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3W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淡薄致遠無怨無悔,以拯救疾病為己任,那麼關於相關的心得體會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範文

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

上個月21號回到科室,上了兩個星期的班,這個月我輪到了7房,做耳鼻喉手術,做的最多的手術有fess,鼻中隔偏曲糾正,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聲帶小結或聲帶息肉切除。

耳鼻喉的手術,洗手護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坐在一邊陪襯”,不用做什麼事情的。可是上了一個月下來,我覺得要當好耳鼻喉手術的洗手護士單是“坐在一邊”是不行的,首先要準備好台上需要用的器械、藥物等,就拿最常見的“fess+鼻中隔偏曲糾正”來説吧。

最基本的是準備好fess包跟鼻中隔包,甲包、衣服跟盆仔,台上用物有兩根吸管、一個腹腔鏡套,10ml和20ml的注射器各一個,5號長針頭,鼻塞、膨脹海綿8cm跟10cm的各準備三條,凡士林紗條兩條,1g的藻酸鈣兩片,還要拿fess器械,70度鏡頭。

洗手穿衣服後整理器械台,要檢查器械是否準備齊全,有一次包裏沒有槍狀鑷,有一次沒有最重要的剝離子,有時候會沒有紗條,有時候沒有棉片,這些都是台上必須用到的,發現沒有應該及時讓巡迴補充,清點器械,檢查器械的完整性。然後常規鋪巾,器械升降台放在頭側,倒水,備安爾典泡鏡頭,還要準備兩塊布巾放在病人頭兩側,右側布巾用於放用過的棉片跟紗條,左側的布巾上放一塊沒打開的夾紗,夾紗上面再放一塊濕紗布,用於擦鏡頭,張教授做的話,還要用一紗布包住安爾典的小杯,用巾鉗夾住紗布一起夾在左側布巾的內側。連接好鏡頭、攝像系統、電鑽,把所有的吸頭,兩個彎吸頭和三個直吸頭、兩個鑽頭一起放在剛剛倒好的水盆裏面,拿到升降台上。通常先做鼻中隔,放在升降台上的還有四個剝離子,15號刀,中鼻甲剪,槍狀鑷,中號的直鉗(fess器械),兩個咬骨鉗,鼻撐開器。台上還要準備腎上腺素棉片跟紗條,還有注射用腎上腺素,配置方法是:一支腎加10ml鹽水用於配棉片跟紗條,4—5滴腎加10ml鹽水配5號長針頭用於注射,如果是局麻的話,一支腎加10ml丁卡因配棉片,紗條還是不變,注射的腎加10ml鹽水換成腎加利多卡因,棉片用槍狀鑷撕開,儘量撕開均勻,不能太厚,紗條有些剪成棉片的長度,有些剪成40cm左右,棉片跟紗條都不能過濕過幹。穿好5×8圓針,0號絲線,及時擦乾淨器械上的血跡跟組織,吸頭跟鑽頭若堵塞要馬上疏通,如有標本要用失鹽水紗布包好,及時告知巡迴護士寫好標本袋,裝好標本。手術快結束時,要抽好普米克或者地米,準備好填塞物品,鼻塞、藻酸鈣或者凡士林紗條等,按醫生的要求將藻酸鈣撕開,卷好,一端沾濕,捏緊,放在台上備用,準備好槍狀鑷,用幹棉片搓成兩個小棉球,大小以能塞住鼻孔為宜,整理清點器械,檢查器械是否完好,與助護交接班。其實我上了這麼久的耳鼻喉手術,覺得耳鼻喉手術比lc之類的手術做的事還要多些,而並非是大家印象中的“陪襯”。

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

一、加強解剖的學習

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耳鼻喉科是一門術科,而解剖是術科的靈魂,不懂解剖,就猶如瞎子做手術,步步驚心,一不留神就是一宗醫療事故。學術科,先從解剖抓起。稍微接觸過我們科的同學都知道我們科的解剖比較難學,因為耳、鼻、咽喉等人體部位都比較隱蔽,腔道比較狹窄,體積又小,往往要借用特定的器械才能窺視一二。

不少病人,甚至剛上臨牀的實習生都會鬧出這樣一個笑話,他們從沒有仔細觀察過自己的鼻子,某天心血來潮,頂着鼻尖藉着燈光看到鼻腔裏面的部分東西,看見有一團粉紅色的腫物在鼻子裏面,不禁驚慌,趕緊小跑過來問醫生:“醫生醫生,你看我鼻子裏面是不是長了一個腫物?是不是腫瘤?還是什麼鼻息肉?”基本上沒有學過鼻子解剖的人都以為鼻子就是個空腔,就是通氣用的,殊不知道小小的鼻子裏面有鼻甲、鈎突、篩泡、鼻丘、中隔,還有很多縫隙、竇口等,一點都不簡單。

筆者不才,單單學習鼻子解剖,都把書看了5遍以上了,還是沒能完全記住及準確定位,這個中的挫敗感很強,經常會反問自己是不是太笨是不是不適合讀耳鼻喉,然而在做鼻內鏡的過程中,看過各種各樣的鼻腔情況,你越發清晰解剖定位及老師對你答案的肯定,你會很感激挑燈夜戰的自己。

不管是哪科的解剖都難學,尤其是我們科的,我學習解剖的經驗是,反覆看書,多問多思考,對於臨牀上看到的解剖位置不懂的地方,牢牢地記住,嘗試在書本上自己找尋答案,實在想不明白就詢問老師,刨根問底,把不懂的知識“消化”,積少成多,慢慢就會發現自己懂得越來越多。

再者,我們科的手術都是在患者頭頸上做的,手術精細,位置險惡,一不小心就危及生命,不懂解剖,給你刀子,你敢動嗎?明確解剖的重要地位,不管解剖有多難,都要努力學習。

二、努力提高動手能力

正如我們前面所説的我們科是門術科,術科對動手能力要求也相當高。而且隨着內窺鏡技術的發展,我們經常需要在鏡下操作,這相對於直接肉眼下動手還要困難很多。又因為耳鼻喉部位比較隱蔽,我們需要藉助像前鼻鏡、間接喉鏡、電耳鏡及內窺鏡等去窺視相關部位情況,這就要求我們熟練掌握這些器械的操作。如何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沒有捷徑,只有靠自身的努力。

去向高年資的老師探討經驗,你就會發現他們每個靈活操作的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奮鬥史。有為了練習間接喉鏡的操作,每天給整個科室所有的病人檢查喉嚨;為了學習喉鏡下拔魚骨,自制模型,在模型下反覆操作;還有在顯微鏡下練習夾綠豆、在類似鼻腔大小的容器裏練習填塞棉條等。

俗話説得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別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只不過別人的努力我們沒有看見。不要老説自己手拙所以練不好,那只是你付出的努力不夠多。比你還要優秀幾百倍幾千倍的人都那麼努力練習,你憑什麼不好好奮鬥?

三、勤於對比與比較

任何疾病的學習都是從症狀入手,而我們科的疾病大多是症狀相似,基本上是以鼻塞、聲嘶、耳鳴耳聾等為主訴來就診的。但是同樣鼻塞的病人,有可能是慢性鼻炎、鼻竇炎、變應性鼻炎,甚至是鼻腔腫瘤,然而它們的治法有着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相似的症狀裏,經過詢問病史、查體,再結合相關的輔助檢查結果去準確判斷病名。所以我們需要養成勤於對比與比較的良好習慣。

曾經我試過在住院部收治一個門診診斷為“突發性耳聾”的患者,當時因為我在正忙於處理別的病人,無暇分身去查看她,而且聽説是屬於我們科常規病種之一的突發性耳聾,師妹也收治過很多例突聾的患者,就叫師妹先去詢問病史。師妹詢問完病史回來跟我彙報説:“很簡單啊,就是個突發聽力下降的突聾病人啊,而且門診的主任也下這樣的診斷。”然而待我去查看病人的時候,病人説她是感冒後2天出現聽力下降,而且伴有明顯的耳堵塞感,電耳鏡下窺視鼓膜雖沒見明顯的積液徵,但是稍充血,我心想未必是突聾,有可能是感冒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最後給病人做了聲導抗回報鼓室圖b型,完善顳骨ct檢查也支持了中耳炎的診斷。

單單一項“突發性聽力下降”,可以是突發性耳聾,可以是中耳炎,可以是聽神經瘤,甚至可以是耵聹堵塞,如何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這需要我們通過每天的臨牀實踐與觀察,勤於對比與比較同樣症狀不同疾病之間的差別,抽絲剝繭地分析病情。

四、儘快完成角色轉換

雖然我們還是學生,但是從我們離開教室來到醫院開始,我們就是醫學實習生,在病人看來我們就是一名醫生,每天的實習生活都是為了將來能獨當一面當名好醫生。現在我們很幸運,在臨牀上有老師的`帶領與教導,然而我們不能老是“躲”在老師後面,要學會主動去承擔更多,儘快完成從學生到醫生的角色轉換。

我們每天看着老師新收、開醫囑、寫病歷、向上級彙報病史、給病人做檢查、跟病人交談、提出治療方案、出院後的隨訪等,一般學生都是跟着老師後面轉,老師吩咐幹嘛就幹嘛,沒有吩咐自己就沒事幹了,可曾想過要是自己獨立去收治這個病人,自己該怎樣做才是對的。

我們是來醫院學習如何當一名真正的醫生,不是單純的命令執行者,給病人做任何處理之前可以先有自己的處理方案,彙報給老師,要是老師同意,那就是對自己專業知識的肯定;要是否定了方案,就要去反思自己錯在哪裏,為什麼不行,跟老師探討,從中我們就能不斷地進步,鍛鍊獨立的臨牀思維,提高自己的臨牀水平。

耳鼻喉科醫生心得體會

歷時三個月的學習讓我收穫頗多,在很大程度上開拓了我的眼界、增強了我的業務能力,也進一步認清並彌補了自身的不足,明確了自己今後的學習方向。

學習上,在護士長的正確領導和各位帶教老師的悉心教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此次進修的主要任務。學習的第一站是耳鼻喉門診,初到門診候診區病人之多不禁讓我感到畏懼。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發現門診雖每天有兩百名左右的患者就診,但在他們科學的管理之下,秩序井然,忙而不亂。門診專科設施配備齊全,具有整套先進的專檢查設備,如前庭功能檢查儀、嗓音、鼻功能檢查設備等,各檢查室均按標準化建設,各專業檢查技術人員也配備合理。目前我科專科檢查設備相對缺乏,也缺少專業的技師。門診學習讓我對耳鼻喉科門診管理有了新的認識,對耳鼻喉疾病的輔助檢查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加強了對專科器械消毒與保養的學習。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結合我科實際情況,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希望能更好的服務於患者,竭盡所能為我科護理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無愧於領導給予的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