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心得感悟精選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66K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羣眾性運動。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抗美援朝心得感悟精選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抗美援朝心得感悟精選3篇
抗美援朝心得感悟1
  
  建國初期,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了一批批捨生忘死、一往無前的戰士,他們用鮮血與生命撕破了這片土地黎明前的黑暗。烈士們的身軀雖然倒下,但英魂永不滅!帶着抗美援朝還未散去的硝煙,在鮮紅的黨旗下,中國人民一步一步邁得更加堅實而堅定。憑藉着一雙雙勤勞的雙手,我國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國際交往中,中國日益體現出大國情懷和大國擔當。
  
  到如今,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文化財富,像是為我們新一代青年所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我們可以盡情享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啊,彷彿正從沉睡中甦醒,正期等着新一代的我們破繭而出、振翅奮飛。
  
  今年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心頭籠罩上了惶恐不安的陰霾。在這場全球性的災難面前,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展現出了應有的擔當和奉獻,像“後浪”勃發生機。
  
  我們,是後浪,也是鐵路人,在鐵路這片海域中,我們翻湧澎湃。“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這一戰略目標像燈塔指引着我們的航向。我是一簇浪花,為鐵路奔湧而來。
  
  復工復產以來,我投入到渝懷鐵路涪秀二線的改造工程中,有緣相識鬱山。
  
  鬱山,鬱者,葱茂繁盛也;山者,險峻挺拔也。晨初日隱,萬物復甦,鳥曲蟲鳴。待薄霧起,攀附羣山而上,漸隱於翠色之中。農家炊煙裊裊,雞鳴犬吠相聞,枇杷浸黃,桃李滿枝,果香醉人。這就是鬱山,是我遠行而來的工作地。
  
  鬱山變電所交通較為不便,由於其地質構造的原因,絕大部分改造所需的材料和設備,都靠人力完成。凹凸不平的道路,蚊蟲的叮咬,烈日的暴曬,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中,鬱山變電所的改造工程顯得格外艱難。但是每天早起,上下班越野鍛鍊,午飯前後爬山,沐浴充足的日光,遠離城市喧囂,吐納清新空氣,卻也實現了父母對我的“健康期待”。
  
  工作環境的確艱苦,可是當看見值班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枯燥地堅守時,看着民工阿姨們頭頂烈日、腳踏碎石抬着重達幾百斤的集中接地箱時,感動已在催化我這“後浪”前行。
  
  嚴格按標作業,這才是對工作、對自己的尊重。新時代,從來不是一部分人的奮鬥,也從來不是一部分人的成就。無數的水花匯聚一排又一排,浪,才有了強大的力量。
  
  無論是那些為建設新中國而披荊斬棘的先輩,或是已經踏上了新徵程的“後浪”,我堅信:心之所向,無往不利。所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我們可以用心境適應環境,用行動逆轉頹廢。以夢為馬,砥礪前行,我們將承先人之志,啟後世之師。新時代是開始,亦是傳承。我們是後浪,是新時代的親歷者更是新時代的建設者。我們將開啟新的奮鬥,新的創新,新的征程。終有一日,我們也會擁有我們的後浪,到那時,中國夢的實現將不會忘記我們曾有的青春。
  
  魯迅曾説過:“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掩卷這本書,我找了光。此時我想説:今天,我是後浪,手中正高擎着奮進的火炬。
  
  抗美援朝心得感悟2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異國的土地上開啟了抗美援朝的偉大篇章。
  
  餓時一把面,渴時一口雪。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國志願軍物資緊缺,面對敵人的“絞殺”戰術,後勤部門一籌莫展。為了改變落後的運送方式從而更好的服務前線士兵,戰時後勤部一方面投入高炮部隊 空軍部隊阻止敵方的空中封鎖,另一方面將運輸方式由傳統的公路運輸改為機動性更強的鐵路運輸。
  
  起初敵方晚上轟炸完,我們還要整備幾天才能完成線路復原,但隨着一批特殊部隊的加入,形式開始漸漸改變,他們就是鐵道兵部隊。
  
  楊連第,志願軍一級英雄。1919年出生於天津倉北一個貧農家庭。1949年2月,楊連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任隨軍職工。1950年10月,楊連第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編入鐵道兵第1師第1團1連。11月25日,他隨部隊到達鴨綠江邊,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中。在朝鮮戰場上,楊連第多次出色完成搶修鐵路大橋的任務,有力地支援了朝鮮前線的戰鬥。1951年7月,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楊連第帶領一個排12次搭設浮橋,並創造出“鋼軌架浮橋”的方法,保證了正常施工,使幾次中斷的大橋順利通車。1952年5月15日下午,身為副連長的楊連第帶着戰士們在清川江橋上檢修時發現新修的第三孔鋼樑移動了5釐米,立即派人抬來壓機準備移正鋼樑。正在指揮部隊起重鋼樑時,一枚定時炸彈爆炸,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祖國人民的安寧,年僅33歲的楊連第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沒有人會想到,處於全方面劣勢的中國軍隊會比美國人先穿上過冬的棉衣,也沒有人會想到,起初對陣地攻堅戰毫無辦法的中國軍隊竟也有了“喀秋莎”的炮火支援。五大戰役,少不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無畏,但也少不了這隻後勤保障部隊的流血犧牲,無數如楊連弟一樣的鐵道兵戰士在朝鮮的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用錚錚鐵骨捍衞物資運輸的生命線,用至死不渝詮釋“做好後勤工作就是一半功勞”。
  
  一戰揚威,穩定家園半世紀,百年雪恥,震懾對手數十年。時光荏苒,鴨綠江邊風景秀麗,炮灰的痕跡隱藏在了不斷流淌的江水裏。我們不會忘記,__年前那羣勇敢的中國人向強大敵人“亮劍”的勇氣,也不能忘記,先輩們用流血犧牲換來的和平穩定。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鐵道兵團”成了一個小小的符號停在了時間的櫥窗裏,和平年代的我們不需為了生存而有太多擔憂,但作為新時代鐵路職工的我們依舊會接過先輩的衣缽,把抗美援朝精神發揚光大,努力踐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時代口號,為建設中國的美好明天添磚加瓦。
  
  抗美援朝心得感悟3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入侵朝鮮。並且,美國多次派飛機侵入我國領空,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入侵我國台灣海峽,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這時的新中國成立剛剛一週年,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各個方面仍然困難重重,我們偉大的祖國還處在艱難時期。抗美援朝的前線上,廣大志願軍在糧食和衣服補給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仍舊保持高昂的革命熱情和強大的戰鬥力,不懼艱險、勇往直前、浴血奮戰、不怕犧牲。在戰鬥中湧現了大批的戰鬥英雄,有抱炸藥衝敵陣與敵同歸於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卧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雲;有搶修橋樑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有志願軍第一人、領袖之子毛岸英……?他們拋頭顱,灑熱血,這種忠於祖國、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極大地鼓舞着廣大戰士,也有力地震懾了敵人,同時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靈。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貪於玩樂,虛度光陰呢?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好好學習,掌握淵博的知識,學習先進的技能,樹立責任感,具有凝聚力,時刻準備着報效祖國,成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歡林肯説過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鍊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來,有無數像志願軍戰士那樣的人,在祖國危難時刻不懼艱險,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國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會滿懷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鍾南山院士,我們敬愛的鐘爺爺,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擊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國難當頭,他肩負着全民族的希望,義無反顧奔赴武漢,與病毒賽跑,與生命賽跑。自己扛住危險,把安全帶給全國人民。他是偉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國人民的定心劑;他是我們的超級英雄,堅定而無敵。
  
  可是我們的鐘爺爺也會累,國之危難讓他憂心忡忡,艱鉅的工作讓他滿是疲憊。我在網絡上看到了這樣一張圖片:在趕往武漢的列車上我們敬愛的鐘老睡着了,燈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頭髮,那飽經風霜的臉上眉頭緊鎖。他的眼鏡還架在臉上,電腦屏幕仍然是工作狀態。這張圖片,讓全國人民心疼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人。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年邁的他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呢?當然是鍾老的愛國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去敬佩的偶像。我們應該心懷和鍾老一樣的信仰:愛國。
  
  富裕、無憂的生活,讓現代中學生的我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學習是為了什麼?今天,我們的偶像用實際行動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了國家,為了國家面臨危險時,我們有能力盡自己的一份力,這才是我們學習的信仰,也是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意義。
  
  目標再遠大,也要從小事做起。我們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耐心整理好每一條筆記,勤奮背好每一篇課文,嚴謹對待每一道題……前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有我們“為中華之安全而讀書”。刻苦學習,終有一日我們也能像我們的偶像那樣報效祖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