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宣傳科普活動心得通用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5W
科普,惠及大眾科普,傳播知識,提高全民科普意識,建設和諧美好社會,那麼關於宣傳科普活動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宣傳科普活動心得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宣傳科普活動心得通用

 宣傳科普活動心得

5月19日,在同學那裏得知有急救知識大講堂這樣一個公益活動,毫不猶豫跟同學一起參加了第三期的培訓,在會上學到了很多急救知識,更加清楚了急救的意義,三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很快,會後我積極自願加入了急救志願者協會。

5月26日第四期培訓,我提前報名作為會場志願者參加,這次學到的更多,對這個協會和急救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實際操作過程中,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學到了更加規範的動作,還結交了很多朋友。

會場上急救醫護人員給我們深度剖析各種急救失敗和成功的案例,讓我感觸很多,缺乏急救知識,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我們顯得多麼無奈,一個小小的不經意的動作有可能就會造成一個生命的流逝。

古人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生活中,醫生的數量是有限的,救護車的速度是交通決定的,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會讓一個生命稍縱即逝。因此,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實際行動起來,掌握急救知識,為了每一條神聖的生命。起碼讓我們在面對緊急情況時,能做的不再是無奈和等待。

如果人人都行動起來,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加入,會和所有的志願者醫護人員們一起努力,讓1%的概率不斷朝着100%邁進!

宣傳科普活動心得

新一期《求是》發表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東波的文章: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文章認為,在人類社會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同樣重要的兩大知識體系,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着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自然科學需要普及,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普及。

文章指出,總之,科普切不可忽視社會科學。有關部門一定要把社會科學當作科學普及的重要內容來對待,要“重理不輕文”。各級科普機構應該把社會科學的普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納入工作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新聞媒體和出版部門也應該將社會科學的普及歸入自己的工作範圍。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科學普及工作中去,向人民羣眾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20xx年前的春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持召開了“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浦江之濱,聚集着來自全國的285名科普作者。他們滿懷着從“十年浩劫”桎梏下解脱出來的喜悦,暢談着黨的期望,人民的需要。他們喜淚盈眶,重新拿起筆來,誓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科普創作的春天”來臨了!像一把金色的種子撒向十億神州。科普知識讀書筆記 在短短四年裏,四千餘種科普圖書出版了;一百二十種科普期刊應運而生;六十餘種科技小報和報紙科技副刊在人民中爭相傳閲;二十二家廣播電台的科普廣播節目在祖國大地上回響。我國進入了第二次科普大高潮。憶及當年的盛況,迄今難以忘懷。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當時許多仁人志士都認為,要挽救中華民族,必須學習西方的現代科學知識,用以掃蕩肅清那些舊的惡的思想。因為一個人對於宇宙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沒有相當的瞭解,決不能有正當的宇宙觀、人生觀。而我國提倡1920xx年,梁啟超在中國科學社年會上作了題為《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的講演。他説:“科學精神是什麼?我姑從最廣義解釋,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他認為,科學精神可以分三層意思來説明:第一層是“求真知識”;第二層是“求有系統的真知識”;第三層是“可以教人的真知識”。他認為:“凡學問有一個要件,要能傳與其人。人類文化所以能成立,全由於一人的知識能傳給多數人,一代的知識能傳給次代。”

宣傳科普活動心得

作為一名學生,一直以來我都以為科普與低碳似乎與我是較為遙遠的事情。之所以選定了這個題目,源自於不久前我參加的一次科普講座。那是區科協在我們社區舉辦的低碳生活科普講座。正是通過這次科普活動,使我對科普工作有了深刻的認識,使我對低碳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使我由科普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成為低碳生活的推廣者和踐行者。

觀看了災難電影《2014》、《後天》的人都對影片展現的災難場面記憶猶新,談之色變。也許有人會説,電影就是想象和藝術加工,可是我要告訴大家,藝術來源於現實,更有可能演變成現實。影片絕不是杞人憂天,更不是危言聳聽。

大家知道,十九世紀以來,人類不斷加快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人們生活在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也帶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環境日趨惡化:冰川開始融化,沙塵暴年復一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珍惜物種日益減少。讓整個中華民族為之哭泣的汶川、玉樹大地震,令我們悲痛欲絕;大西洋冰島的火山強烈噴發,讓整個歐洲籠罩在濃煙塵粒之中。法國大作家雨果早已告誡過我們: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千里之堤潰於蟻 1

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鏈的任何一環斷裂都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如果我們繼續盲目的索取,肆意排放二氧化碳,必將爆發可怕的生態危機,其後果不堪想象。長此以往,請大家想想,我們究竟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

前不久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峯會被譽為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最後一次機會”,我國向世界宣告了控制温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到201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4年下降40%~4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層之台,起於累土。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現在起,從自身做起,即做低碳生活的實踐者,又要做推動科普、普及低碳的倡導者。

那麼什麼是低碳生活呢?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儘量減少,從而降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工業生產上的節能減排、建築的綠色設計、汽車的節能、生活中的各種節能。有的人認為,二氧化碳只有在汽車排放尾氣、煤炭燃燒時才會產生,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們的地球。就連小小的手機電池充電時都會排放出二氧化碳。有專家算過一筆賬:及時拔下家用電器插頭,全國3.9億家庭大約可減排197萬噸二氧化碳; 如果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的使用,可減排3.1萬噸二氧化碳; 如果全國每人每年節約0.5千克大米,可減排61.2萬噸二氧化碳。生活中,還有很多細節都能降低碳的排

放。如垃圾回收、使用節能燈、少吃口香糖、使用環保袋、自覺提高空調製冷温度、雙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推廣素食、隨手關燈、多坐公交車、不浪費飯菜,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每個人力所能及,卻又意義非凡的事情。

朋友們,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涓涓細流可匯成滔滔江海,片片綠葉堪造就莽莽林海。為了留給後人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讓我們一起選擇低碳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