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讀後感推薦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9W

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使我們對書中內容更加深刻,有意義的讀後感是可以提高讀者的思想高度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湘行散記讀後感推薦8篇,供大家參考。

湘行散記讀後感推薦8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1

“三三,船已經到關上了,我半點鐘就會上岸的”。“三三,請把這封信用你那體面温和眼睛多吻幾次”。

清澈的“湘”流了過去,活潑有趣勇敢耐勞的水手奔了過去,一封滿載念想無比温柔的家書寄了過去,從“老伴”到“騰回生堂”的今昔,戰亂無序,轉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於表面的平靜下,是歷史的洪流、人生的縮影,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但沉澱的卻是無盡的哲思與歎息……

這船上的時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飽覽天下事,沈從文將這些事一一譜出,看似,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麗,但這恬淡樸實的一切所展現的其實是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社會上層”的一種生活與享受自由的差距,實際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從文始終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活着,以至於他所傳遞也是褪去了灰色塵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純粹的將那抹温暖放大化,那抹温情具像化。因為他明白,他並沒有資格評判他人的生活與命運,也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他能做到的,只是靜靜地看着,就如同書中寫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憐的生,無所謂的生嗎,不,三三,我錯了……因為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你瞧,這並不是遠離世俗,不染塵世,他對家的愛,對故鄉的愛,對祖國的愛只不過些許含蓄,只不過做到了肆意笑談,不去深究,只不過是大愛無言。

這短短的廿天裏,他坐在船頭,一邊欣賞沿岸的風光,一邊寄去搖曳在風雨裏的家鄉,無故增添了多少愁緒,詮釋着絕對的自由和放蕩的淡泊。

這短短的廿天裏,作者行過了一條道路……雖説我們從搖籃到墳墓也不過是一條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風光都是極有趣的,值得我們去鑑賞、去思索,這一路上自然是有許多的苦難與艱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閉着眼,朦朧一生,那樣你就始終看不到這世界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他孤身浸沒在黑暗裏,漂泊着、漂泊着,他不斷的向前去,劃出一圈圈漣渏,殘餘着對故土、對社會的綿綿思緒和側畔輕呢。這零零散散的書信,白紙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裏,到底是譜出的歷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來,如此一位被政治邊緣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由,而這自由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未來期望的預兆,是一份純真的希望,飽含着的,是一顆赤誠之心。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2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説《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迥異於小説“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莊嚴。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鋭的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敍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複合關係,《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 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裏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巖》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由五四時期興起的中 國現代散文,至30年代,創作多以小品形式為主。收入《湘行散記》、《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獨立成篇,又從總體上具有內在的整一性。這種散文長卷的獨創,發展散文藝術的表現形式,開拓散文創作的意義空間。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範例。那些記錄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書簡一方面擁有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苦悶;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災六難中保存下來的書信,更是對歷史以及作者所創作的小説、散文的一個有力佐證。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3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閲盡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説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國小,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受難者。……”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説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説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眾的忠實敍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4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説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質樸卻淪為妓的婦人。

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為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為是在讀小説,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

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為這個社會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計的原因淪落為妓,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5

説實話,看這本書看得雲裏霧裏的,正讀其間彷彿還能看到作者所描繪的那片段場面,放下書腦袋裏即刻空空一片,實在難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感情,頓時會覺得書讀起來有些枯燥無味。直到後來“偶感懷人”部分,心裏才有了些許與作者的共鳴,再徑自往前翻看,也許能略懂作者萬分之一。

書中作者多次提到“吊腳樓”,我就想象着難道是把樓房吊起來在半空中?隨即百度,果不其然,結構美麗悦目,飛樓高閣懸在半山中,倒影重重映入碧水裏,真是美麗湘江水中樓!怎能不讓人感歎?何況此一行,沈先生是歸去故里,這一路的人和景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不被觸動不生情愫!無論樓閣中是住着什麼人,都必是有着純潔靈魂的,散發着與自然溶為一體的特有味道的,那裏的水手踏實質樸,勇敢耐勞,幾十年行船,劃過多少灘,走過多少潭。多情水手與吊腳樓中温暖的女人發生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了,正如沈先生的話“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一點‘人生’的苦味。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神聖,我不配用錢或別的方法滲進他們的命運裏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櫓歌聲聲,灘聲長流,作者再回湘西,一下子就踏進了十幾年前的歷史中,“過去的,有誰人能攔住不讓它過去,又有誰能制止不許它再來?”看到曾經一起釣蛤蟆的老伴,沈先生竟被“時間”猛烈地摑了一巴掌,他沒有上前與之相認,是不敢?不願?還是害怕?我想那時那景那身份還有分別多年的境遇都無法使作者走向前吧,那感覺可能就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裏。

“時間使我的心在各種變動人事上感受了點分量不同的壓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有很多東西和人事都會在時間的沖刷下悄然改變,前些天尋到了多年的同學,當時激動的心情彷佛回到童年的沒心沒肺,馬上聯繫加了微信,寒暄了現狀,回顧了過往,過程中竟幾次無語。是的,時間已經讓我們的友誼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時候,到今天,中間的這段人生我們不曾參與彼此,又如何懂其悲喜?只是再見面時如何不教人感懷時間都去哪了?沈先生説,“十個月內死了四個最熟的朋友,這些人的死去值得紀念,紀念的方法應該不是眼淚,不是儀式,也不是言語。”友誼如此,人生如此,時間亦是如此。

這篇散文集,讓我讀起來感覺筆觸自由,文字鮮美,通過很多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故地重來的感慨,也通過信札和回憶來歎息物是人非,仔細品讀,彷佛也理解了作者的部分情感,那就是對生活和時間的感悟吧。“和另外環境背景中的熟人談談過去,和陌生朋友談談未來,當前的生活一與過去未來連接時,生命便若重新獲得一種深刻而豐富的意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3篇《湘行散記讀後感》,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祕的價值所在。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6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記,共有三個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和《新湘行記》。沈從文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風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靈現的,宛若現代的桃花源。

從他的文章中讀出了古鎮的文化底藴。古老家族習俗還有所遺留。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裏你還能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裏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裏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裏有純淨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裏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裏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比齊陶淵明的虛擬的世外桃源,多了幾分開放,幾分真實,他們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們純樸真誠熱情,景物靈動俊秀輕靈,宛若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為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牀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着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裏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着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湘行散記》中的人物、景觀、生活無一例外的展現出現代小鎮的風采,自然樸素的的生活方式,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閒適清幽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幅田園畫的真實版,也就是沈從文筆下的現代版《桃花源記》。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7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乾淨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閲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樸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遊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温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遊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樸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着力氣,他們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説早已習以為常了。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為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着最純樸的心靈。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裏。

湘行散記讀後感篇8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説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遇見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了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較為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男人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説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經歷讓人不禁黯然,離開家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情感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了深深的情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