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6W

讀後感類似於議論文的一種,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人物的領悟,當我們看完一篇有意義的名著後,我們一定要認真寫好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邊城》讀後感通用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通用5篇

邊城》讀後感篇1

邊城,原是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裏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所描述的地方。小巷、石板路、吊腳樓、揹簍以及酉水山歌,真的是天籟野趣,情韻無限。

在長長的旅途中,從鳳凰到茶峒,我有過一剎那恍惚,彷彿置身於沈從文文集裏。整個湘西,也就是裝在先生心頭的一本書吧。就在漫長的旅程使人寂寞時,邊城茶峒出此刻視野——仍然古舊的老街,彷彿連時光也是靜止的。

穿過一個洞門,進入小鎮。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在小鎮裏徜徉,沿着青石板的路順坡而下,不知不覺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從文先生手書的“邊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潔白的雕塑。她,就是那個擺渡女孩翠翠了。先生寫道: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圖景裏永恆的風景了。風景裏頭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守候。

一艘遊輪帶我們上了翠翠島。島上楊柳依依,花木環抱,奇石嶙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個美麗憂鬱的翠翠塑像,眼神憂傷,長辮子在身後垂着,腳邊依着一條狗。等待?等待。這麼多年了,那個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是沒有回來。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總是會觸及到某根脆弱的心絃。

接下來我們登上一艘小船順流漂下。水面很靜,似乎感覺不到它的流動。巨大的兩架水車靠在岸邊,緩緩轉動着。這樣的寂靜裏,彷彿能隔着一條江聽到水車轉動時的吱呀聲。

坐在船上,看見水邊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裏起起落落。還有水邊洗髮的姑娘,那柔柔的長長黑髮散在水裏,綢緞般光滑地飄搖。經過拉拉渡口時,看見空中橫着一道鐵索,橫貫船艙。不需用槳,只需拉這鐵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見水邊的吊角樓,一一呈現出陳舊的古色,有些斑駁。底下是石頭堆積的台子。但是大多是改造的,多不見當年風情,自是比不得鳳凰。

在這靜靜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環抱,岸上的人揹着揹簍在山道上匆匆回到,聽船槳有節奏地激起水波。什麼也不需想,這樣的時刻,已是靈魂最為沉靜的迴歸。

邊城》讀後感篇2

看完了《邊城》,想如果我是儺送,我一定會跑到渡船邊,呼喊翠翠的名字,我不要碾坊,我要渡船,我要你和我在一起。無論你到哪裏,我也一定會按照爺爺的安排走車路,車路不成也走馬路,親愛的,只要我能與你在一起,可惜我不是,他也不會是我……

喜歡《邊城》,源自高中時選摘的課文片段,喜歡《邊城》更源於我對自認純樸的喜愛,更源於我對善良的感恩,對自然的熱衷,邊城,一個湘西的小城,純樸的民風,讓你無法相信的是,假若一個靠出賣肉體的*女也是那麼的忠厚,與人相好,便永遠等待着情人,這都是對整個故事定下了一種純樸、真誠的故事,我想若是我們,我們去了那個時候的邊城,我們是不是會自慚形穢呢。

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翠翠的母親是和一個軍人相愛,後來醇厚的情人阿,他們相伴着離開了人間,留下了翠翠這個苦命的孩子,爺爺非常疼愛這個孩子,爺爺是渡頭的擺渡人,每天重複着一項工作,即使是颳風下雨。

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去了茶峒,在那裏,爺爺由於擔心渡船,先回去了,卻沒有再回去接翠翠,翠翠在那裏遇到了二老,二老儺送好意讓翠翠去他們家坐着等爺爺,但是翠翠誤解了他的意思,反而將儺送給罵了一頓,這可愛的小姑娘,卻不知道這將來是他所愛的人。儺送回到家之後,就讓人將翠翠送回家,爺爺在渡口問是翠翠嗎,翠翠自言自語道:“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被大魚給吃了”,生氣的小姑娘何嘗不是這麼可愛。翠翠從那以後記下了儺送,她忘不了……

隨着時間的推進,情節開始起伏。大老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爺爺也在一次雷電交加的夜晚逝世,翠翠心碎了。故事的最後只留下了那麼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這句話彷彿是一個美妙的泡沫在“明天”與“永遠”中消滅了。

也許只有哀傷的故事令人難忘,而《邊城》令人最難忘的不僅僅是這淡淡的感傷,更是那質樸的情感單純的喜歡!

邊城》讀後感篇3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篇4

翠翠的祖父一輩子辛辛苦苦擺渡,從二十歲擺到七十歲,渡了若干人然而唯一的女兒因和一位軍人相愛,經一番考慮,若逃走,一個違背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要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當無人阻攔。結果軍人服毒自殺,而祖父的女兒也就是翠翠的母親因牽掛腹中的一塊肉,忍守在父親身邊,當孩子出生時便自盡,留下孤獨的父親和可憐的翠翠。

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而來,老船伕便給這孤雛取名叫翠翠。在風和日麗裏養着的翠翠,皮膚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單純無邪十分招人喜愛,這也便有了後來船總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天寶,二兒子儺送同時喜歡上了她,都願得到渡船而不願要碾坊。寧願在碧溪岨唱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翠翠的一片芳心。

只可惜的是天寶為成全弟弟外出闖灘,結果溺水而死,這正迎合了沈從文的一生讓人,正如其妻妹為他所提的輓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一慈一讓,赤子其人”,儺送滿心愧疚,而離家遠走留下翠翠一個人,隨着祖父的死去,可憐的翠翠更加可憐,只有祖父留下的黃狗陪伴她,一場大雨似乎來的很突然,沖刷了過往,沖走了渡船,沖走了白塔,同時也意味着沖走了祖父的生命。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沒了,只剩下翠翠和黃狗,老馬兵陪着翠翠料理祖父的.後事。天真的翠翠甚至不相信祖父死了,還傻傻的想:這是真事嗎?爺爺真的死了?

當然邊城的結尾實在可悲,天寶死了,儺送走了,只剩翠翠一個人孤獨的等待:天保佑你,死了的人到西方去活着的人用保平安。故事到了這裏也算有了個結局,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天寶不應該死,這樣儺送就不會遠走,他們之間就有人和翠翠結婚。老船伕看到唯一的孫女想好了個好人家,留着幸福的淚而去,試想突然而去的老船伕走得太匆忙,放不下孤獨落寞、無依無靠的孫女,放不下那陪伴自己那大半輩子的白塔和渡船,當然還有那船總順順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兩個兒子明明有着美好的前途,卻同時愛上了一個渡船人的孫女,結果呢?一個死亡,一個遠走。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太可悲,讓人不由生出憐憫之心。

邊城中的感情似乎來得有點突然,幾年前的水中偶遇摩擦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後來又牽扯出天寶。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可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而愛情是各處可得到的。

邊城》讀後感篇5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一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仍少不更事,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看故事一樣看過去而已。最近有時間重新找到了《邊城》,把它通篇讀下來,我在字裏行間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中不留一絲遺憾的淳樸。

在湘西小山城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裏有個灑脱大方、喜歡交朋結友的船總順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的老大天保,一個是不愛説話、秀拔出羣的老二儺送。他們都同時愛上了翠翠。兄弟倆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爺爺自然曉得孫女的心事,也讓她自己做主。而翠翠與儺送兩人第一次見面時便一見鍾情,只是,柔美淳樸的翠翠在情竇初開時把這一份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那一個涼風送爽的夜晚,翠翠在朦朧的夢中聽見了好聽的歌聲,那其實是老二儺送送給翠翠的情歌。老大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料卻在闖茨灘時出事了淹死了。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沒有再在夢裏聽到那將她托起的悠揚歌聲。船總順順也不願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了,畢竟老大的死有一部分是因為她。老船伕得知這些事後鬱悶的回到家。那天夜裏下了大雨還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水沖走,屋後的白塔也被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翠翠也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故事當中沒有惡人,沒有人性醜陋的黑暗面,有的只是誤會,整個故事就如同它的背景一樣平和純淨。同時沈先生恬淡平靜的筆法更增加了故事的意境美。可以説《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當時的沈從文居住在北京,從事文學創作,因為感到大城市中人事的紛雜混亂,人心的隔離和醜陋,因此才不禁更加想念家鄉的淳樸。但不幸的是,在經過長年的戰亂後,淳樸的小城也早已被物質和戰火摧殘,不再如前,沈從文對原始家鄉的懷念與憧憬,在《邊城》中表現無遺。作品裏,沈先生用詩意的筆觸點染悠然自得的邊城,那不經意的、淡如行雲流水的語言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説明,表現了人性的美。沈從文描寫景物往往就如中國山水畫一般,三兩筆,卻能表現出這純真樸實的鄉土,在這裏生活的樸實人羣,在這裏發生的愛情,就鑲在這一片和諧之中。《邊城》會給我們一點憂愁,一點快樂,一點煩惱和惆悵,但絕對不會有墮落。

讀完之後,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來變化太大,再也很難身處到邊城一樣純淨的世界。車水馬龍的大街,物慾橫流的世俗,勾心鬥角的人心,喧囂塵世充斥着我們大半的生活。也許在小城市裏,仍舊可以尋到一方淨土,但也只在鄉下里。我羨慕邊城裏人們的生活,我向往邊城裏淳樸憨厚的人們,我渴望邊城裏纖塵不染的感情,這一切彷彿太完美。

這個炎熱的暑假,我得以體味了一回這邊城的感覺,好像整個靈魂都被過濾了一遍。我去了鄉下的外婆家,並在那裏住了一晚。回憶一下,最後一次在外婆家住還是我10歲時候的事了,那時候的年紀太小,分不清這鄉下和城市有什麼差別,只是記得在外婆家每天和很多小夥伴們一起玩跳橡皮筋,一起去放牛,一起去摘野果子,每天都很開心單純。現在18歲了,懂的多了,重新回到外婆家,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坐城鄉公交車到了由水泥路鋪成的平坦的街鎮路口,下車環顧四周,發現變化真的特別大,曾經的土房已經全部換成了瓷磚塊蓋成的小洋房,街道也鋪成水泥的了?不變的是鄉下的房子依舊錯落有致、門對門户對户的排着。走到外婆家還要繞過一羣房屋。我就在路上慢慢走着,看着農村的風景。屋子的主人依舊還是很放心的敞開大門,我看到裏面掛在正中央那面牆上的毛主席頭像圖或者是一副象徵前程似錦的大展鴻鵠圖,門前的小溪靜靜流淌,滋潤着這一方百姓。離開水泥大道,走進旁邊青石板鋪成的小巷裏,那鄉土氣息頓時撲面而來。我一向都非常喜歡青石板的小路,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感覺。繞過幾户守舊到老的陰森的土房,經過幾塊被經營得讓城裏人嫉妒的菜園,跨過幾條淺淺的透明的小溪,終於看到了外婆家乾淨的用水泥鋪成的前院,遠遠的就大聲叫了一句“外婆”。外婆家也用瓷磚重新蓋了一遍,顯得更加整潔。外婆在裏屋應了一句,趕忙出來看我。我也看到了已是滿臉皺紋的稍稍傴僂的外婆,但外婆的笑臉依舊慈祥可親。一陣的噓寒問暖,覺得心裏暖呼呼的。這位淳樸的老人一直都有用那純淨的思想感染着我,就像那位老船伕一樣。晚上的時候聽説街鎮路口有露天電影放,我就和外婆一起,帶着附近幾户人家的小孩,慢慢踱到了街鎮的路口那片空地上,那裏拉起了一塊大幕布,有人掌控着放映機,電影開始了,是講述戰爭年代愛情的《果兒滿山紅》,好多好多人都從自家搬來凳子坐在空地上看,還有許多湊熱鬧的小毛孩,好不熱鬧!

看完電影回到家,早早的就上牀睡覺了,我和外婆一起睡的。鄉下的夏天夜晚十分涼爽,同時也很黑,很安靜。我躺在牀上,呼吸着從窗户透進來的涼涼的空氣,聽着窗外微弱的蟲鳴聲,看着外面深邃的天空映出窗稜黑漆漆的輪廓,很快入睡了。晚上雖然有被鄰家不安分的狗狂吠吵醒,有夜歸的人打着電筒經過外婆家門口,還有臨近破曉時撕心裂肺的殺豬聲,但這一切不都很自然嗎?置身於鄉村,那淳樸的氣息彷彿讓我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一樣,像在邊城裏生活得無憂無慮,淳樸自然,不加任何雕飾。甚至有把自己許給這方地域的念頭。這真是令我難以忘懷!

看《邊城》也許僅僅因為自己依戀這種淳樸的鄉土風,它其實是沈先生心中構思出來的一方淨土,像那有繽紛落英,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那裏,我也希望能有沈先生幽淡的筆墨下濕潤透明的鄉間美景和淳厚質樸的人們,還有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