,福貴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活着。我們應該做到保持本心,認清自己的目標,用盡全力去做真正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創造自己的價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貴一樣,永不放棄,為了活着而活着。

放下書,已是正午,秋天金色又帶些收穫氣息的涼爽的風,混着温暖柔和的陽光落在窗沿,吹起窗簾,一陣陣起伏跌宕。心中湧起一股對生命從未有過的強烈力量,對活着的強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們有什麼理由拋下這一切輕言放棄呢?

林蔭下,一個瘦小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朝着太陽,漸得漸遠。

好好的,活着

精選有關《活着》讀後感範文

“活着”,是一個多麼平凡的詞,似乎平談無奇,它並不是什麼華麗的詞藻。但在讀了餘華先生的《活着》,我為這個詞的力量而感動,我們活着忍受一切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我們活着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活着去追逐自己的遠大前程,但歸根結底,我們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講述的是福貴的一生,一個歷盡滄桑與磨難的老人的回憶歷程。《活着》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福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了一代人的艱辛與苦楚,反映出上世紀中國的困頓與變遷,福貴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更令人感到人性的寬廣與豐富。福貴這個人物是當時整個底層社會的縮影。

福貴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崎嶇盤旋,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他用了一生詮釋了“活着”二字。青年時的福貴荒唐淫亂,整日吃喝嫖賭,輸光了家業也氣死了父親,此時的他為了玩樂而活着。年輕時的福貴被人抓作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撿回了一條命,一心只想回到那殘缺但又温暖的家,此時的他為了回家而活着。中年的福貴在田間勤懇勞作,而命運卻是如此的不公,也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妻子也得了絕症,此時的他為了家庭而活着。老年的福貴身過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只留下他獨自一人與老牛生活着,了無牽掛,此時的他為了自己而活着。

福貴是一個真正的勇者,貧窮困苦是他一生形影不離的“伴侶”。他從一個衣食無憂的闊少年淪落成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他親手送葬了所有至親的親人,最後孤苦伶仃地活着。他的“勇”即在於他具有強大的承受能力,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前沒有一擊就垮,繼續為了活着而奔走。對比《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本是個勤勞懇乾的車伕,但他在遭受多次身心打擊後自甘墮落,成為了又嫖又賭的行屍走肉。同是生活在較為貧瘠的年代裏,擁有着可憐的命運,祥子變得墮落、自私、骯髒,而福貴換種姿態堅強的應對造化弄人。

同時福貴一家對生活的樂觀與堅持也在作者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鳳霞因高燒而聾啞,可她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樂觀地幫助家中分擔家務;家珍得了軟骨病,仍堅持下地勞作,即使滿頭大汗仍咬牙堅持……

那個年代有很多如作文/福貴一般的貧困農民,他們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卻仍舊無法活得體面,他們的生命被一場病或是飢餓便能輕易奪去。他們在那個不成熟的時代潮流中漂泊、到處碰壁,但他們用堅強、樂觀去承受那些苦難。

再聯想到我們自己,我們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未親身經歷過絕望與困頓,在福貴式農民的面前顯得多麼脆弱,輕微的挫折就會讓一些人意志消沉,微小的困難就讓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們輕易地感歎命運的不幸,埋怨學習或是工作的辛勞。有人説《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面對着堅強的福貴、隱忍的家珍、勤勞的鳳霞、樂觀的有慶,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品性。那個年代的困難、貧乏更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充裕生活。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這本書也讓我們反思該為了什麼而活着?人活着,一旦被賦予沉重的意義與價值,就終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所折磨、摧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些人為了財富、名利而活着,正如泰戈爾所説“鳥兒的翅膀一旦被繫上黃金,那麼它就永遠不能展翅高飛了。”這樣的人生必定馱滿了包袱,被厚重的名利壓得喘不過氣。還有些人為了別人而活着,一旦在自己所愛之人、自己的靈魂寄託那兒達不到目的,就輕易變得墮落、變得絕望甚至是自殺。

若是為了外物而活,這樣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負擔與牽掛,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應遵從自己的心意,不為他人、為金錢等外在事物活着。意外的變故很輕易便能剝奪那些我們很看重的名利、奪走我們很珍愛的親人,我們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福貴將祖輩的田產揮霍一空,又經歷了所有親人的死去,他孑然一身,卻與老牛踏實的度過餘生。因為所有親人都已離去,所有財產都已輸光,他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擔心,不為金錢或他人而活。有村民説他和老牛是兩個“老不死”,認為他只是幸運,而他真正地為了活着而活着,泰然自若地活在當下。

《活着》就像一首歷經滄桑的詩歌,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調向我們講述着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活着的艱辛與苦楚,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卑微的生命也要堅強、樂觀地活着,讓我們懂得人性的光芒可以驅散苦難籠罩下的黑暗,更讓我們明白為了活着而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