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加讀後感推薦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3W

只有將作文寫好才能提升我們的語文成績,寫作文要有深刻的立意才會給更多人啟發,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作文加讀後感推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作文加讀後感推薦7篇

作文加讀後感篇1

《巴黎聖母院》一書是法國作家雨果著作的,法國巴黎聖母院這樣著名一半就因為這本書。

這本書是中外名著榜中榜,是藝術上最完整,是最完美的小説,有人曾經評價它像一座雕塑那樣的完美無缺。

看完這本書,書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人見人愛的純真美麗的姑娘愛絲梅拉達、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人面獸心陰險毒辣的宗教鷹犬弗羅洛……

書中的故事奇異非凡:選醜大王的狂歡節,奇蹟丐幫的生活,聾子法官開庭製造冤案,行刑場上母女重逢,丐幫攻打聖母院……

讀完這本書,我的眼前浮現出了那巍峨壯美,氣勢宏偉的巴黎聖母院,也覺得雨果在這本書裏傾注了他對聖母院深厚無比的愛慕之情,仰慕之心。

我感慨巴黎聖母院中發生了那麼多事,而它卻像一位母親一樣保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難怪雨果那麼喜歡聖母院。

從一個一個扣人心絃的小故事,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就像母親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以聖母院為中心,出現了一幕幕場面,就像聖母院牆上刻着的那兩個神祕的希臘字:“命運”。

這部小説改變了聖母院的命運,使許多人去參觀它,能有這麼大的能力,這部小説真不愧是:“中外名著榜中榜啊!”。

《巴黎聖母院》這部作品鮮明的體現了反封建的意識和對人民羣眾的讚頌。小説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一個純潔善良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王權的專橫暴虐。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救助人。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叫時,只有她對這個醜怪的敲鐘人表示憐憫,把水送到他的脣邊。

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和法庭污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克洛德副教主表面上德行高超,過着清苦的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嫉妒。他自私陰險,為滿足自己的貪慾不擇手段,這是一個扭曲的病態。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有聾又跛的棄兒,從小就受世人的歧視與欺凌。他雖外表醜陋,但內心崇高。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這個外表粗魯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身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總的來説,作者懷着深厚的同情描寫了巴黎社會底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他們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相信他們的團結一定會跳出黑暗的鐵籠!

在寒假中,我讀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浪漫主義小説《巴黎聖母院》,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中葉的法國的故事:艾絲美拉達是一位純潔熱情的吉普賽少女,在巴黎靠賣藝生。不幸的是,巴黎聖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羅看上了她,並開始瘋狂地愛上了她。道貌岸然的弗洛羅先是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女郎,又因為嫉妒刺傷弗比斯嫁禍給艾絲美拉達,最後得不到愛情的他便置艾絲美拉達於死地。可憐的艾絲美拉達就這樣死去了。後來,聖母院敲鐘人卡西莫多因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艾絲美拉達而絕望,憤怒地殺死了弗洛羅,追隨她而去。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15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虛偽和下流社會勞動人民的善良、互助與捨己為人。除了艾絲美拉達,卡西莫多也是一個在書中情感豐富的角色:作為敲鐘人的他,雖然面目猙獰,但是卻為人和善、富有正義感。他對艾絲美拉達充滿了愛慕,這種愛慕並不是普通的愛,而是由感激、尊重和同情組成的,一種高潔到值得人讚頌的愛。卡西莫多也是雨果在書中“善良”的象徵,在人們的意志中,善良註定要壓倒任何邪惡,卡西莫多便這樣誕生,為人們送去雨果“面容不美麗也可以善良”的思想。

雨果塑造了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這兩位“善”與“美”的代表,他們揭露了那個時代法國下層人民的美麗高潔品質,批判了上流人民的腐敗與做作。讓我們一起翻開書,去體驗歷史的滄桑風雨吧。

作文加讀後感篇2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給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間的親密家書,原本兒時的情深,卻成了現在的冷冷淡淡。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傳奇母親——“龍應台”,是則樣和兒子“安德烈”恢復原本的純真、幸福的親情吧!

三年的不斷通信簡直是不可思議。這本書的語言文字讓人感到一種痛切心扉的感覺。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帶着不同的心態寫信;一個是帥氣、年輕的兒子,一個是在漸漸衰老,想與兒子一起找回往日親情的母親。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不斷的變化。讓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打開親情這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反的是一個青年對母親的不屑。可隨着母親努力的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只為了稿費而寫的單純,到想要和母親真的交談而改變。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着我的內心,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複雜的國家、新年、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係。可作者龍應台卻看透了這一層關係。用龍應台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流着,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會嫌飯菜難吃,水燙或太冷……再想想母親的付出,又會有一絲抹不去的痛楚。

雖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親、懂事、擔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卻永遠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關心問候,會被我當成成年人的嘮叨,拒之入耳。我只顧着我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背後,有着一雙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頭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輩子!

其實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邊一輩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輩子,可能他們會在某一時刻忽然的離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順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們。你所能給予的,不是掛在嘴上的孝順,讓他們快樂一時,傷悲的無底深淵,是因為你不是為了孝順而孝順,來讓自己心安;其實不久之後你會後悔自己為什麼不能坦誠相對……所以趁現在不要把他們的日子一天天減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為父母永遠都在你的身邊。龍應台温文爾雅、親情流動的優美色彩文字與父母的辛酸與無奈;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裏,總有一個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盡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極限,他也會努力着不放棄的去做,記住他的好只為你,他,不曾後悔!不要嫌他對你冷,只是他暖的時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讓你去鍛鍊,學會照顧她,暖他一輩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遠是你!——爸,媽,我愛你們!

今年暑假在媽媽的推薦下,我選擇了龍應台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來閲讀,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是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兩個人之間的 36 封家書。我和媽媽一起認真地閲讀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們還互相交流了感想,讓彼此更加了解了對方的想法。就如同龍應台所説的:“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讀了這本書,我第一次站在媽媽的角度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也開始站在我的立場上認識了我的世界。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這句話是龍應台寫給她兒子的,我跑去廚房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後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長大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着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很驚訝,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對我説:“孩子,你是我們的女兒,無論以後你選擇了哪條路,我們都會支持你。你不用與別人比,而是應該與自己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爭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會無怨無悔了,我們就會很開心,失望可能會有一些,但你永遠都會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驕傲啊!”

爸爸媽媽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愛自己的人啊!其實媽媽説的話與大作家龍應台所寫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讀到這裏,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媽媽的內心。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經常與媽媽談心,但經常不歡而散,總是聊兩句就吵了起來,因為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把話題轉向了學習或會考,我聽多了就很不耐煩,就與媽媽爭辯,媽媽的脾氣也很急躁,所以我乾脆就不聊了,然後誰也不理誰。其實我也能理解媽媽,因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現在的社會風氣決定的,爸爸曾給我説過:“其實不是我們想逼你,而是現在的社會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學習,而別人在學,你就會在這場競爭中被別人淘汰,被這個社會拋棄,將來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爸爸媽媽陪不了你一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你,我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長,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樂的生活下去。”同樣的,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類似的一段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和媽媽心平氣和的進行了一次心靈溝通,我發現媽媽的觀點,幾乎和龍應台的觀點如出一轍,通過龍應台寫給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媽媽也向我道了歉,檢討了自己,因為她通過安德烈寫給龍應台的回信,第一次進入了我的世界,原諒了我的叛逆。

我又帶着一顆感恩的心,重温了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正是這本心靈雞湯般的家書,讓我和媽媽又一次認識了彼此!

點起一豆燭光,温一壺清茶,輕盈的茶葉上下翻飛時,捧一本《親愛的安德烈》思緒也隨着它遠離了塵世的喧囂,體會到一種寧靜的超然。這本書,給我一種親切感,因為發生在讀者身上的事情就像我們體驗過一樣。孩子長大了,本來就在和父母漸行漸遠,他有他自己的獨特思考方式,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朋友圈,而且這個圈子是他父母無論如何也無法跨入的。再加上他們與父母不再有那麼多的交流。

於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就日漸平淡,就連詞語也都是那麼貧乏,父母給遠在海外的孩子打個電話,明明有千言萬語堵在心中,但是説出來的往往就這幾句話:“你好嗎?”“好啊!”“學校怎麼樣?”“沒問題!”然後就再也無下文了。他們雖然還深愛着彼此,但他們卻不知如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於是,作者記憶中那個調皮可愛的“安安”消失了。他變成了那個成熟而冷淡的安德烈了。作者不甘心這樣任其發展,最後和自己那曾經的“安安”形同陌路。她覺得即使自己失去了那個可愛的孩子,自己也一定要認識那個十八歲的安德烈。於是,母子倆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書信交流。

這些書信讓作為旁觀者的我也震撼不已。龍應台出生於台灣上世紀五十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八零後,台灣和德國混血,生活在德國,龍應台的十八歲住在人車雜道,雞鴨爭道,只有一條窄馬路的海邊漁村。白衣黑裙,準備考大學,對阿波羅登月,中國文革一知半解,以為外面的世界不存在,而安德烈的十八歲是踢足球和朋友在酒吧聊天,討論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正義問題,準備考駕照,去旅遊和學中文。音樂和美術對於龍應台來説屬於知識,而不是內在涵養,而安德烈從小便享有舒適安逸的環境,網絡豐富了他的知識,藝術和美的薰陶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兩代人在進行書信交流,而他們交流的方面涉及很廣。比如:族羣問題、身份認同、政治人物和政治運動,民主自由和個人權利,價值取向和職業規劃,流行文化和藝術鑑賞,生活習慣、個性發展,成長、衰老及戀愛問題等,母子倆都在思考解剖,貫穿其中的是坦誠和愛。有時我真的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和我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不要和我有那麼多疏離,把你們的嚴肅的愛變得温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給我們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這樣你的孩子一定會比現在燦爛很多!

作文加讀後感篇3

?簡 愛》是英國著名的作家夏洛蒂寫的,寫了一個有自己的主見和追求的小姐,她的名字就叫簡愛。簡愛出生在一個富足人家,但父母很早早逝,她只好投奔她的舅母,但她的舅母對她很不好,不但認為她是喪門星,還對她不理不問,導致了她的兒子幾乎天天打罵簡愛,使簡愛在以後的生活中經常生病。後來舅母把她送去一個很差的封閉學校,在受過痛苦以後終於畢業,在一個莊園做教師,後來和羅伯特結婚。

在《簡 愛》裏我找到許多年名句,如:一個人沒有夢想,無異於死掉等。

從《簡 愛》裏,我“看”到了夏洛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不一定會出名,成為一個科學巨人,或成為一個影星,但一定要做好自己做好每一天。這樣,人生才會充實。

讀到《簡 愛》上半部分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裏有許多的人生哲理與人生感悟。在上半部分,我學到了做人要堅持不懈,要勇於與生命做鬥爭,這樣人生才有價值,才會放出光芒。

在下半部分裏,我學到了適可而止。在《簡 愛》裏,簡 愛沒有因為羅伯特的求婚和莊園的豪華,富有而留下來,而是依然離去,怕那些豪華的東西會使她分不清事物的本質和忘記了以前的痛苦,使她變成一個沒有是非觀念的人。

我希望我會認真地把看書的勁用在學習上,使學習更上一層樓,更學會書中人物的品質。

作文加讀後感篇4

生命裏有着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鬥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

貧瘠厚重的黃土高原上曾經有這樣一羣苦難的人,他們機械式地生活,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今天一個政策可以塑造他們,明天一個決定也能夠摧毀他們。幸運的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只能提心吊膽的生活着,不敢有一絲作為。他們樸實平凡的就像腳下的土地、風中的塵埃,他們消化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身體裏藴藏着無窮無盡的力量。但他們守舊、落後、睏倦、貧窮,就像煙波浩渺的海綿上隨波逐流的船隻,沒有方向,沒有出路,人生只能任由命運擺佈。這種無助的感覺就如同青藤紮根在心裏,越揪越緊,以致讓人窒息。

本書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形象地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孫少安和孫少平這些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難的人們。

當少安因為無錢讀書而退學,獨自承擔起家庭,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惋惜,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為了家裏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他的潛意識裏認為自己給不了潤葉幸福,他知道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他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很先進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在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

當少平在村裏不當教師後,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不願一生只為填飽肚子而活着。少平青春的夢想和追求也激勵着他到外面闖蕩世界,他從漂泊的攬工漢成為正式的工人,最後又獲得了當煤礦工人的好機遇,盡心盡力地幹活,成為一名優秀工人。但是,這一切絕不是靠運氣。在他闖蕩過程中,他背上的疤,告訴我們他付出了多少;他破爛的行李,告訴我們他的生活有多苦;黑夜中微弱的光芒,告訴我們他的求學精神有多麼頑強。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作文加讀後感篇5

?白蝴蝶》是我最喜歡的文章,它講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一次,作者到鄉下去,半路上遇到了一場大雨,這時,一位身着白裙的少女走過來,撐開温馨的小傘,把作者帶到一幢樓房下避雨……這很像影視中的鏡頭,少女的純美、高尚與無私,像一隻白蝴蝶刻在我腦海裏,久久不能忘記 。合上書,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鄰居“長叔叔”。

“長叔叔”是我們小夥伴們的共同稱呼,本姓張,快到三十歲了,因為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問題,他總是能幫我們解決。不但如此,大人們的事情他也能管,我們小區常有的人家門鎖壞了,門鈴不響了,只要找到他,大都很快就能修理好。時間一久,我們幾個小夥伴一合計,“張”就變成“長”了,特長的長,長工的長!

“長叔叔”的好,在我們小區是出了名的。幫忙充煤氣接小孩是經常事,雖然家裏還有點窮,但他做好事經常分文不收,時間長了形成了一句口頭禪:小事情小事情!

去年夏天,和我們一起玩耍的毛毛突然幾近暈迷,他家又沒人,我們慌亂成一團,長叔叔知道後,二話沒説背上他就跑到我們小區門口的醫院,毛毛得救了,可是我們的“長叔叔”卻在一邊臉色刷白,上氣不接下氣,好久,緩過神來才想起給毛毛爸爸打電話:毛毛中暑了…… 毛毛家人千恩萬謝,“長叔叔”只是輕描淡寫地説了句屬於他的經典口頭蟬:小事情小事情!

後來,我們才聽大人們議論 :長叔叔的心臟有點問題,至今還沒有對象……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長叔叔快樂地向我們揮手,身邊,還有美麗的白蝴蝶……

作文加讀後感篇6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説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脱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温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説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脱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作文加讀後感篇7

本學期裏我們學習了很多篇關於抗日戰爭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讀着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抵抗,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愛國革命家----楊靖宇。

楊靖宇1920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貧困農民家庭。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五次被捕,受過嚴刑拷打,堅貞不屈;出獄後,繼續從事革命工作。在楊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總第一軍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在楊靖宇的領導下第一軍很快發展到上萬人,給日軍很大的打擊。1937年楊靖宇的隊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它猶如一股鐵流,一次次給日軍打擊。楊靖宇的威名震動全東北。日軍調集重兵,發動更加瘋狂的圍剿和征討,懸賞萬元捉拿楊靖宇。19420年,由於日寇的“圍剿”與屠殺,東北的嚴寒、極度飢餓和疲勞,使抗聯部隊陷入極端的困難之中。這一天,楊靖宇的部隊已經五天沒有一點食物了,他和剩下的十幾名戰士忍受着飢寒、疲勞,與敵人奮戰,後來其他戰士都犧牲了,楊靖宇仍然邊戰邊走。最後,楊靖宇被100多名敵人包圍時,左右開弓,打死打傷20多名敵人。他被敵人槍彈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還擊敵人,腹部又中了一彈,鮮血直流,他把最後一顆子彈流給了自己,犧牲時年僅35歲!將軍死後,經日軍解剖,發現他胃裏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我難以想像楊靖宇將軍是如何將它們嚥下,是如何支撐着自己高大的身軀,又是如何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我心中的敬意猶然而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