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心得體會優質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感受整理成一篇心得體會,那什麼樣的心得體會,才會讓讀者的內心有所觸動呢,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論語學心得體會優質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論語學心得體會優質6篇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1

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為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瞭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為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着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複習。複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温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裏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歎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2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閲。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説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説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敍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説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説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説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説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説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説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歎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衞國之政,孔子説:“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説,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説,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説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説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説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説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説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説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3

上午沒課,去圖書館借了本書,于丹《論語》心得,看了看,覺得也沒説啥,挺淺顯的。但于丹對《論語》的人生之道的見解對我挺有啟發的。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於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於學生的一種要求。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了。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時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選擇呢,"過猶不及"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走到三十,應該是人生"合"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是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大概是"立"的一種見證。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時光。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用減法來生活了,也就是要捨棄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東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説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種內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了。

"六十而耳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傾聽各種聲音,並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説。這種境界就是我們常説的"悲天憫人"。

我想,我們大概就應該如此做人吧!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4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步語錄體散文,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為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經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註文言,我們已經和傳統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為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為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這也可以作為一個大眾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裏面,還是得親身去品味《論語》那些古老的文字,還得親身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親自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説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於是開始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直到20xx年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回到故鄉,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從孔子苦難與輝煌並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説,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説: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説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衞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squo;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squo;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説: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着花卉呀。

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説: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着進一步闡明説: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説: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説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治學方面,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包容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這個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5

?論語》的部分章節,過去曾經讀過,但由於古文功底有限、社會閲歷有限,總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偶然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看到北大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下載下來,認真學習,並結合這些年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對工作、對做人有一些初淺的感受,在此向領導和同志們彙報,請批評指正。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亂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同樣也適用於今天的普通人、公務員。我小時候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圍長大的,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工具,禮是偽善。而在改革開放以後,各種思潮百花齊放,特別是由於地區、行業等收入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分化明顯,這些都給人們傳統的固有觀念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價值觀、是非觀比較混亂,各種非主流的東西氾濫,人們的行為標準缺少廣泛遵循的主流道德規範。道德標準降低,是非觀念混淆。有的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賣國家機密,出賣國家利益;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不講誠信現象屢見不鮮。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説明知故犯。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沒研究這些,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而《論語》恰恰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如果能夠用仁、義、禮、智、信來規範我們的日常行為,社會就一定是個和諧的社會,單位一定是和諧的單位,家庭一定是和諧的家庭。

二是培養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等觀念很有市場。我們的軟環境不好是個不爭的事實,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着力加強軟環境建設,開展了很多活動,出台了很多問責措施,承諾制、公示制、責任追究制等等,但是為什麼領導大會小會講,百姓街頭巷尾議,但權利尋租的問題屢見不鮮、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我們處於一個物質至上的社會環境,而公職人員工資長期徘徊不前,確實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致於有的人在物慾面前不能把持自己,不再堅守安貧樂道的思想。

在一個鼓勵創造財富、享受財富的大背景下,再提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呢,我想不能這麼理解。我們説安貧樂道,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一種對待現實的態度。我們所説的貧,也不再是缺吃少穿,不再是生活沒有保障,而是相對於一擲千金的侈奢。我們常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有能力創業,有能力創造財富,我們儘可以心安理得地獲得財富,享受財富,拉動消費,帶動就業,扶貧濟困,這是一種對社會有貢獻的大作為。孫中山先生曾經崇尚實業救國的理念,但這是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層次和境界。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沒有這樣的機會,沒有這樣的運氣,我們選擇了公職人員的崗位,那就要安於本職崗位,樂於平凡瑣碎的工作。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代表個人,更多的是代表部門形象,再説大一點,代表黨的形象,我們不僅要為自己負責,還要為部門負責,為黨負責。不能因為我們的行為不檢點,讓自己這樣一條魚,腥了全黨的一鍋湯,不能因為我們的行為不當,砸了我們黨這個百年老店。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有的時候難免會覺得位卑言輕,所以我們更需要調整好心態,需要養成一種安貧樂道、淡薄名利的心態。這不是唱高調,不是為了高尚而高尚,而是我們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保持平和快樂的精神動力,是一種面對現實提升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如果沒有這種安貧樂道的心態,那我們看着別人奔馳寶馬,一擲千金,難免不眼紅,如果手裏再有一點權利,就難免搞點權錢交易,難保不犯錯誤。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關愛、得到尊敬。但這種尊敬、關愛是相互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報李,授人玫瑰手有餘香,都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習慣於頤指氣使,習慣於唯我獨尊,習慣於説上風話,別人就會敬而遠之,決不會敬重你、愛戴你。如果我們感覺到周圍的氛圍不好,人際關係不和諧,那首先應該檢討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已待人不夠寬容,是不是自己態度不夠温和,是不是自己對他人不夠關照,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就會多一份快樂,多一分寬容,多一點進步。我覺得我們的氛圍非常好,從領導到同志,都非常謙和,非常平易近人,非常寬容包容,非常容易相處。能夠生活工作在這樣一個集體,成為這個團隊的一份子,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我也會更加珍惜這種氛圍,珍惜這種幸福,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合作,為這個集體增加榮譽,增加合力。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我們古老理論精華,心裏產生許多共鳴,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古老文化的精神和魅力。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並不容易,還要繼續深入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境界。

論語學心得體會篇6

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是三思而後行,畢竟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上沒有後悔藥,當你發現自己做錯時,已經太晚了,因為一切都成為了定局,無法挽回,舉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裏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在《論語》中我們學會了處世,但更多的是它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一個君子,做一個謙恭廉讓,知恥銘志的社會有用之人。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説真的,我很欣賞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因為在《論語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師長,將聖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

工作中,我們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於方向,人生之道,在於過程。而方向與過程的關係就如同引線與風箏的關係。這個“過程”能走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理想之線到底有多長!這條線代表着內心的願望,代表着心靈的指向,內心越淡定,越從容,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雄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在工作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責任的堅韌,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量材而衣,依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制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志向。這個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現實。魚的志向永遠不會是能在天空飛翔,冰的志向也永遠不會是變成火,在我們獨處一處時,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自己的行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線?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懂得了什麼是腳踏實地,什麼是踏踏實實。《論語心得》像一把火炬為我們苦苦追求的快樂人生指明瞭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滲透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我們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讀的《論語》據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聖人的話理解生活,用於丹的心得面對周遭,學會快樂的人生態度,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生活。《論語心得》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一樣,穿越時空的塵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將經典轉換成樸實、易懂的語言喚醒我們內在的心靈,找到一種平和卻又温馨的歸宿地與棲息地。而我們也將在聖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追求的快樂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