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5W

讀後感如同心靈的傾訴,讓我們與作者情感相通,讀後感是我們對文字與情感的交融,深刻印象常伴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7篇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1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squo;做squo;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squo;行是知之始squo;,squo;重知必先重行squo;。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2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一)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

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認真學習並努力實踐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説:&b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b。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3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教育改革。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一絲曙光,引領着我走出教育的誤區,走向光明。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同時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的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在教學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不為教師所關心。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

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人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不唱獨角戲,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正如魯迅所説:'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正正如魯迅所説:'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二(1)班的李可羽。感謝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使我有機會站到這裏。今天,我講故事的題目是《我為媽媽捶捶背》。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上幼兒園的時候,最喜歡背的一首詩就是《遊子吟》。因為,媽媽很愛我,我也要愛媽媽。如今,我上了二年級,我明白了:感恩,不光是會背詩句,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

記得那天,我早早寫完作業,一抬頭看見正在備課的媽媽不停地轉動脖子,有時還停下筆拍打肩膀。我想,一定是媽媽的頸椎病又犯了。平時,我口渴了,是媽媽,把水端到我面前;我生病了,是媽媽,急忙帶我去醫院;我難過了,是媽媽,給我愛的鼓勵&b&b可現在媽媽累了,我該&b&b我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有了!我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我可以為媽媽捶背呀!於是,我偷偷地站到了媽媽的身後,小手輕輕地落在媽媽的肩膀上,左敲敲,右揉揉&b&b媽媽被我敲得舒舒服服,嘴裏還不停地念叨:我家的寶寶真的長大了,懂事了。 看到媽媽閉着眼睛享受的樣子,我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媽媽的愛像温暖的陽光照耀我,讓我快樂成長。小小的我怎麼回報她呢?從那以後,我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和媽媽聊聊天,為媽媽捶背,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要讓她做一個健康美麗的好老師,好媽媽!

同學們,感恩無處不在,回報不論大小。一聲問候,一個擁抱,一杯熱茶,一次捶背,&b&b都會讓父母感到幸福。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感恩父母開始,感恩老師,感恩學校,感恩大自然&b&b只要常懷感恩之心,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我的故事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5

今天看了一篇關於小泥瓦匠故事的書。內容是這樣的:這一天小泥瓦匠到恩里科家玩,他穿了他父親的一件舊獵裝,上面還沾了石灰和石粉。他們一起玩積木,他搭積木時那種嚴肅認真的樣子,儼然像個大人。他一邊玩着積木,一邊給恩里科説他家裏的事,他家住在一間閣樓上,父親每天下班後還要到夜校去學習,母親是比耳拉人,給有錢人洗衣服。到了四點鐘,我們坐在沙發上吃點心。吃完點心站起來的時候,恩里科發現小泥瓦坐的那把椅子的靠背被他衣服上的石灰弄白了一塊,恩里科要用手去撣,可不知為什麼,父親拉住了他,這以後,父母自己悄悄地把椅子撣乾淨了。他們正玩的時候,小泥瓦匠的獵裝鈕釦忽掉了一顆,母親又給他釘上去,他紅着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屏住呼吸,不好意思地站在旁邊看着。父親對恩里科説的話更是意味深長。

是呀,勞動是光榮的,也是可貴的,凡是勞動所帶來的,不論是塵土、石灰、油漆,或是其他什麼東西,都不是骯髒的。你想,小泥瓦匠他只是掉了一個鈕釦,恩里科母親幫她釘上去,他都不好意思成這樣了,如果在他面前把白點抹掉,他心裏會是多麼慚愧呀!我心想:勞動是多少不容易,我們舒舒服服地過着自己的生活,而農民伯伯不管是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都在那耕地、除草、澆水……為的就是能讓我們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穿上暖和漂亮的衣服……

所以一切勞動是光榮的,是偉大的。我們要向那些辛勞偉大的農民伯伯致敬!同時也要節約糧食,尊重他們的勞動。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6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説,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 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 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 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説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 又應該是朋友關係, 否則, 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 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 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 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關於教育的故事讀後感篇7

?愛的教育》通過一個國小生記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錯誤,可是我們作為小孩子,卻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而我們的進步卻常常會被忽略!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老師給我們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的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報達我們的父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