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雪國讀後感優秀模板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讀後感並不是一味的闡述書籍中的內容,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寫出更加引人入勝的文章,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雪國讀後感優秀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2雪國讀後感優秀模板三篇
雪國讀後感 篇1

第一次拿到《雪國》這本書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寫過了全書的書評並且對全書劇情有了初步的瞭解。當然,最讓我不解的也是小説中的那種似有似無的如同飄雪般既美麗又不太真實的幻——一種感覺,只能用一個字來代表它——類似於虛幻,幻覺的感覺,卻又不同於虛幻,幻覺的實際意義,當然我認為illusion這個單詞從某種意義上與其有相同的感覺。開學時同學們説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而沒有選擇用它寫書評,而我恰好是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中各種幻的疊加而選擇閲讀它。那種讓人難以理解的幻剛好是其最大魅力點所在,也將書中人物最好地呈現了出來。

首先,主角男子島村,是一位將虛無與真實融為一體的人。他本身作為一位虛無主義者,卻又追求真實,在這同時卻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種虛無所吸引。他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包括生命,都是無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體現,但是辯證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種境界上的完美。資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知識分子階層的消極的人生態度的一種象徵。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實都有這種假象中的美好的經歷,而他們大多又享受於其,儘管他們知道這種美好不能持續下去,或者説只是一種假象。想象一下當一個人在午夜之時站在雪山懸崖處,向下俯視可以看到一座安靜祥和,燈火併非十分通明的歐式小鎮,抬頭則是震撼人心華美炫爛緩緩閃爍着迷離光影的北極光,身後是落滿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機裏是迷幻而又充滿了意境的純音樂。在這樣一種白色童話般的意境中,任何一個人都願意讓時間停下,進入這個仙境並且永遠留在其中。而他們卻瞭解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生活在現實中,儘管流連忘返,也只能在觀賞美景後離開他們所想象出的意境。這與島村有一點點相似,唯一差別在人們傾向於回到現實儘管他們十分留念那種意境,而島村似乎傾向於留在意境中儘管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駒子是位真實的人,她既是純潔的,也是風塵的,她的孤獨也直接從行文中體現出來。她是位藝伎,這種為了生存而做的職業,恰恰也映襯了她的真實,而此時她已經喪失了她純粹的美。在變得越來越真實的同時,那種幻覺的美也在漸漸消逝。駒子也在追求這種幻美,無論是她在嘗試追求島村這種沒有可能成功的事情,還是與葉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的感覺連接,都可以體現出來。

“駒子和葉子不應該以時間為節點割裂地看,她們本身就是一體的,葉子自始至終作為駒子精神的內核,或者説駒子的心而存在,葉子是她純粹美的自留地。葉子的行為反映了駒子心裏的真實想法,葉子做的事是駒子真心想做的事,葉子説的話是駒子真心想説的話,葉子為行男守墓是駒子真心想為行男守墓,葉子求島村帶她去北京,是駒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帶去北京。甚至葉子與駒子之間的嫉妒,也是駒子自己心裏的糾結與矛盾。”

那麼葉子這個形象,是虛無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後她也離開了這個現實世界。她與島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從出場的迷離,到退場的奇幻(意思是她離世的原因過於蹊蹺,一看就是虛構的),她整個人都是虛無的。她並沒有什麼存在感,在整個小説中可以算是陪襯作用,又或者説,是個隱藏線索。我認為將葉子道如一個人其實不太準確,現實中的她,倒不如説是一條完美的靈魂。

因此也不難推測出來,駒子和葉子更像是共處於兩個互相平行的時空中的同一靈魂。雪國的一切,終究也只是島村的夢境。小説在一種悽美的夢境中漸漸地消散,悄悄地結束。

雪國讀後感 篇2

第一次讀川端康成的書《雪國》,有點不太習慣他的這種風格,對我來説太過於委婉,缺少情節性。

在整篇小説中有三個中心人物:島村、駒子、葉子,一直到作者敍事的最後我對這三個人物的關係也只有非常淺薄的認識:駒子是村裏的藝妓,跟島村這個過客有一種不太明朗的情人關係。這麼説似乎又不太恰當,因為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愛情,也不是友情,只能説是某種感情。島村答應駒子,以後每年的二月份都會回村子一趟。就在某次回來的火車上,島村邂逅了美麗的葉子,然後暗戀上了這個姑娘。巧合的是,葉子的目的地也是駒子的村莊。教駒子三絃的師傅的兒子(行男)患有腸結核,葉子作為一名陪護把病人從東京護送回村子,有傳言説行男是駒子的未婚夫,但她否認了這一點。而葉子似乎也不僅是陪護這麼簡單,島村曾在火車上看到她如妻子般照料行男,但直到行男死後,文章也沒有對葉子和行男的關係作交代。而小説的敍述者“我”(島村)對葉子也只是單純的喜歡,似乎是一種對美的嚮往。

在這部中篇小説中,我能讀明白的就是這些。同時,還讀出許多不解。最大的迷惑是,我不明白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到底想表達什麼主題。每一部作品都是創作者思想表達的媒介,通讀全篇後我真的沒有明白川端康成的寫作意圖。其次,葉子最後是在火災中喪生的,似乎是意外又像是自殺,我不明白作者為何將情節這樣設計,葉子的死又暗示了什麼呢?

關於這本小説的表達技巧,正如我在開篇所講,於我的感覺是過於委婉,缺少情節性。也許是我較少涉獵日本文學的緣故,對於川端康成這位諾貝爾 文學獎獲得者並沒有特別好的第一印象。

但是在這本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雪國》是以日本傳統文學的悲哀與冷豔結合的餘情美為根基,展現了一種朦朧的、內在的、感性的美。”

看來還是要多讀書啊,讀書多了才有發言權。

雪國讀後感 篇3

我之前想着《雪國》也許很長,也許像那本字母密密麻麻的“The HungerGames”,也許像我仍然沒有勇氣翻開的《百年孤獨》,可是它只是一百二十一頁的中篇,也許只能算作短篇,顯得小而且可憐。

它的名頭我都忘卻了,漂亮的封皮在兩週前扔進了紙簍。我知道川端康成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只是人都崇洋媚外,日本作家的名字好像很難從大腦皮層剔除。

我看到很多人講它如何淺薄、如何無味、如何零碎得像一篇讀書筆記。午後或者夜晚,我總是忍不住一點一點地讀翻譯過來仍然帶着一種温柔的氣息的字,想着川端在寫這樣的句子的時候,會否露出柔軟的笑。

這一年幾乎都在念小説,美國人寫的永遠最好看,讀下來好像吃了一大盤加了好多洋葱炒的小龍蝦,又辣又在手指尖上盤旋很久。比起來,日本人寫的東西總是淡,即使是那個在我的書櫃裏佔了一大塊的東野圭吾,講死人的時候也像白開水一樣,寡淡而透明。可是他們永遠最柔軟,也最能在一個人的時候打到心底去。

川端康成是個很典型的日本作家,我想。

不知道什麼時候,也習慣了在零碎的思緒裏感知某些與我的想法相通的東西。我覺得很好啊,像讀塞爾努達的詩一樣。

《雪國》是我至今念過的最美的小説。啊,也許紅樓夢也是吧,可是它好長,我沒有勇氣看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