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1W

如何做最好的老師,或許你不是最美麗的,但你永遠是最可愛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8月31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當時沒有書,會後我特意去網上看了這本書,深有感觸,在那裏寫下我的讀後感。

李老師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羣眾大熔爐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他所具有的這種情感魅力,簡直讓我崇拜。因為他做到的一切,是那樣崇高難能可貴,只能讓人望其項背。所以當低下頭來反思學習自己該如何做一個好老師時,卻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了。

我記得哲學家柏拉圖説過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號召什麼,正證明了他缺乏什麼。當我反思現實時,發現它真的是一個真理。比如三八婦女節的設立,是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體現男女平等,但男女真正平等了嗎?它的設立正是男女不平等的顯現,真正的強者,從來不需要宣揚的,所以我們沒有男人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男女從來沒有平等過,性別歧視也一向存在。那裏我就不詳細舉例了。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9月10號教師節,剛剛過去三天,那我也來説説教師節吧。在醫生,教師,公務員,律師等這些行業中,唯有教師有個教師節,看上去是社會對教師獨有的尊敬,體現教師獨有的尊貴地位,可反觀一下現實是這樣嗎?這個答案很明顯大家都明白。我舉個很小的例子吧,以前有次,校長和我們幾個老師一行人被一個學生家長請去KTV唱歌,那個家長還請了他另外一些朋友,之間有個30歲左右的女人,長得挺漂亮,關鍵是歌唱的挺漂亮,聽説是在KTV裏唱歌工作的。這種場合,大家免不了寒暄,在唱歌之餘,當談到大家的職業時,那位家長也許是出於對我們的恭維,説還是你們老師好啊,社會地位高,受人尊敬,在我們還打着馬虎説哪裏,哪裏的時候,那個漂亮的30多歲的女人脱口而出,不是吧,此刻誰還想去當老師咯,給你當都不當咯。

這個女人出口太快,一時沒意識到在座的我們一行有四五個就是老師,霎時,冷場,雖然那個女人立刻打圓場,但尷尬的氣氛卻一向在上空飄蕩。這就是老師的地位,一個在KTV房工作的人説的話。還有一次,在車上聽到別人談話,一個生意人説最不願做一種人的生意,那就是老師,另一個人是導遊,也呼應説最不願帶的團也是老師,因為什麼呢?窮酸,斤斤計較。看這就是社會對老師的評價,對老師獨有的尊重。從此以後出門,我再也不敢説自己是老師了。前天看了一篇文章,説是筆者去到日本發現日本沒有教師節,起初,筆者感到很驚訝,但當筆者跟隨他的日本朋友做了一趟地鐵之後他就釋疑了,因為在地鐵上一個老人堅決給年紀輕輕的他讓座,他的朋友給他解釋説因為老人看到他戴了校徽,明白他是教師,他朋友還告訴他,日本有專門的教師商店,所有的商品都對老師打折,商販們把教師光顧自己的生意看作是一種榮耀,日本人最尊重的人就是教師,同時,日本的教師工資制度是教育財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是獲得了學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的話,去基礎學校任教的月薪是去高等學校任教的幾倍甚至十幾倍。而且日本的教師待遇在全國任何學校都是一樣的。教師之間工資的差別,只存在於工作年限之間,既不存在不同地區,也不存

在不同學校,更不存在所謂的先進與落後教師之間。日本中國小教師沒有級別,只有資格新老之別。正因為如此優越的條件,因此日本中國小教師入門的門檻很嚴。

雖然日本沒有“教師節”,但我分明感到,日本的教師天天都在過教師節。關於説到日本沒有教師節,而教師卻受到全社會尊重,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在反思,這天我們大力號召提倡做最好的老師,是不是意味着我們的國家缺少好老師呢?那為什麼又缺少好老師呢?看看我們國家教師的地位,國家在教育中投入的經費,就明白答案了。我們總是要求老師要有奉獻精神,對其有着較高的社會職責期望,然而人不是活着真空中,他是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的,有着家庭職責,負擔,有他的喜怒哀樂,在房價物價如此高,工資那樣低入不敷出的狀況下,衣食住行都煩惱時,他怎能安心做一個好老師呢?他自己都活的那樣狼狽卑微,他怎能崇高起來呢?這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了!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決定精神層次。我們有句古話,衣食足而知榮辱!毛澤東也説了,人只有先吃飽了飯,才能搞建設。

聊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第一個意思就是,中國的好老師少,這麼多年就出了個魏書生,李鎮西,同時,在中國做一個好老師,也難,做最好的老師是一個理想,是一個國家,社會,老師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一個理想,而不是隻是對老師的訴求。國家與社會首先就應為老師帶給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要讓全社會崇尚教育,提高教師地位,把教育強國,教育興國真正落實,讓老師能安心做一個好老師,他才會竭盡全能去做好這個老師。一個老師能安心做一個老師,他不必須能做到最好的老師,那是方法問題,甚至還需要天賦,因為教育是門藝術,但一個安不了心做老師的人,肯定做不了最好的老師,因為那是態度問題。所以這是為國者,為領導者務必思考的問題。

其次,是為師者務必做出的努力。一個老師既然選取了老師這個職業,不論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無論外界環境如何,首先他就要沉下心來,熱愛老師這個職業,這對個人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論這份工作是什麼,我們都要幹一行,愛一行,你只有戰勝了你面前的困境,你才能到達你想去的遠方,就像那掉落於井中的驢一樣,應對撲面而來鏟過來的沙,只有及時的抖落,踩在上面,才能最終站到地面上來,擺脱困境。試想如果你做不了一個好老師,幹其它工作,你是不是也做不好呢,因為它也只是工作中的一種。所以如果對教師職業本身缺乏認同感,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那這個老師根本就談不上對學生的愛,也就成不了好老師。因為一個好老師的核心品質就是源於對學生的愛。這也許是目前我們所有已經在職的老師該反思的問題,該學習的問題。

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是最可愛的;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任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

你也許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那一個!”“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這是《做最好的老師》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

那麼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從成為老師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尋標準,但一直都沒找到一個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讀到李鎮西老師所寫的“‘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這句話時,頓時豁然開朗。“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

李鎮西老師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自己,説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實在太遠了。身為初級中學的老師,特別是身為初級中學的班主任,由於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我經常會充當問題學生的“滅火器”,搞得自己很累、很煩,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師這個職業。

但面對同樣的問題李老師卻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

所以不如就學李老師這樣想:多想學生們可愛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潔的教室、節日時温馨的短信、課外活動矯健的身姿、藝術節上精彩的演出;儘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學點東西,無論這些東西是課內的還是課外的,只要對他們今後的發展有益處就好,而不是僅僅注重他們的考試成績;儘量和他們成為朋友,多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學生能“親其師信其道”,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獨裁”,讓學生陽奉陰違、避而遠之。這樣每天生活在一個令人有所希望的環境中,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在這本書的全部文章中《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這個章節給我的觸動最大。當時看到這句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第二感覺是認同。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活,當我擺出“師道尊嚴”嚴厲地去批評學生的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心悦誠服。

反而,只是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個充滿温情的動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幫助,卻使他們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師在書中所講:“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

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賬,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

反思後我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總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從今以後我會多試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學生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關於優秀《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

把課堂還給學生,這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是學生惰性強,提不出問題。二是老師惰性強,即使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願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因為這樣備課難度大大增加,還不容易控制課堂,影響教學進度。所以長期以來,課改喊了很多年,課堂真正的自主學習並沒真正落實,大多沿用結合教學重點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的層次,不敢正在放開。今天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看到了“逼問激疑:讓問題點燃學生的求知慾”這一章,很有啟發,好像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在書中,李鎮西老師説真正有用的問題應從學生中來這樣教學才更有針對性。但長期被動學習的學生往往是提不出問題的,或者説即使有問題也不願提出來。面對這種現狀,第一,這就需要老師“逼”,甚至達到“你不問,我就不講”的地步。老師別怕麻煩,也別嫌問題幼稚而雜亂,只有先逼,才能越好,越會提問。第二,要教會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有些課文文字淺顯,內容易懂,許多學生會覺得沒什麼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在看似明白曉暢的地方發現其耐人尋味的底藴,“於不疑處有疑”。“於不疑處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讓學生在“不疑處”多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寫?”“能不能不這樣寫?”“還有沒有更好的寫法?”學生如果具備了這樣深入探究的思維能力,即使再簡單的課文他們也會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許多問題。第三引導學生善於發現高質量的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所謂“高質量”的問題,其實就是儘可能地緊扣教材訓練內容的問題。除了讓學生找出有關字詞句障礙,我一般是讓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一般記敍文:記敍的要素是什麼?繼續對結構是怎樣的?記敍的詳略是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小説:人物、情節、環境、語言”。散文:形是怎樣散的?神是怎樣聚的?文章的構思如何?議論文:中心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語言特色。説明文:説明對象、説明特徵、説明順序、説明語言。有時,李老師還提倡學生對所有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這四問是: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我覺得李老師的做法很有指導意義。對我啟發很大。尤其是後一點,在我平時的教學中,基本都是從文章的文體特點進行學習指導,在深度引導解讀中也常常遵循—寫了什麼、怎麼寫出來的、為什麼這樣寫、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這樣的步驟,但就是控制性學習太強,自主發問式的自主學習實踐只是偶爾為之,遠遠不夠。看了李老師的文章,我增強了信心,我願多點耐心、愛心,增加些智慧,少點近利,多點遠見,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把課堂還給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説無益,不如行動。自主課堂請從逼問開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