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2W

體會類似於一種抒發個人情感的實用型文體,認真將心得體會撰寫好,我們才能給人帶來更多啟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6篇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1

學校領導讓我做一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經驗介紹,其實坐在這裏,我真的是忐忑不安,經驗實在談不上,只能把這幾年來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如當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一、興趣與自信的培養並舉

在自己的學習生涯,我就偏愛數學,這份喜愛讓我獲得了不少榮譽。因此,我深知,要讓孩子們學好數學,得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要喜歡上我的數學課,當然首先得先喜歡上我這個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於是,我努力營造一種寬鬆、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是自由的,他們暢所欲言,無所顧忌。在我的眼裏,錯誤成為探索者的驕傲,差異是同學間學習的資源。現在二(5)班的樓品成媽媽一見面,就會給我提起剛上一年級那會兒的事。這位媽媽自己是個高中老師,平時也很細心,每天都會與兒子聊學校裏的事,那天她問兒子有沒有受到老師表揚?

兒子非常開心地説盧老師表揚了他,是因為他回答錯誤了。她媽媽一頭霧水,便打電話詢問我是否有這事?我如實地告訴她:在分析了錯誤原因後,我的確當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揚了他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並感謝他,提醒了我們其他同學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我想這樣一來,我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剎那間縮短了,無意間提高了孩子們課堂上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學習中又少不了自信,有了自信,他才勇於去探索其中的奧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因此,課堂上,我努力捕捉孩子們的閃光點,為他們每一次精彩的發言喝彩,為他們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而讚歎,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數學學得不錯,很受老師的賞識。每屆一年級新生接班時,總有幾個家長會跟我説發現孩子的數學可能會有問題,數學反應不夠快。每當這時,我都會跟他們説:“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充滿希望,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説他數學不行。這樣的暗示只會讓他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只要你認為他行,他就真的行。”當然,也有個別學習中確有困難的,那也只能是自己心中有數,而不能顯露於色。

二、兩頭與中間的學生齊抓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經常聽到“抓兩頭促中間”或“抓中間促兩頭”的觀點,但我努力實踐着兩頭與中間的學生一起抓。

班級裏的數學學習,少不了優等生的帶動,而優等生的挖掘,則需要老師的有意引領。在課堂上,我努力做一個旁聽者,儘可能讓他們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一次次的闡述分析中,語言的組織更具條理化清晰化,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作業中,提高對他們的要求,一般不允許粗心的錯誤在他們的作業中呈現,面批時,如果發現這樣的錯誤,我都不會指出,請他檢查後再改,直至沒有錯誤。而作業優勝的評比、免做等獎勵措施的實施,自認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對優等生的促進。

中等學生常常是被忽視的一個佔班級多數學生的羣體。他們既不冒尖,又不落後。其實在這些中等生裏有一大部分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家長的鼓勵,幫助提升到優等生的行列一點問題也沒有,他們缺少的只不過是信心和機會。課堂上,儘管他們很少有精彩回答的瞬間,但我都會把重新闡述同伴發言的機會給他們,並毫不吝嗇地送上一句:聽得真認真,會聽的孩子一定是會學習的;解題時,儘管他們拿不出最出色的解題方法,但當他們極其耐心地一個一個湊出答案時,我會再送上一句: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老師非常佩服你!

而班中極個別的學困生,我並不強調他們在思維上的創新,更追求在基礎知識上的紮實掌握。對於他們,如果等到作業錯誤時再給予補習,那隻會花費更多時間,若是到學期結束時,那就幾乎是零。所以,很多時候,在新課結束時我都不忙着佈置課堂作業,而是先安排基礎知識過關。針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出幾個題,每個孩子獨立完成。目的就在於及時瞭解孩子課堂學習的效果。通過觀察孩子解題的過程,在與他們單獨的交談中,第一時間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為學生的錯誤準確把脈,及時、有針對地進行補救,把孩子的這個錯誤抹殺在萌芽狀態,不致於在其它作業時蔓延開來。而面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我也習慣於給孩子們逐個單獨訂正,儘管兩個班的作業訂正會佔去我們很多時間,但我一直堅持着這麼做,在我看來,這樣既可以給其他做對的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同時也能把對學困生的輔導真正落到實處。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2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已經到了穩步施工的新階段,領域更寬、要求也更高。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點、着力點,也是鄉村振興路上需要攻克的“老大難”問題。基層黨組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到最後一公里的“基本元素”,要建強基層黨組織,以這一“基本元素”,激發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大“活性因子”,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充滿“活力”。

  基層黨組織要增加“創新”的“元素”,激發鄉村發展的“活性因子”。產業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所在,農村要強、農民要富,離不開優質鄉村產業的支撐。但鄉村存在“慢變量”的特點,發展鄉村產業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引導。基層黨組織要善於把握農業農村的特殊性,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做“先行者”,敢於打破“桎梏”,擺脱傳統的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新點子、新路子。求創新需立足實際,基層黨組織既要對本地情況“如數家珍”,也要對周邊地區發展“瞭如指掌”,更要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積極挖掘非遺文化、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鄉村優勢資源潛力,尋找更多創意元素打響鄉村產業品牌,開拓“飛地經濟”“抱團發展”等村集體經濟增長新模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基層黨組織要增加“突破”的“元素”,激發鄉村建設的“活性因子”。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紮實推進鄉村建設,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抓手,逐步使農村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提升農民羣眾宜居程度的基礎,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幸福感”,但當前農村人居環境仍是鄉村建設中的一塊短板。尤其在改變農民生活習慣、維持環境長效管理等方面,需要基層黨組織敢於“突破”、攻克“頑疾”。在保留村莊原有紋理和風貌的前提下,基層黨組織要引導黨員幹部做“帶頭人”,以自身行動投身鄉村建設,一點一點激發更多農民羣眾的“主人翁”意識和“家鄉”情懷,逐步轉變生活習慣,讓農村環境有更多“守護者”,為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凝聚強大動能。

  基層黨組織要增加“務實”的“元素”,激發鄉村治理的“活性因子”。總書記指出,“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治理關乎地區的長治久安,是一項複雜的、綜合的系統工程。近年來,隨着鄉村治理工作不斷深入推進,許多創新做法不斷湧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要更廣泛地推廣運用,還需基層黨組織來挑起“重擔”。鄉村治理涉及面廣、事項繁雜,不同地區的矛盾點也各不相同,基層黨組織要引導黨員幹部做鄉村治理的“勤務員”,務實功、出實招,才能見實效。應當瞄準本地區的痛點堵點,將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治理等先進做法“本地化”“羣眾化”,從細微處入手,與村規民約、民風民俗相融合,與村莊“硬件”水平的提升、文化“根脈”的守護相結合,逐步推動移風易俗,繪就鄉村治理的新畫卷。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3

任麗娜一直以來,社會、學校、家庭一直都希望學生能有一個“輕負擔,高質量”的學習環境。那麼怎麼樣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的質量呢?聽了黃德傑主任的《輕負擔高質量》專題講座,我豁然開朗。

在講座前,黃主任讓全體在座的我們用左手來寫字切實親身體驗負擔給學生們帶來的巨大壓力。整個講座過程中,黃主任結合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兩大版塊內容,用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發人深省的教學故事以及鮮活生動的個人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解釋了“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真諦。

學生的負擔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有形負擔和無形負擔。有形負擔,指的是沉重的書包,假日各類的輔導班、強化班,大量的作業等。無形負擔指的是老師、家長等給予學生的精神壓力。這壓力雖然是無形的,但對於學生心理健康,性格形成,意志品質培養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響。

要減輕這些負擔,要靠大環境,也要靠我們教師的宣傳,有些道理家長並不懂,我們可以解釋,建議家長看看報紙、書籍中有關現代教育的內容,逐漸地去理解,讓孩子做父母的工作??作為教師,應在平時多留心,用眼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用心跟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以便及時加以引導,糾正他們某些錯誤的認識或行為。只要教師多注意,多留一份心,就能及早發現問題,為學生正確導航。此外,作為教師,對學生要細心意外,還要對自己注意細節,平時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從細微處感染學生,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大量的作業長時間地把學生禁錮在書桌前,日久天長,他們倦了、厭了、煩了,作為教師,佈置作業要適當,可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業,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學生才會輕裝上陣,才會有時間有機會有潛力發展自己。

做到了學生的輕負擔,我們在教學方面也要高質量。

我們學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的不敢想象,比如在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好多連三年級學過的單詞都不會拼讀,有的甚至連最簡單的26個字母都不會默寫!還有這些學生在上英語課習慣很不好,做小動作,回頭説話,還跟老師頂嘴,作業不按時完成等;而且甚至有的孩子不以為完不成作業是不對的,學生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輕負擔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就必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第一,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讓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追求有效教學,力求實現“教”必須有效。讓學生在參與課堂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收穫,在收穫中內化,在內化中發展。讓“高質量”伴隨孩子!教師認認真真去上課,把那種盡擺師道尊嚴、牽着學生鼻子走的課堂清除出去;把不明目標、不識真諦課堂清除出去;把趾高氣揚地訓斥、指責甚至侮罵學生的課堂清除出去;把素質不高、學識不深的課堂清除出去??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進一步貫徹落實新課改,紮紮實實上課,使課堂真正成為關注學生、關愛學生、善待學生的“愛心堂”。

第二,建立典雅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家”的氛圍中體驗温暖,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彰顯自身價值,力求實現“學”必須快樂。培養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是首要任務,格拉斯説:人有了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就會想方設法通過自學來獲得自己所想要的知識,就會懂得自己想要懂得的一切。在教學上要有所突破,就要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啟動了學生的內驅力,誘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着學生的能力。比如英語課堂中,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愛好與興趣創設教學活動,學生積極學,教學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輕負擔高質量是我們教育的一條高速公路,它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它是我們永遠的追求。減負不是不要負擔,不是一味地為減而減,而是要減去那些不合理的負擔,把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對學生全面和諧的健康發展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學習之中。減負是要把學生從過分強調分數的命運中解放出來,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從“一切為了學生的分數”轉向“為了學生的一切”,最終是為了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為了提高教育質量。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4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發展方位,着眼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關口的關鍵期作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總部署,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對於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對於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產業是經濟之本,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

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當前,我國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羣,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二是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三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努力讓數字經濟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驅動力。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強大動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國要實現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就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

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有標誌性科技成就。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沿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核心科技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從過去以“跟跑”為主,逐步轉變為“跟跑、並跑、領跑”並行,且“並跑”特徵日趨明顯,個別領域開始顯現“領跑”態勢。同時,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時刻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重要方向,補齊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體制機制、創新氛圍方面的短板,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實現根本性轉變,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和重要任務。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塑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一方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區域協同性發展為目標,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經過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樑八柱”框架已經穩固搭建起來,並在實踐中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為改革的進一步破冰攻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總目標和重點任務,強調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把“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全社會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這也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續發展。

着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謀求更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我們要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當今時代發展潮流,推進結構性改革,創新增長方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旗幟鮮明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我們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以推進經貿大市場、金融大流通、基礎設施大聯通、人文大交流為抓手,走向國際開放合作最前沿,在國際舞台上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與世界發展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明顯加深,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和影響顯著增強。但是我國開放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客觀上需要深入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培育和增強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同時以高質量營商環境“穩外資”,因勢利導加快構建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從整體上來判斷,我們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歷史機遇期,應當充分發揮“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儘早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的新格局,着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5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們能深刻理解即將到來的“十四五”任重道遠,當對應以“更高素質,更有幹勁,更加清正、更有遠見,更為謹慎”的五“更”要求做好準備,力促五“更”發展。

發展要更高質量,我們當更高素質。從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到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再到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多次提到一個概念——“新發展”。可見,當前政策優化不斷提速,想要緊跟黨中央不斷更新的決策部署,基層幹部一定要不斷學懂弄通黨中央的最新理論,提升綜合素質,方能保障中央指示精神落實到位。同時更要不斷更新為民服務的本領,“新發展”本質上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發展”下,為民服務絕對不是老的“三板斧”,而應是與時俱進的,要讓人民羣眾理解、支持、參與新發展部署,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發展要更有效率,我們當更有幹勁。眾人拾柴火焰高,要想讓“新發展”保質提速,離不開每位幹部的幹勁十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相應“新發展”效率要求也水漲船高。要想在“新發展”中提高幹勁與效率,基層幹部一是要牢記初心使命,點燃工作激情,把中國夢作為奮鬥目標。二是根據發展大規劃,做好自身小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知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制定改進規劃。要掌握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在新發展下的新局面,才能“手中有糧,心裏不慌”。三是全身投入百舸爭流的工作氛圍,只有切身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集體之中,將國家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方能在新徵程中迸發無窮的力量。

發展要更加公平,我們當更加清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要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湧流。要更加註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見,發展的步子邁得更開了,意味着產生的利益會更多,如何避免發展中產生利益勾結,保證幹部清正無疑為一良方。百代興盛依清正,就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新發展”要做到公平,要真正將好處落在羣眾上,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劃出幹部不可觸碰的底線,落實廉政教育,讓公平公正成為幹部的自覺行為。

發展要更可持續,我們當更有遠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再結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更可持續的發展將是“十四五”的重要任務。其一是靠保護環境,二是着力創新,兩者大部分都不是短期能出巨大收益的工程,尤其是基礎科研,前期資金投入大,收效延遲高。但是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曾經中國目光短視,輸掉了海洋。今天中國不能在諸如環保、航空、量子等未來潛在價值巨大的領域再輸一次。這就更需要幹部具備耐心與遠見。尤其是基層視野的侷限性會導致幹部難以像中央一樣高瞻遠矚,會對一些政策產生不解。諸如“藍天保衞戰”“研發投入保障”等,很多項目短期是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且不會帶來直接經濟收益的,但卻是更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每一小步,這更需要基層幹部向遠看,重落實。

發展要更為安全,我們當更為謹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因為當前且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低迷,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衝擊,進入動盪變革期。這是從國家角度,保證國家的發展安全。而對於我們基層幹部來説,則需更為謹慎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開展例如“直播帶貨”等特色措施,鼓勵國貨,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另外,國內大循環不代表封閉,國家會藉助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的東風,更多參與世界經濟。基層幹部就需配合引導本土企業創造更多能夠走向世界的產品,同時,要謹慎防範國外意識形態的滲透,引導羣眾緊密圍繞在黨的周圍向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奮進。

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篇6

新課程呼喚快樂自然健康的生態課堂。它是以人為本的課堂,關注人性,突出發展,佈滿活力,是學生成長的樂園。這樣一種課堂,是教師、學生、內容與環境之間的全新整合,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有很多,教師應當有自己的職業夢想,我們心中要有夢,而實現夢的雙翼是思想和時間,從觀察與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在羨慕別人的過程中把握住自己的機會。

“優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着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教師要獲得專業化發展,必須要首先塑造自己的職業夢想,只有擁有自己職業夢想,才能激發自己走向專業化。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學習,教師專業化發展離不開學習,不學習就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就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形勢,就適應不了學生的內在需求,就駕馭不了生成性的課堂。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要向優秀教師學習,要向書本學習,向四周的同事學習,向實踐學習。教師應當學會與他人合作,由於教師職業的非凡性,教師往往只關心自己的“自留地”,因此,當前教師羣體中個人主義文化佔據重要地位,表現在教師致力於處理自己課堂裏的事件,相互之間很少交流,關注的焦點只是自己的教學,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職業僵局。

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討,是提升自身職業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合作、交流、分享、研討中,取長補短,拓寬自身的眼界。教師要勇於實踐。教師專業化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實踐去探索總結,課堂是教師實踐的最好舞台,教師要精心打磨自己的家常課,也要積極爭取上公開課的機會,積極爭取參加教改實驗的機會,因為這樣不僅增加了自身的壓力,而且會獲得更多的指導、批評、建議,得到更多的錘鍊機會。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教改之路。

教師要堅持反思。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堅持反思可以總堅固踐,昇華經驗。可以發現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使其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教學活動不是簡單的重複,教師應該對教學過程、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等進行“審閲、慎思、明辨”,不斷提高和完善教學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