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熱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69K

《愛和自由》這本書告訴我們孩子的生活不能只有知識的輸入,更要有獨立的人格,讓孩子自主成長,你還在為寫相關的讀後感而發愁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熱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愛和自由》讀後感精選熱門範文三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1

讀了《愛與自由》,我有三點體會:

一、不要讓家長和教師不由的成了孩子成長的羈絆

孩子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當中,要經過觀察、觸摸、操作、參與、活動來認識世界。家長和教師在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過程當中,要發揮孩子的主動性,不能壓制、包辦、脅迫。比如孩子不細心受了傷,他哭了起來,家長就説:“你要堅強,不能哭。”這是壓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是包辦。孩子不願意上各種興趣班,家長就硬逼着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這就是脅迫。

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科學地愛孩子

科學地愛孩子,就是讓我們的愛能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營養。讓孩子體會到我們真正在愛他,如果他會表達,他會由衷的説“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教師,我愛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就容易做到科學地愛孩子。在澡堂洗澡時,常見到一些媽媽拿着澡巾給孩子搓背,孩子的肉被搓紅,哇哇大哭,可是媽媽仍不停手,還説:“淨會鬧人!”兒童的皮膚是多麼嬌嫩,可是媽媽無情的傷害了孩子卻渾然不知!我們有些學生作業做到很晚卻做不完,這是對學生身體的摧殘。

三、讓孩子成為自我的主人

讓孩子自信、陽光的成長,這樣的孩子抗挫折本事強,善於解決問題。這種有獨立性的、自主性的孩子將來才會成為人類各行各業中的優秀勞動者。正所謂“人各有志,生財有道。”《范進中舉》中的范進之所以最終瘋了,就是他沒有成為自我的主人,成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最終,我用《愛與自由》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分享:你幫忙了他,但他真正的心裏過程是由他自我完成的,而你的幫忙中最重要的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在關鍵時刻愛過他,你喚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忙他讓他自我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2

教育問題是每個家庭重點關心的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每位家長的心中願望。但由於家長對教育上尤其是幼兒教育認識上的誤區,造成“揠苗助長”事倍功半,甚至釀成家庭教育的慘劇。

正確樹立幼兒教育觀刻不容緩!

通過虛心閲讀愛和自由文章後,受益匪淺。

一、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藴含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

兒童一生下來就藴含着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按着內在的成長規律成長。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是一個心裏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裏成長上的。

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否則,將破壞一個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發展。

二、兒童所有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家長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的兒童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能,他所需要學習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智力就是這一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種感覺的上升都和其中的經驗和體驗連在一起,兒童天生具備這種能力,只不過這一能力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過程每一個人也不一樣。

所以,普通“教”的本質: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杜絕家長在孩子感覺的時候,破壞孩子的感覺;杜絕兒童感覺到時,我們沒有把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上對!

三、關於“智力”的理解

真正內涵:一個人的力量來自於哪裏,來自他高貴的品質、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造力的思想。

感覺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

四、什麼是“愛”和“獨立”

愛是土壤、是陽光、是兒童成長的一切。

“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因為你怕弄髒了衞生,你怕麻煩,你代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愛”,你剝奪了孩子“體驗”和“學習”的過程。

愛是讓孩子走向獨立。這種獨立不僅僅是身體“行動”上的獨立,更重要是“思想”上的獨立。

五、關於“獨立”的理解:兒童的成長是一個趨於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麼對這個人就沒有了自由,也沒有了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

六、關於“自由”和“獨立”的理解

每個人都會依據自己的獨立程度來使用自由,而這一切基於一個條件:當他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愛和自由是一環接着一環的。

蒙特梭利説: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後代造就成為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獨立和自由的人。

自由不是條件而是品質。有了這樣的品質才能作為人而存在,才不會在思想和意識上喪失做人的權利。

七、“自由”與“紀律”內涵:

自由: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給予孩子充分認知的自由。由這種自由,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夠去認知、認識。

紀律誤區:平常意義上的紀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較聽老師話,安靜的坐在那裏,不活動。

紀律內涵: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守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為紀律。

反思:我們“愛”錯了嗎?

家長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愛着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牙牙學語之際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在親戚朋友面前,以自己孩子會背多少古詩、多少才藝而喜形於色!用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灌輸”自己的主觀認識。以怕弄髒了、怕麻煩等等藉口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感知”的學習機會,以命令式或者威脅式的語言規範孩子的思維和言行。

《愛和自由》讀後感範文3

《愛和自由》一書裏表達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樣教的: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麼,然後“教”什麼。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孩子小的時候看到的和大的時候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我們總是指引她看我們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時可能就看不到小時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邊經常聽到有的家長抱怨:“我一拿起書,沒幾分鐘孩子就跑開了!”或者“我覺得這本書孩子會喜歡,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説,我不要看。”這個時候我通常會問一句,“孩子不要看書的時候,在做什麼呢?”家長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歡玩!”於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唄。為什麼一定要他這個時候和你看書呢?”當兒童有感覺的時候,將詞語同他內在的感覺及時配對上,不要打擾,破壞他的感覺和觀察。此時,詞語捕捉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成為清晰的屬他的對象。

其實關於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提到的這一條,順從孩子的意願。我喜歡這句話,也堅定的按照這句話在做。孩子快樂,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為獨立邁出堅實的步子。因為人們並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通病。看到這句話,我回憶起國小時一位女老師把一個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嚇的不敢回家;回憶起爸爸對我説,你這樣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回憶起玩得滿頭大汗的自己被媽媽狠狠打了一頓;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定不能這樣對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説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什麼是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在數字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教孩子數樓梯,但不需要告訴孩子“1是棒子,2是小鴨子”。在繪畫敏感期沒有到來的時候,可以把畫筆交給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畫,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玩沙,喜歡玩土,那麼少對他説:髒,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這麼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動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傾聽他陪伴他,笑的時候陪他笑,哭的時候安慰他,共同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從他的角度考慮他的感覺。當孩子小的時候引導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好的思考習慣。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那麼請當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屬。

看完《愛和自由》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