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9W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告訴家長們要讓幼兒擁有獨立成長的環境,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童年的祕密》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童年的祕密》精選讀後感範文三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1

《童年的祕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著,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兒童的世界充滿了奧祕。作為成人,作為老師,一定程度上我並不瞭解我的學生內心在想什麼。我想,對兒童的內心瞭解之後,遇到問題時會選擇更合理、更科學的措施。當開始讀這本書之後,發現內容有些晦澀,需要多讀幾遍才能理解;有些可能與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太相符。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觀點給我帶來啟發。

一、調整心態,收穫奇蹟

書中《教師的任務》一章中提到:“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我們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好的脾性,它們就像田野裏的野草茂盛地生長。在我們心裏出現並阻礙我們去理解兒童的罪惡就是發怒。”這一點,深有體會。常常抱怨課堂死氣沉沉,嫌棄孩子説話聲音小,不明白説過多遍的問題孩子為什麼就像沒學過一樣。每當這時,總是壓制不住內心的怒氣,朝着學生疾言厲色。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學生越來越畏懼老師的課堂,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曾經也在《力量》中瞭解到吸引力法則,知道了付出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有了理論的指導,針對課堂上出現的惡性循環,我在心裏告訴自己,第二天進到教室,一定要説孩子的一個優點。即便他學習再不好,紀律再差,也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自己的態度轉變了,結果“奇蹟”真的發生了。孩子們在課堂上變得越來越積極。有的同學一年以來回答問題的次數加起來都不如近一個月的多。不管他們回答的正確與否,聲音洪亮與否,看到他們能夠把手高高舉起,就連從來都不及格的孩子也能在同桌的幫助下,舉手回答問題,真為他們感到開心。因為對於從來都不舉手的他們來説,在眾人面前講話是一種挑戰,他們戰勝了自己。

也是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我理解到課堂應該是包容的,同樣的問題,可以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見解。孩子們在課堂上的體驗與思考,遠比問題的答案更重要。愛因斯坦説:走出校門後,把學校裏學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麼?我想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所以不要跟那一點點知識過不去,給予孩子更多思考、探究、表達的空間與時間,給他們提供最大程度發掘自己的潛力的機會。不要讓未來的瓦特、牛頓、愛迪生在壓制、冷眼、嘲笑中消失。當想明白了這一些,遇到問題就不會那麼輕易地發怒,孩子的心裏會少一些阻礙,與我們的距離會近一些。

二、摒棄專制,保護天性

書中提到“只有當兒童大一點時,他才開始直接反對專制本身。但是,那個時候成人又會找到一些理由進行辯解,他仍然使自己披上偽裝,有時甚至成功地使兒童相信這種專制是為了他們好。”生活中擁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比比皆是,而我也是這樣的老師。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專制”“霸道”,學習、紀律方面,我要求學生必須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其實,有時候他們的想法或許更有道理,他們或許有更好的策略,可是我忘了聽取他們的心聲。就像這次畢業典禮,孩子們需要排練一首歌曲,我甚至都忘了告訴他們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就幫他們選歌曲,讓他們開始練習。在不明事由的情況下,他們感覺自己是被牽着走,又怎會有做事的積極性呢?相反,音樂老師告訴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還讓他們自己選喜歡的歌曲。那一刻我的內心忽然有所觸動,原來一直以來,我包辦的事情太多,缺少民主,壓制了孩子的天性。

由此我又想到了殿楠的做法。他作為新老師,又是男班主任,很多事情他都讓孩子自己決定,比如座位的選擇等。開始,我很不理解,認為這麼多事情都讓孩子自己決定,他們能行嗎?後來,我觀察到採用這種策略,最初階段可能會有些混亂,但是從長遠來來,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會更自信,遇到問題更會有自己的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一件件事情做好,而是培養他們思考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老師必須要檢查自己,摒棄自己的專制,消除自己心裏用外殼包住的傲慢和發怒。必須變得謙虛和慈愛。這也是教師必須獲得的美德。

三、給予機會,體驗成長

“在家庭中,成人的貪婪、暴虐在父親權威的偽裝下不斷砸碎兒童的自我。例如,當成人看到兒童端着一杯水時,就害怕杯子會摔破,貪婪使他把杯子看做珍寶,並從兒童手中奪下。”現在的家庭,可能不存在將杯子視作珍寶,父母這樣做可能是擔心孩子摔破杯子受傷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應該給予孩子體驗的機會。“做種學”,在體驗中孩子會自己發現問題,並思考方法。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學會放手,給予他們體驗成長的機會。

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珠玉比比皆是。用其理論指導我的實踐,在實踐中再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2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學家,亦是一位充滿温情關愛的女性學者,在書中以熱情的筆調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祕密》提出了“敏感期”這一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兒童在多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時期,尤其是精神心理髮育,如果錯過,就無法重現和挽回。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覺是心理的第一個衝動,嬰兒通過感官來獲取外界信息、表達自身的需求。作者認為嬰兒對於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別是在室內,有些孩子看似沒有原因的哭鬧,是因為秩序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感受,這是因為嬰兒能夠注意到環境當中細微的改變。但這一點並沒有實驗的數據作為佐證,作者只是舉出了一些語焉不詳的例子。我對這一點持有懷疑的態度。而皮亞傑的實驗對於兒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許有一定意義,但對嬰兒不見得有參考價值。

早在19世紀,作者就已經意識到了兒童的獨立性,並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兒童善與惡的標尺,把兒童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兒童的個性,並且“洋洋得意於自己對兒童所謂的熱愛和犧牲”,認為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途徑。

可是,這種帶有啟蒙性質的新思想卻沒有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彼時的中國父母是多麼喜歡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童年的我是多麼想要一點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選擇權,哪怕是獨自出門的時間。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可以有多深多遠,這樣的事情縱使説出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開口訴説。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認為成人的幸福和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的確,童年與成年生活一一對應的歸因縱使困難,其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無法被割裂無視。倘若世間多一些理智與熱愛並存的父母,這世界上也會多一些生活快樂、心靈温暖的孩子。當美好被代代傳承,和暖的風也將吹開緊閉的心扉,讓微笑綻放在每一張面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篇3

蒙台梭利在“導論”中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説,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讀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祕密》,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童年乃至剛剛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無時不刻在影響着我的成長,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現在的自己。其實童年時期的教育,相比與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説,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識上的增長,科學知識的複雜並不代表教學過程的複雜;而童年時期的教育相比與成年時期,知識層面並不顯得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影響與思維上的開發。不得不説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又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為作出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指出“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工作還存在有一個明顯的差異。那就是兒童並不尋求獲利或是幫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識不到這個層面,記得在我們國小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記憶猶新,這樣的一句話就好像暗示了兒童是懶惰的,沒有主動能力的一樣。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蒙台梭利指出:兒童擁有一種趨動力,它不同於成年人的趨動力。成年人總是為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動,這種目的要求他奮發努力和艱苦犧牲。是的,兒童時期的活躍,或者説“調皮”都是發源於內心的,這是兒童“工作”的動力,然而成年人並不瞭解,也沒有做到很好的對兒童進行引導,反而更加誤解了兒童。蒙台梭利進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這個祕密,他們對兒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遠不可能比過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們在兒童工作的範圍設置障礙,認為休息將是他適宜的生長的最大幫助。成年人為兒童做每件事,而不讓兒童按他所應該遵循的規律活動。成年人感興趣於花費最少的精力和節省時間。由於成年人更有經驗和更敏捷,他們就試圖給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車帶着他們到處轉。重新整理兒童的房間而不讓兒童插手。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台梭利的書,讓我收穫了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成年人多一點留心,認真的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總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這樣我們人類在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不知不覺中,當一個兒童成長為一個成年人,就會變得更加健康更加貼近與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與創造力。社會的文明也會向着更加自然與和諧的方向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