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1W

在喬治·奧威爾《1984》這本書中講述了怎樣的一段故事呢!那麼通過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下,是不是寫起來很是頭疼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3篇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1

奧威爾1948年寫的《1984》,當時的他,想象着共產主義極權政治下的社會百態。今天,1984年已經過去28年了,他的想象,或者説他的恐懼,很多都成了現實。我們親歷其中,一字一行地讀來,仍然感覺到他天才思想的光芒。

小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最為精彩。奧威爾想像了一種社會。最高統治者宣稱:“和平即戰爭,民主即強權,無知即力量”。這個社會只有三種人,上種人即“內黨”,他們統治一切,享受一切。下等人是“無產階級”,他們終日蠅營狗苟,除了活着,沒有任何東西。中間的階層叫“外黨”,替“內黨”工作,穿着工人的藍布套頭制服。內黨管制一切,“老大哥”的照片無所不在,濃密的鬍鬚後面是一雙緊緊盯着你的、深不可測的眼睛。温斯頓是一名外黨成員,為“真理部”工作,在這幢高達300米的大廈的某一個隔間裏,他忙於塗改歷史:黨是一貫正確的,所有的預言,所有的行為都一貫正確。凡與此不符的人或事,要麼被“蒸發”,要麼被塗改。黨認為:“誰掌握了現在,誰掌握過去;誰掌握過去,誰掌握未來”!黨對成員的管制無所不在,所有的房間裝有“電幕”,它收視兩便,你的一舉一動均在“電幕”的監控之下。黨大力推行“新語”,其目標是將詞典越編越薄:生活的簡單劃一意味着思想的“純潔”,從而導致語言的簡化。外黨成員參加“仇恨二分鐘”,遊 行,圍觀鉸刑,過着各式各樣的集體生活……但是,我們的主人公温斯頓,他短暫童年的記憶,卻讓他深深懷疑眼前的一切。內心深處頑強掙扎的人性,引着他一步步地逾越邊界……

第二部分眼前一亮,温斯頓和朱麗亞戀愛了。他們相約去郊外,一隻百靈鳥站在枝頭,毫無原由地、無所顧忌地盡情歌唱。有小溪流過遠處的綠草地,野花在生長。他們愛着,享受着彼此的身體,他們願意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倆相約走向死亡;他倆還約定:永不背叛。温斯頓説,黨可以讓我招供,讓我指認,但永遠無法讓我不愛朱麗亞。

第三部分寫黨對温斯頓的思想改造。實話説,相較前兩部分,比較讓人失望。 除了故事的結局。我們的主人公彼此背棄了對方,多年後温斯頓摟了摟朱麗亞的腰,哦,鐵一般地僵硬。温斯頓臨死前,心中充滿了對“老大哥”的感激與愛。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2

“讓我們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奧伯裏恩很早就對温斯頓説過這句話,最後這句話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來,温斯頓都在這個壓抑的世界裏活得小心翼翼,但命運早在故事開始之前就已決定,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結果。關於茱莉亞和奧伯裏恩,温斯頓一開始就猜錯了,他被茱莉亞精湛的演技所騙,以為她是敵人,卻沒看到她的真實;而他對奧伯裏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羅網。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讓温斯頓失去了原本的模樣,蠻橫地摧毀了所有的思想。當他再次遇見茱莉亞時,兩人因互相背叛而產生的強烈的自罪感讓我唏噓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

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歷史、消滅字詞,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謊言?

“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這是整本書中反覆出現的口號,聽起來很矛盾,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於現實中。

對外有了共同的敵人,內部就能團結,忽略掉那些內部矛盾,讓統治更穩固。想要自由就必須遵守既定的規則。越是無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迫切地想讀第二遍,因為越到後面越發覺前面有許多沒有注意到的鋪墊和伏筆,有些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那麼普通。我始終記得那雙老人的`眼睛,彷彿看到了整個故事的結局。

喬治奧威爾《1984》讀後感600字3

今天是喬治·奧威爾114週年誕辰。

奧威爾的經歷和思想都比較複雜,他是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但他的出發點卻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東西,他同情社會底層,反對所謂資本主義對工人和農民的剝削。

奧威爾繼承了英國文人的政治諷刺傳統,是個一流的諷刺文人,但他對政治、經濟、商業道德、自由市場的認知卻相當膚淺,甚至有人説其在這些方面是“完全無知的”(美國法學教授愛潑斯坦語)。儘管如此,奧威爾對極權政治之惡的揭發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深邃、精準和預言性。

1946年,他搬到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個荒島上隱居,並於1948年完成了新小説,他將這一年份的後兩位數字顛倒,給新書命名為《1984》,在書中,他細緻地勾勒了極權政治給人類社會製造的陰暗圖景,其基本主題是,在強大的極權(集權)政治下,個體意志、個人自由和社會正義會遭受怎樣的命運,卑微的個體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和無所不管的國家作鬥爭。奧威爾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寫《1984》的初衷:“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誕生了奧威爾的國度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擔憂沒有到來,但不幸的是,他的擔憂卻在另一些國度幾近成為現實。

有人反對將奧威爾稱為預言家,説他只是政治諷刺家,是的,在奧威爾的時代,《1984》是對歷史的諷刺,但更加諷刺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更像是對歷史的預言。奧威爾的不幸還在於,當一個社會最需要閲讀奧威爾之時,正是這個社會最悲哀之時,而這卻是奧威爾最成功之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