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體會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W

在生活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感悟時,我們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有意義的活動結束之後你肯定收穫了很多的感慨,相關的心得體會也要記得寫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論語讀書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閲。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6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1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閲。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説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説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敍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説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説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説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説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説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説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歎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衞國之政,孔子説:“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説,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説,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説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説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説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説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説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説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2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3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裏不但有大家明白並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説: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牆頭草,然後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説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説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紮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温習所學的內容,複習了之後,才可以穩紮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温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習,就像猴子搬包穀一樣,走着丟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後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麼,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複習。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4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裏面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温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説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説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説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5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篇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清脆悦耳的讀書聲還在耳邊迴響,一轉眼,我參加論語讀書會已經兩個學期了。

坦白説,在我第一次聽老師講《論語》的時候,我以為只要會讀,知曉其意即可,但在一次次的接觸中,我發現不僅要把它學會,學好,還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人的“禮”,體會到孔子的教學理念,體會到那一言一行中孔子對學生的期盼。

每次讀書會何老師會讓我們輪流主講,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我主講那一次,講的是“雍也篇第六”。做主講,要先做好功課,——查字音、理解句意。在準備的時候,遇到了歷史故事,我就會去查它的背景和相應的資料,在一次次奮筆疾書中,我理解了那些難懂的文字。到了主講的那一天,在朗朗的書聲裏,我自信地把準備好的故事有滋有味地講給大家聽,我把人物的資料、生平……生動有趣地講出來,使得論語的文字更易懂。在講給大家聽的同時,自己也在學習着、改變着,同時也學會了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講解。

讀書會結尾,何老師都會讓我們講講本週的收穫,以及下週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我們的言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個星期我們的實踐是日行一善,我感覺自己的心靜了一些,因為能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關注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

?論語》是一本藴含着生活道理的書,它是千百年來思想的薈萃。感謝老師,感謝同學,能讓我在《論語》讀書會上遇見中華文化的至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