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最新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8W

《羊脂球》主要描述了一個老人在臨死前的遭遇,諷刺了當時社會鄉村人民的冷漠、自私和貪婪,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最新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3篇,以供參考。

精選最新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3篇
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

小説描繪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期間,有一輛法國的驛車在離開敵戰區時,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扣留。軍官一定要車上一個綽號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過夜,否則驛車就不能通過。羊脂球出於愛國心斷然拒絕,可是和他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為了各自私利,逼她為了大家而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作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驛車出發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一幅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

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何嘗沒有這種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反臉不認人事情多得很。在需要的時候,往往把自己認為很下等的人當作上帝,希望能從他身上得到需要的東西,無論對方是乞丐還是紳士,都會彎下"尊貴"的腰,漏出難得的笑臉。就像《羊脂球》中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起初覺得與羊脂球這個妓-女坐同一輛馬車非常恥辱,到了要瓜分羊脂球的食物時,他們就成了一條哈巴狗,不住地向羊脂球點頭哈腰,不住的讚美她的美麗和善良,不怕"低賤"的食物有失他們"高貴"的身份,甚至為了羊脂球的身世而艱難的擠出一滴渾濁的眼淚。從這裏看來好像是對方的地位提高了,但實際上是他們自己的地位降低了。

面對自身利益,你會怎麼選擇。是向裝束整潔的死神招手,還是向遍體鱗傷的耶穌探頭。也許有的人真的會走向耶穌,他們知道"以見利忘義為恥",寧願損失錢財這些身外物也不要(丟掉了高尚的靈魂。但有人也會踏上搖搖欲墜的鐵鎖橋,向死神走去,用靈魂去換他們的賞錢,用他人去換他們的賞錢。就像貴族們在旅館所做的一切,當普魯士兵威脅到他們的腰包時,他們看不見羊肢球是他們恩人的身份,只看見她是妓女的身份。他們頓時由哈巴狗變成了柴狼,拼命把羊脂球推入火坑。同時面對金錢時他們也是吸血鬼,就像馬克思所形容的那樣:"上上下下都滴着骯髒的血。"

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

《羊脂球》這本書,很早就聽説過。每次聽到這個名字就有很多的疑惑:為什麼叫羊脂球?難道內容與羊有關?讀了這本名著後才發現書裏沒有羊,更沒有羊脂球這類毛絨絨的東西。因為主人公的身材圓潤,被冠上了“羊脂球”這樣的名字。名字引起的謎團被破解,但書中所訴説的醜惡靈魂卻緊緊揪住了我。

莫泊桑的短篇小説的主人公永遠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不是那些自稱是國王亨利第四的什麼什麼人。羊脂球也不例外。她是一個青樓女,一個不僅僅是在法國有的而是全世界都有的“紅燈女子”。

羊脂球這個女子,其實本是無罪的,作風上有問題,可至少她還有着自己的底線,她還是有着作為一個國民的尊嚴。然而那一車子的人,或是冷嘲或是熱諷,故作高雅地“委婉”劃清了自己與她的區別,時刻留心着。在接受她的幫助的那一刻,卻要做出一副是“羊脂球小姐請我吃的”的樣子,絲毫不肯放低姿態。然而一旦遇到威脅自己利益的問題,就推諉責任,認為別人為了自己犧牲一下也是應該的,其實這便是作者筆下人物中最值得我們深思的吧。

我本沒有任何資格指責他們的,因為我無法不承認自己同樣是一個自私的人,任何人也都是如此。生活中的自私,説實話,大多數人都是源於一種不肯吃虧的心理和自戀心理的作祟。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有着比別人強的地方的,我們總是忍不住的想要別人為自己付出更多。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吧,每每到了新的學期總是要發新書的。由於運輸的問題,一兩本破損的總是很正常,但它們這時早已變成了“被丟棄的孩子”,幾乎人人避之而行。我們總是不願意那一兩本有破損的書輪到自己手上,然而一個教室裏總共不過不足50人,總有人要攤上的吧。希望別人吃虧,這是每個人都想要得到的結果,也是自私的體現。其實人的天性本就如此,每個人骨子裏都有着一定的自私。人性中的真善美雖本是先天具備的,然而畢竟被更多不大見得了光的品質所掩蓋。

讀了《羊脂球》,沒有什麼被激發的豪情壯志,卻讀懂了人性與人心。零碎的感悟,確是這篇小小的傳世名作給以我的最誠摯的教導。作為中學生,我們應當用美好來覆蓋自己心中的那些醜惡,用人性的真善美點亮前方路上最温柔卻又最堅毅的那盞不熄明燈。

有關《羊脂球》的讀後感範文

本文主要描述了一個老人在臨死前的遭遇,諷刺了當時社會鄉村人民的冷漠、自私和貪婪。

一個老人已經92歲了,正在面着死亡,而她的兒子卻沒有半點悲傷,心裏卻想着要收麥子,這讓我對於他的這種毫無人性的表現很生氣,可在當時的社會,一個農民如果不幹農活,那麼還怎麼生存呢?也是生活所迫罷了。然後他便找到了拉貝夫人來替他照顧母親,可兩人卻因為價錢的問題而發生爭吵,一人認為自己的母親活不了多久,最多五六個小時,而拉貝夫人卻認為她能拖上個兩三天,要6法郎。最後因為要着急去收麥子,他便答應了。

可過了一天之後,老人還沒死,這讓拉貝夫人擔心了,如果這樣的狀態持續兩天、四天、八天,那她可不就虧大了。於是她便打算謀殺老人。她先是給她是了一個魔鬼的故事,説人臨死前會看到魔鬼,並描述了一下魔鬼的形象,接着便自己打扮成魔鬼,而老人在驚嚇中死去了。而兒子回來後,並同有悲傷,而是立馬算了一下她賺了多少錢,這也體現出老人兒子對老人死亡的冷漠和對金錢的渴望,深刻諷刺了當時人們人性的醜陋。

當拉貝夫人“謀殺”老人之後 內心毫無波動,只為自己掙了一筆而感到怯喜,將東西放回原位之後便念那背的滾瓜爛熟的經文,然後便回家了,這也再次諷刺了當時社會會人的冷漠,引起人們的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