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精選讀後感範文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69K

《培根隨筆》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讓我們擁有健全的人格魅力,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培根隨筆精選讀後感範文四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培根隨筆精選讀後感範文四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嫉妒,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就像古人説的一樣:嫉妒從不休假。嫉妒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無論是權貴、百姓。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所以説,嫉妒無處不在人們身上體現。“嫉妒亦是最卑劣最墮落的一種感情,因此它是魔鬼的固有屬性,魔鬼就是那個趁黑夜在麥田裏撒稗種的妒忌者:而就像一直所發生的那樣,妒忌也總是在暗中施展詭計,偷偷損害像麥黍之類的天下良物。”即使如此,但人還是不可避免的擁有妒忌這一情感,而且是每一個人都有。但既然如此,人還是有成功與失敗之分。為什麼呢?

善用嫉妒,這就是人之區別。難以抑制自己對別人的妒忌的人,就是《培根隨筆集》中的魔鬼,在社會中難以自立,人人避而遠之。請問,那這人即使有才能又能怎樣呢?最終還不是失敗。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一樣。周瑜可能還幸運一些,起碼他才能是有所施展的。但是最終還是因為自己難以抑制的嫉妒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歎而不治身亡。然而,那些善用嫉妒的人,抑制着不斷膨脹的嫉妒,轉化為動力,不是很好嗎?成功屬於那些能抑制自我的人。

人並沒有十全十美的,嫉妒之心人人皆有。只要嫉妒之心不用於奸邪之事,用作自我激勵,那有什麼可讓人瞧不起的。所以我們要把握生命,控制嫉妒之心,努力奮鬥,灑下汗水,不斷耕耘,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我們而改變,人生會因我們而絢麗多彩。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培根隨筆讀後感2

我是第一次讀《培根隨筆》,剛看了個開頭,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培根隨筆》全書共分為五十八篇,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五篇——論逆境,裏面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順境中不乏恐懼與厭惡,逆境中也不乏安慰與希望。刺繡時,將生動的圖案繡在黑布上,比起陰暗、憂鬱的圖案繡在淺顏色的布上,更讓人愉快——悦目才會賞心。美德猶如珍貴的香料,只有當焚燒或碾碎時,才最為芳香。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這段話,使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看過的故事《你應該做一顆豆子》,篇幅很短卻哲理十足,其中有段很有趣:猶太人説,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必擔心豆子賣不出去。賣豆人在豆子賣不出去時,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漿賣不成功,可以製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功,變硬了,姑且當做豆腐乾來買。且豆腐乾也賣不出去的話,那麼就把豆腐乾醃起來,變成腐乳。第二種選擇是賣豆人把賣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讓它發芽,那麼更加妙極。幾天後,麥豆人可以改賣豆芽,豆芽如果賣不動,那麼幹脆讓它長大些,賣豆苗。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就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作盆景來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麼就再次移植到泥土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會結出許多新豆子。你想想一顆豆子現在變成了上百顆豆子,那是多麼划算的一件事。文章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一顆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時候,都有無數種精彩選擇,更何況人呢。我們在遭遇不順時,至少應該比一顆豆子更堅強吧。

它讓我明白了正是逆境給予人的壓迫,才使得人不得不再一次鼓起勇氣,放下憂傷,發現新的希望,所以逆境才更容易體會到美德,若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特別的機遇、一個磨練自己的機會,從而也就會得到許多做人與處事的道理,更會使自己在人生的畫卷上繪上了獨特且綺麗的一筆,我想論逆境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3

在了無生氣的黑夜裏,總有一彎明月,陪伴着我走完崎嶇的前路。——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書作為文明的使者,在一分一秒流逝的時光中停留了下來。而面對密密麻麻的書籍,我卻抽出由著名的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寫的《培根隨筆》,在這處處充滿哲理的世界裏遨遊了起來。

在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裏讀着,一句話便使我深思了起來。話是這樣説的,“對於在上的人表示尊敬並不是一種奴氣,而是處世應盡的一種責任。

假如我們不這樣做,那麼居於我們之下的人又怎麼肯對我們表示尊敬呢?”從前的我,無論是從書本中讀到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抑或是從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英雄,都深深加固了我心中對此的不屑。而書中培根對於榮華富貴的渴求而不斷低頭的性格也是我無法認可的,但我單單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卻讀懂了“尊敬”的真正含義。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由於官場的過於腐敗,電視劇中特立獨行的大英雄是因為有着過於危險的任務而變得冷酷,而對於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問題。

培根隨筆讀後感4

《培根隨筆》,我只是淺讀了四篇,遂忙於應付作業,寫此讀書筆記,大家莫笑。説實話,我基本上都與那十七世紀的老頭有代溝,所以讀他的文章,我大多是總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請諸君莫怪。

第四篇論復仇。培根先生説:“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是嗎?我討厭那些憤青們,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只能比軍人還氣憤地扎呼着。國與國之間,定有法處置。何事法可榮,定為正確之舉。何事法不榮,定為否舉。相信吧,法律有時人説不公平,我倒覺得法律比任何東西都公平,因為掌握一個度就好了。其實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們在道義上佔了一個至高點,替國家做決定,當時擊傷李中堂的日本憤青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在戰場上的復仇,就要逢敵亮劍,血濺七步,萬夫皆有種,無視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是節義,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戰場,即使是戰場上抓到的俘虜,我們也要交於軍事法庭處置,佛曰:得饒人處且饒人。從中我們看出,報仇之舉實在難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為。討還血債,作為我們不能忘卻一切,只是交於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債,如果國家沒有法律,就沒有國家。

第三篇論宗教信仰。培根過於提出宗教信仰的統一性了,其實統一會帶來安定沒錯,但想想還湊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願的事情,對於信仰方面,已所欲,寧勿施於人。正如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説的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團結在一起。宗教信仰是無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發展着。

家庭幸福。是講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應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東西變幸福,能使你開闢新航道,能使你遠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當年為保持皇權的一致,乾隆老爺子一生氣,踢了大阿哥一腳,並把他罵了一頓,沒過幾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須要保持,也沒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標準不是一致,而是和諧。家庭要和諧,請看“和”字怎樣寫,“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種的,種出了糧食來吃不就和諧了。

還有就是論死亡。很多人都懼怕死亡,很多問題也出自於死亡。死亡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每個人都面對結束,也要面對開始。結束的是人生,開始的是靈魂,是每個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説,不要懼怕死亡,我對死亡的理解是,聽起來簡單,但又不能不懼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時,即不自然也不釋然,或是説不能走得放心一點兒,這會是一種很大的痛苦。

總上所述,乃是讀後感,無他,只是心潮澎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