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讀後感的寫作可以激發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思考和探索,拓寬我們的視野,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表達自己對書中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的觀點和看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斷舍離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斷舍離讀後感5篇

斷舍離讀後感篇1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斷舍離一書。感覺如下:

1.這是一本實用書,也是一種工具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行動,你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家庭空間,和一個我們更加了解的自己。

2.藉助斷舍離的方法,調整自己與物品的關係,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同時通過斷舍離可以改變家庭給人的感覺,可以從雜亂壓抑變成通透舒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庭這個“場”的能量,從而提升我們的`能量,相當於改變風水了。

3.斷:主要的方法就是控制物品的輸入,從源頭控制,思考這件物品是不是當下我真的需要的,重點是我,不是物品,不要為了可能能用上,偶爾來客人可以用或者這是一件好東西,而買下來,帶回家。再好再貴的東西。只要當下的我不需要,就要斷!

4.舍 :就是輸出端了,就是做減法了,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當下用不上的,或者放了好久以為能用上卻從來沒有用過的物品,如各種各樣的杯子,首飾,面膜,書,收納盒裏的“用得上的物品”等。當舍則舍給家裏騰出空間安放我們焦慮的心。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5.離: 就是脱離對物品的執念。這個杯子真好看,買回來以後害怕用壞了,捨不得用,結果幾年過去了,藏在角落的杯子還是沒有用過。一次買回來好多勵志書籍,認為我該努力了,從看書開始吧,結果一本都沒讀完,所有的書都在家裏吃灰了......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我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真正常用的物品,只保留真正常用的物品,物盡其用。

6.看完書以後,我立即整理了自己的衣櫃,舍掉了一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和可能會穿的衣服,擁擠的衣櫃變得清爽了很多,也真的發現其實我們常用的物品真的很少,我本來認為我已經很少買衣服了,結果都能捨出來這麼多衣服。看來以後買衣服的時候必須要思考:買來以後怎麼用?什麼情況下用?有替代方案嗎?家裏有地方放嗎?這時候買,可以物盡其用嗎?什麼情況下會舍?

綜合評估以後只買真正必須的物品!控制好輸入才能減少輸出,也省去了斷舍離的思想糾結和時間成本。

斷舍離讀後感篇2

喜歡買買買的我,經常為房間裏充斥的物品發愁,尤其是搬家的時候,面對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總是會控制不住的買很多東西,有用了一年還沒用完的面膜、有還能用兩年的洗髮水、三瓶沒用完的爽膚水還有一瓶未開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紙、四瓶都只用了一點點的精油……明明已經用不完,心裏卻還是覺得不夠。

看了《斷舍離》後才知道,我是喜歡憂慮未來型的人,這類型的人特點是喜歡過分囤積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無意識的買了7瓶洗髮水,每次有優惠就買,總覺得不買就虧了,雖然是自己很喜歡的洗髮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個月就憂傷。還有夏天買的暖寶寶,用了一整個冬天才用完。因為買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這些物品都覺得心很累,沒有一點放鬆的感覺。

現在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則:只囤1-3個月的量,如果一樣東西能用1-2個月,就用的差不多再買。避免不良囤貨。書上説:不良囤貨=負債。要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總憂慮以後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你總能想到方法。

?斷舍離》的第一步是:“斷”。第一,不因為優惠打折,囤積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東西,買了自己一定會用,哪些東西,買了自己絕對不會用。哪些東西適合自己,哪些東西只是因為便宜,並不適合自己。只有所買之物,都是我之歡喜,都能物盡其用,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物品。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自己,在買東西前深思熟慮,讓買的每一樣物品都能有它的價值。

“舍”也是一個比較難的步驟。“還能用,扔了怪可惜的”、“萬一哪天還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錢買的”……在想舍的時候,這些想法總是冒出來,讓你“舍”不掉。

首先,當你沒有學會“斷”的時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為就算你舍了,你又會去買。只有學會了“斷”,這個“舍”才有意義。

其次,“舍”的原則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還能不能用。主語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才有價值,我不用再好的東西,也無用。

然後,時間軸是“當下”。不要總覺得以後會用。特意檢查了自己當下在用的物品,沒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歡用,擱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書上説“當下都不會用的物品,以後就更不會用了”。

捨棄掉你當下不會用的物品,5次裏,你只會有一次因為沒東西用而煩惱,而留着這樣東西,5次裏,你會有4次因為這樣東西而煩惱。

斷舍離,做到了“斷”、“舍”,你才能真正的“離”。

在選擇物品上,也可以選擇好的、有質的物品,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允許自己使用好的東西,寧可“少而有質”,也不要“多而廉價”。

明白一樣物品,處理起來特別複雜,所以在購買前會反覆思考,同時也不輕易送朋友東西,因為朋友若不喜歡,處理起來也挺麻煩的,而且這麼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禮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當做紀念品收藏着。

這是一本教我們給物品、給慾望做減法的書。用最少的物品,過最舒適簡單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篇3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説過,當時聽説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説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為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説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才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台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台筆記本電腦,一台放在單位,一台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台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台新的台式電腦。那兩台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台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為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台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xx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説,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為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説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説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為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篇4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説中説:斷舍離是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祕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並以當下為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裏的捨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捨得,不捨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就要捨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為和思想方面的綜合捨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慾。作為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裏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後捨棄,最後我們才能從中解脱離開,這三個字為什麼為什麼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作者認為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輕鬆。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慾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捨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佔據,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後感篇5

老師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斷舍離》,一本在網絡上傳的很火的書。當天晚上我就從淘寶上買了,然後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書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應該兩個小時就能看完。總之,第一感覺很失望。趁閒暇的時候讀完全書,然後就徹底失望了。

這本書通篇就講了一件事,就是“扔東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將這三個字擴展成一本書,並且還能讓千萬讀者為之推崇。或許,大家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中需要“斷舍離”的東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然後妄想通過讀一本書來改變這種陋習。其實,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只要不能減少內心的慾望,讀多少斷舍離的書,都是白搭。

其實,從今年開始,我已經開始了物質上的斷舍離了。把不重要的東西扔了一部分。然後,把我喜歡,不喜歡的書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書架也拆了。書房頓時豁然開朗了許多。接着,又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四五張銀行卡全部註銷了。(別問我為什麼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因為銀行的辦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隊都一個小時以上。)手機軟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費時間的`app全部刪了。等我斷舍離的差不多了以後,堂妹推薦了這本書,我看後,發現我的做法與書中的不謀而合。

可是,當做完這些後,我發現內心還是不輕鬆。後來我才發現,物質上的斷舍離好做,但是內心慾望的斷舍離難捨。生活在塵世,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慾望填滿,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慾望,不過是虛榮心在作祟罷了。對人生的進步起步沒有一絲一毫的意義。而心裏的那些正能量也被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盡。魯迅説過一句話,我感覺很有道理。他説:“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義的朋友。”所以,我又從內心真正的審視自己。哪些是該擁有的,哪些是該捨棄的,一一列出來,逐一整改。

從此,我將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餘的時間都用來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違背內心去討好那些不值得去討好的人,不在毫無意義的飯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關注那些明星八卦去獲得所謂的談資,不再去趨炎附勢而建立所謂的人脈。真的,當自己真正去遵從內心的想法去做這件些事情的時候,才體味到斷舍離的真正的意義,才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內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質和精神的斷舍離感覺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個階段,我不想再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情上,我只專注於做自己喜歡的事,只專注於愛自己喜歡的人,只專注於讀自己喜歡的書,只專注於和自己喜歡的世界朝夕相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