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

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而不能忘恩負義。一個個小故事被她娓娓道來,而這些趣味的故事又都讓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一

週六早上八點十二分,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于丹教師《感恩教育》的知識講座。于丹教師語言妙趣天成,一個個小故事被她娓娓道來,而這些趣味的故事又都讓我受益匪淺。

“什麼是孝呢?”于丹教師首先發問,然後講述了一個《男孩與大樹》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時候很喜歡和大樹玩耍,大樹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時期,大樹讓他摘取果子換取學費和玩具;青年時期,大樹又把樹枝給了男孩蓋房子和娶新娘;之後大樹貢獻出樹幹給中年時期的男孩做獨木舟去周遊世界。能夠説大樹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終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樁。當男孩成為老人時,他想去的地方已經去過了,想看的東西也已經看過了,此刻他只想和樹樁在一齊曬曬太陽。

故事中大樹和男孩的關係多像爸爸媽媽與我的關係呀!都説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父母的愛,它只求奉獻不求回報。而作為子女又應當如何呢?“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作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的故事,現代有偉大的`總理周恩來在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給父親餵飯,田世國為救母瞞着她偷偷捐腎;台灣企業家賴東進跪着給失明的父母餵飯。看看我自我,在家是個“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要什麼有什麼,可一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我就會對爸爸媽媽大發脾氣,怨東怨西的,甚至有時對他們的説教不屑一顧。

講座中説到:作為兒童,我們應當要去交朋友,和朋友一齊玩耍、分享歡樂、應對挫折。可是,于丹教師提到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名兒童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每個人都有朋友,能夠和朋友一齊玩,而我卻不一樣”。如果孩子沒有朋友,整天只明白呆在課桌前、電腦旁,不一樣別人交往、溝通,就會變得自閉、自卑,不自立。

此刻,為數不少的家長都反對孩子自我在外交朋友。也許是為了安全吧,只讓孩子呆在家裏,變成了“宅童”。這些家長的糊塗觀點,不好!我認為僅有讓孩子充分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同小朋友一齊玩耍、一同分享收穫、經歷困難、將來步入社會,適應本事和生存本事才能更強。

于丹教師説:把一個雞蛋、一根胡蘿蔔、一把茶葉分別放在三個沸騰的鍋裏煮一段時間後,再把它們拿出來看看。把雞蛋剝了皮兒,所見到的蛋清和蛋黃被煮的硬邦邦的,這種人就是被現實世界熬得心硬的人;另一個鍋裏的胡蘿蔔,被煮成了一灘軟蘿蔔泥,這是被世界熬得完全沒了自我的人;那一大把醜陋的茶葉,已經在水裏舒展開來,還把一鍋無色無味的水,煮成了一鍋好喝的茶,這種人經過煎熬僅使自我變得美麗。

看了于丹教師的講座後我懂得了要珍惜父母之愛,學會感恩,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回報父母。我們要像茶葉一樣,奉獻自我,留芳他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僅有能經得起煎熬、克服困難,甘於奉獻,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二

今日,我在遼寧電視台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教師主講的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教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職責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教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樹走到了最終。聽完以後,我十分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職責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此刻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我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終,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之後,于丹教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當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能夠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構成不了任何的職責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教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可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職責感那麼普通

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職責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教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職責感是如何構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職責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比較,從而受到感動,所以培養職責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我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齊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構成了自我的職責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職責感的構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終,于丹教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三

“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時間將會變得更完美。”不管何時、何處、何事,都能夠看見愛與感恩。聽完關教師的演講後,大家紛紛流下淚,我受益匪淺,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無論是誰,都十分關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像天邊的彩虹繽紛;向紅紅的晚霞豔麗;像火熱的太陽熱情。

關教師講了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一位母親為了自我的女兒能夠從燒傷中治好病,請求醫生治好自我的女兒。她忍着痛,讓醫生把自我大腿上內部的皮膚割下來,給了女兒。聽完這個故事,大家紛紛掉下眼淚。

每當父母嘮叨:“做完作業嗎?快去洗澡”……每當教師嚴厲地説:“作業馬馬虎虎地寫,不能夠養成這個壞習慣”……每當同學説:“這次分數低沒關係,下次努力。”我就覺得:哼!為什麼聽你們。此刻我錯了,大家時時刻刻關心着我。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教師是春蠶,是蠟燭,更是我們的恩人。母親像夏天的冰塊,同學更是學習中的好夥伴、好幫手。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假如一個人感恩也不知曉,那麼他必定擁有一顆冷酷無情的心。

感恩主題教育心得感悟四

看完了于丹教師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而不能忘恩負義!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更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而我們,卻是怎樣回報的呢?從於丹的講解中,有一個事例是這樣的:有一個母親太溺愛自我的女兒,有一天,她自我在倒水時,一不留意燙傷了自我的手,當她將自我的手伸到正在看電視的女兒面前想尋求幫忙時,她的女兒竟然不耐煩地説:“快讓開,難道你沒有看到我在看動畫片嗎?”這難道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報答之恩嗎?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就應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麼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人呢?不,我們更就應懂得回報!

我們不僅僅僅只是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教師、朋友、還有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個性是我們的教師。教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着,為班裏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教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後必須會好好學習,不會再惹您生氣了!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