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筆記讀後感優質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W

看書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儲備,最重要的讀後感也要記得寫哦,有意義的讀後感是可以提高讀者的思想高度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湘行筆記讀後感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湘行筆記讀後感優質8篇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完了《獵人筆記》。這本書的作者是俄國的作家屠格涅夫。《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通過作者每一次打獵的所見所聞的細緻描繪,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當時的俄國社會的種種現實。這本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首先是一些地主的殘暴、狠毒、虛偽、空虛、無恥等;其次作者也揭示了農民的悲慘命運,還從一些新角度去發現農民的才幹、創造力、優良品種和豐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現這些時,並不是直接描寫,而是顯得含蓄、簡約,言有盡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作者在書中表達了他對農奴制的痛恨和批判、並指出是農奴制使廣大的農民陷入悲慘的生活境地。農民和農奴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時也對那些高傲而自私的貴族地主給予無情的嘲諷和鞭撻。

?獵人筆記》中包魯特京、卡里內齊、取莫雷等人都是獵人,其中卡里內齊是個打獵經驗很豐富的人。而且其中的霍利能讓蜜蜂聽他的話,為他釀蜜。而且他很喜歡費佳,因為費佳很尊敬客人和主人,所以他喜歡費佳。

讀了《獵人筆記》這本書,我知道了作者喜歡打獵,讓我學到了怎樣打獵和那裏最好打獵,而且讓我學到了打獵的知識。

這本書我已看過了4次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覺。每次看我都會在書中畫滿不同的註釋,這是我哥哥教的,看書就要註上不懂的,註上自己的看法同時我也把寫得好的句子寫在我的讀書筆記裏!希望看這本書的人同樣會去欣賞書中描寫美好大自然的好句子,讓你走過作者的美麗的自然世界,感歎美景中發生的悲劇!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2

先前我並不曾聽聞餘秋雨這位在當今文壇中頗有地位的作家,接觸他的文章是一次機緣巧合。一個同學向一向對歷史有着濃厚興趣的我推薦了《千年一歎》。我雖然在文學上的造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絕對是能讓我產生共鳴,書中的一字一句對我都是強烈的震撼。這本書絕對是真實的感受,經過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踐履,他走過了充裕着異域風情的埃及,希臘,土耳其,穿過了戰亂連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他在尼泊爾欣賞着常年冰封的喜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顯出的雄威。感受着一個文明從興盛到衰敗。按理説一箇中國人應該從瞭解自己的家鄉開始,從而瞭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可是我認為餘秋雨他從中國出發,最後又回到中國,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是對一種文明的認識,更多的是在與本土文化做比較,這樣也使隨後所寫的《山居筆記》就有其一定的客觀性,是對我們文化的一次較為正確的評價。而不是一再的強調我們擁有着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藴深厚的古國。

畢竟我們的文化也曾經遭遇過“焚書坑儒”、也曾掀起過令人髮指的“文字獄”,不論是以前的文人墨客還是現在的知識分子,我想誰都不願意用八股文來禁錮自己的思想。我們並不希望“獨尊儒術”,哪怕是孔聖人也不願意這樣,否則怎會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説。我們希望的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在這世紀交接的時刻,是不是應該回頭看看前人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筆一張一本。作為前車之鑑,給後人留下的又豈止是精神財富,對一種文化的.反思,恰恰能創造出另一種更適合現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並不能讀懂餘秋雨的散文,因為他的思想內涵還不能讓我這個小孩所理解,但是我就是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是他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他通過他的筆,通過從他筆尖劃過的字,把這種感受真真切切地傳達給了他的讀者。我很感謝他,是他使我這個年幼的“學者”學習到了文明的內在,一種文明常常是由一羣意識朦朧的人創造出的,而它的發展可能是經過幾個或是幾十個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從遠古文明衍變,推敲,再由幾個在某幾方面有着極其重要貢獻的人將他推上顛峯。而文明的衰敗往往是毀在戰爭中,我們不需要討論為什麼而戰爭,但是確實是戰爭加快了文明頹敗的速度。更或者就只是這種文明不在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總是會有一些人走出來,推翻它。那些保守守舊的人不願改變他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那些激進的人卻試圖改變現狀。於是乎,在激烈的爭論過後,無論贏得勝利的是哪一方,對這種文明的摧毀是必然存在的,有時候往往一條極小的裂縫就會導致一座大廈的坍塌。一種文明也是一樣脆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武將也許可以以武力解決一些爭端,但是這一文明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的精神本質和思想。魯迅先生當初棄醫從文,也是想能從精神上診治那些精神麻木、空虛的人。文人能留下讓人精神振奮的作品,但是許多文人不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都生活艱難,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有這樣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為了吃飯”。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擺脱生活的負擔呢?他們有着足夠的精神食糧,卻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那些只能作為他們豐富自己,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餘秋雨在他的書中寫到“越是熱鬧的東西越是脆弱,這是中國老莊哲學早就闡述過的,然而都市的熱鬧去是人性的匯聚,人性匯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還依然脆弱,這不能不説是人類的一大悲劇”。

我喜歡餘秋雨對文明的闡述,也喜歡他的散文,喜歡他寫散文的形式,個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他的文章中。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聚,而從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詩”和“藝”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態”。有些批評者也許會輕巧地説:只要隨手翻翻哪本書,就可避免這種常識錯誤。其實在散文中即便説自己不太喜歡楊萬里的詩、王羲之的字、歐陽修的文章也是允許的,這正是散文寫作的自由之處。如果每個細節都寫得準確無誤,“那就只能寫論文了”。我有時覺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處,不是如此嚴肅。也許他在寫這些時,有的只是無奈,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對那些並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體會散文真正內涵的人的惋惜。我不能説那些人是無知的,但他們卻過於苛刻,他們不是在欣賞散文,不是在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識性問題,那是他們的可悲之處,也是可笑之處。他們放棄了文章的精髓,甚至可以説放棄了心靈中人類共有的東西。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我現在還不能説自己已經讀懂了餘秋雨,但是我確實是感受到了從他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是公正的、是客觀的、是真正寫出了人們的內心感受,但文章是他寫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思想精神是他感受到的,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贊同。我喜歡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我可以坐在沙發上,一邊慢慢咀嚼他的文章,一邊喝着咖啡,和他的文章一起歡笑、一起悲哀、一起憂慮。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3

獵人筆記,顧名思義,就是記錄獵人打獵時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獵人其思想等等而寫成的。而這位獵人就是俄國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這可是他以散文的形式寫的一本小説,反映了俄國當時的生活情況。

在這本書裏,他用詞精準,哪怕只是一個微小的詞彙,都用的那麼到位,似乎是反覆思考的結果,仔細斟酌的果實。瞧,飽受欺凌的僕人,親切而莊重、威嚴的獨院地主,還有奇怪的葉爾莫萊和他那瘦得出奇的“傑克”狗??屠格涅夫所描寫的各個人物都那麼生動,神奇的魔筆繪的那麼活靈活現。讓我眼前一亮。似乎那書裏的人物都鮮活起來了

告訴你哦,不要以為所有的獵人都是粗枝大葉的,這個來自俄國的獵人屠格涅夫可真是個例外哦!瞧,他多麼的細心,他仔細觀察着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角天空,每一片樹葉,甚至每一個生命,這些幾乎所有人都不曾在意的事物在他的眼裏放大了。而且他的文筆可真的讓人歎為觀止!!我們現在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平時所生活的環境裏沒有廣闊的田野,秋天,也就無法見到金黃的稻田和為大豐收而喜氣洋洋的農民伯伯了;還有高山小溪,呵呵,我們的身邊當然就更加沒有可能出現了,小溪也沒見過多少,多數都是小河,而且幾乎都是污染的;哎,最遺憾的當然要數森林了,我不禁想入非非,要是每天與小河流水相隨,與獅子老虎相伴,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那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無限憧憬。每每讀到:樹上的葉子有時像寶石一般透亮??這樣如詩如畫的句子時,都會有一種放聲朗讀的慾望,的確可以陶冶性情。

我百讀不厭這書,我喜愛它,所以我欣賞這位獵人。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4

盜墓筆記的最後,張起靈代替吳邪,隻身前往長白山雲頂天宮青銅門內,再次沉睡十年。胖子留在巴乃,永遠的陪伴已經死去的雲彩,而吳邪選擇成為吳三省,留在杭州。

盜八的最後一句話是,但是,我意識到自己還不能停,我還必須走下去,因為還有一個十年。

是啊,多好,還有一個十年,多憂傷,還要一個十年。即使18年的現在早已是第十三年了,即使817那個屬於長白山約定已經過去,又一次踏上前路的他們,在《重啟》裏,依舊相互扶持着,依舊在為救相互的命而不顧一切。

所謂的未來,和現在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他們等不到千年雨歇,也不知道三叔去了哪裏,弄不清二叔的真正目的。他們再強大,再無畏,或許也終究抵不過那些用千年的.時間和思考,造就的陰謀。

願用我一生換你十年天真無邪。現在的我們,再説出這句話,又去哪裏尋所謂天真呢。時間,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過去了就是過去的,我們可以否認可以不相信,但在那秒針滴答的瞬間,你已不是過去的你了。人在時間面前終究是渺小的,就像小哥即使見到了終極也終究會遺忘,就算那一朝雨村的雨停下,那一代的張起靈也早已不知是誰人了。

可即便是如此,即便再痛苦再無奈,至少也該掙扎下吧。為了那可能的解脱和自由,為了那墓道里渺茫的光明與温度,為了那一朝驚雷再起,得以以靈魂高懸的閃電,照亮一個人。

於是終極之前,我們問過那句好久不見,見到那千年雨歇。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5

在看《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開頭時,我顯的比較迷惑:餘大文豪一篇文章的開頭居然是買瓜!有不解的,這和《流放者的土地》有什麼關係?然而,眼睛再向下看下去時,所有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文章提到甘甜的北方瓜就是在這個古代被稱為“寧古塔”的地方,在數百年期間無數犯人的地獄。這樣的地方再怎麼好也不太可能孕育出甘甜的北方瓜來着,這是怎麼回事?

剛讀到“寧古塔”三個字的時候,説真的,我還在想那塔高不高。看下去才知道這是多麼荒唐的想法啊。“寧古塔”這三個字完全是按照滿族人的音韻來反應的,意為“六個”(“寧古”為“六”,“塔”為“個”)。説這裏是全國上下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大有原因的,到了這,所有東西在一夜之間終結。什麼財富啊,功名啊,榮譽啊,學識啊,甚至牽連到一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會因此而墜入漆黑的,永無盡頭的深淵裏,因此這“寧古塔”被稱為所有官員富翁的噩夢並不是毫無原因的。

好吧,所有人流放到這就算了,但這兒殺人的花樣還更多,這可不得了!文中提到了嘉慶皇帝在殺戮一個像他動刀的廚師時的情況,因為文中沒有描寫,特意上網查了一下(剮了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雖然沒有像餘大文豪那樣好幾天吃不下飯,但我當晚是把吃的東西差點都吐了出來!總的來説,“寧古塔”真的是驅逐了人道,公德,信義,寬容和和平。

?山居筆記·流放者的土地》寫過這樣一件事,大致如下:一場考試後,沒考上的秀才們紛紛抱怨,也沒什麼根據,就胡編亂造,説考官和考試的安徽青年方章鋮“聯宗”(遠親)。剛好這些道聽途説被一個官員聽到了給皇帝齊奏了上去,這回好玩了,全部考官和相關學生都照顧到了:該處死的處死,做奴隸的做奴隸,連其它親戚都不放過,可見中國古代判決處罰之重了。

可也許就是這些文人用自己的文化血液澆灌了這片土地,才使得這片“地獄般”的土地生長出甘甜的北方瓜!也許這也就是文人們精神上的歸宿,只有拋掉一切身外之物,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蜕變,更上一層樓!

文章最後提到的幾句話讓我有點不明白:

1、文明可能產生與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讚美苦難。我們不怕迫害,卻不肯定迫害。

2、這些高貴者卻是的愚蠢的,而聰明的卻是那些卑賤者。但是這種愚蠢和聰明的劃分白來就屬於“術”的範圍而無關乎“道”……

第一句話在思索一晚上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文明就是在野蠻中成長的,但當它成長到一定層度時,就不會支持野蠻。同理,我們大家都可以熬過逆境,並且提高自己的素質,但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苦難,畢竟,如果苦難超越了你的承受範圍,那後果不容相信。我們不害怕天災人禍,但我們可以肯定天災人禍嗎?

至於第二句,抱歉一個七年級國中生的思想能力實在有限……請各位幫我解答一下吧!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6

宇宙從何而來,它又向何處去,宇宙有一個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它會到達一個終點嗎?我們能在時間中返回過去嗎?這兩個哲學中最本源的問題促使蘇菲開始思考,並在艾伯特的引導下開始了一次奇妙的哲學旅程。

摒棄思維中所有關於經典力學的規則,忘記引力是力,三維空間,絕對時間,我們憑什麼自以為了解得更好呢?暫時忘記你所知道的或者你認為你所知道的關於空間的知識,不存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騰空你的大腦,它現在是一張白紙,而後根據作者的闡述,在白紙上塗鴉。

作者系統闡述了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因為經典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也是現代天文學的開端,至此我們不僅放棄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思想而且以科學理論相對證明了放棄這一思想的準確性,且不僅於此,我們甚至以為我們的太陽,也許我們的太陽系在宇宙中都不佔有獨特的地位,世界觀的這一改變象徵着人類思想的深刻轉變,這也是我們現代科學對宇宙立即的開端;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時間不可能和空間分離而獨立存在,而是和它結合,形成一個叫時空的客體;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更是將引力解釋為四維空間的曲率,這一天才的設想,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的宇宙觀。

“彎曲空間”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革命的設想:引力不同於其他力,它不是力,只不過是時空並不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四維中,時空本應是一個平面,但因時空中的質量和重量分佈不同,造成了時空的塌陷,就像一塊被拉平了的有彈力的布,太陽是一塊放在布上的小石頭,石頭讓周圍的布塌陷,形成一個近乎漏洞狀,本是沿直線運動的光在經過這個彎曲的空間是因距離的拉長便顯得慢些,同時,以光速為基準的物體運動速度便相對提高(當然提高的量極其微小)。所以,相對論的另一個預言是,在諸如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物體附加,時間流逝的應該較慢些。在相對論中不存在絕對的時間,相反,每一個物體都有其自身的個人時間測度,這個測度以它在何處以及如何運動而定。

至於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時間和空間,霍金認為:現在時間和空間是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者一個力作用時,他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而時空結構反過來也影響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沿着時間方向,宇宙在膨脹而不是收縮。

之後講述我們的宇宙,物理學家們因觀測到星系紅移而得出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而且膨脹正在加速,宇宙學家將這比喻成一個不斷被吹脹的氣球,那麼在宇宙沒被吹脹之前是什麼呢?霍金解釋説,事實上,在宇宙中我們觀察到的物質總量的情形下,因愛因斯坦方程得出的所有解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在過去的某一時刻(大約137億年以前)相鄰星系間的距離必須為零,換言之,整個宇宙被解壓在零尺度的單個的一個點,就像一個半徑為零的球,那時,宇宙的密度和時刻曲率都無限大,它是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時刻,大爆炸後的宇宙經過最初的暴脹後因額外的引力膨脹慢了下來,但實至今日,膨脹仍在繼續。而直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現狀,人們便想推測宇宙的未來,天文學家給出了兩種可能:一,大解體,當膨脹到星系間的距離達到引力無能為力時,宇宙便炸散開來;二,大坍縮,即引力夠大,宇宙最終坍塌迴歸到一個點即奇點,一如黑洞。

此外,霍金在本書中還解説了時間旅行的問題。關於時間旅行最具科學原理的方式有兩種:一,超光速旅行,但根據現有條件,我們可以把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但無論注入多大的功率,也不可能把它們加速到超過光速壁壘,所以,目前為止,此路不通。二,蟲洞旅行,即把時空曲捲起來,把幾乎平坦的相隔遙遠的區域連接起來,而如果一個先進的文明可能使蟲洞維持開放,那麼他們需要負能量密度的物質,而根據量子理論,允許某一些地方的能量密度為負。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但時空可以被曲翹,而且能被曲翹成允許時間旅行的樣子。

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比如暗物質,暗能量,超弦等等。

在書的最後,霍金説: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個完備的理論,在廣泛的原理上,它應該及時讓所有人理解,而不僅僅讓幾個科學家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通人,都能參與和討論我們和宇宙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那將是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願望,但於我,真心希望那一天晚些再晚些到來。正如書中有一句話: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把事物視作互不相關和神祕莫測的,我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不斷超越自我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原動力,正是應對周邊事物的未知,不解,推動了人類不斷探索進步,惑而習,習而思,思而知,知而行,行而進步發展,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是社會的基礎。

人活一世,從根本上面對兩個問題,一,生存,得活下來,二,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處。而這本書的價值即在於啟迪人的思維,震顫人的靈魂。從獸到人,需要建立自我意識,從人到神,需要消融自我意識,而知便是建立自我意識的根本,不論人只滿足於七情六慾的感應法門,亦想達到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究竟法門,建立獨立的自我意識,都是必經階段,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瞭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7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是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夠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是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是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夠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湘行筆記讀後感篇8

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其中寫過寧古塔、山西金融、嶽麓書院,又分析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小人現象。餘秋雨先生用自己的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然後把自己的驚訝、遺憾、感動糅合在這十一篇字字珠璣的文章中,帶給我們強烈的心靈震撼。

全書給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作為自述性的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文筆之細膩。餘秋雨先生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一種日常現象追憶歷史,探根尋源,漸行漸遠,最後又迴歸當下,思考社會現實。讀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作者從最喜愛的詩《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寫起,從這首詩的由來,返身追記蘇東波到黃州之前的慘痛經歷。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烏台詩案”,莫須有的罪名,讓蘇東坡貶至黃州。淋着文壇潑給他的髒水,蘇東坡滿心絕望地走向僻遠的黃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東坡在黃州是悽苦的,但與此同時,他的創作才情卻越發噴薄充沛:引以為傲的宏篇鉅著《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都是此時此地所作。可以説,正是在黃州“蘇東坡經歷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脱胎換骨,使他的藝術獲得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的磨合,成熟於浴火後的涅盤。餘秋雨在此文的最後,語重心長地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薄,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或許這段耐人尋味的文字餘秋雨不僅是在寫蘇東坡,也是在寫給逐漸走向成熟的自己。讀《千年庭院》,十分欣慰的是自己感覺到了與作者心靈交會發出的光亮。作者從徹底摧毀教育制的文革時期寫起,回過頭來深刻反思中國的教育歷史。他以嶽麓書院為起點,並將朱熹的理學思想和他所走過的辛酸歷程牽了一條凝重的線,這條線上充滿了貫穿古今的深邃悲歎,其中飽含着沉鬱清醒的歷史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嶽麓書院能夠延綿千年,除了上述操作上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格力量的貫注。對一個教學和研究機構來説,這種力量便是一種靈魂。

文章的最後寫道:“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然不無神聖,但並不是一項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事業。一個教師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們無力與各種力量抗爭。至多在經歷許可的年月裏守住這個被稱為學校的庭院。帶着為數不多的學生參與一場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傳遞,目的無非是讓參與者變得更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對於這個目的所能達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過高。”面對社會歷史的風霜雨雪,教師掌握不了什麼,只能暫時地掌握這個庭院,這間課堂。這段話使我反思當下我們自己面對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種種矛盾。曾有人問過語文特級教師王君:“應試教育的濁浪滔滔、不可阻擋。語文教學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功利。我覺得個人的力量很難和社會的大潮流相抗衡,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王君是這樣回答的:“我們是被套上了應試枷鎖,戴上了鐐銬。但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關鍵是你自己想不想做,願不願做。與其去詛咒制度黑暗,不如自己點燃一根蠟燭。”的確如此,當下的大環境我們確實改變不了,但是營造一個氣氛好一些的小環境,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的。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發展學生之前,我們自己,必須要有一顆健全的靈魂。這顆靈魂,面對功利浮名,必須要從容淡定!

?山居筆記》一書,是餘秋雨先生歷時兩年時間,辭去行政職務,全身心投入寫作,精心構思,細心考究,最終完成的佳作。讀完後,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思考之深。整本書彰顯着他的卓越才華與淵博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藴含着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讀後使我歎為觀止,耳目一新。像餘秋雨先生這樣的大家手筆,或許他藴含在《山居筆記》中的文化密碼,我們只破解了隻言片語,不足為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書籍,讀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多年來存積在心裏的冰川正慢慢消融,曾經被世俗磨得粗糙僵硬的心開始變得柔軟。甦醒了的靈魂,跟隨講述者自由地奔跑。或許這也不失為一筆巨大的閲讀財富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