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2W

簡要敍述原文內容,結合自己的感想所寫出來的文字就叫讀後感,你有看過柏拉圖的《理想國》嗎?看完之後你的感受怎麼樣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範文三篇,快來看看吧。

最新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理想國》讀後感1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是柏拉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識世界的必讀書。該書內容豐富,全書分為十卷,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此書在哲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對此前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作了最為完整系統的表述,而且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構成了以後各種作為社會政治理想而提出的烏托邦案的開端。此書還提出了以培養哲學王為目的、以靈魂轉向説為核心的教育思想,並制定了一整套實施這種教育的課程體系。

在這本書裏,柏拉圖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養出良好的公民,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醫生、法官等專業人才,並能使一個國家的人性得到改造,使人們成為有理性和健全人格的人。這是國家的執政者所要考慮的大事。

柏拉圖認為,教育的目的並非把知識灌輸到人們的頭腦中去,而是要使人的靈魂轉向。獲取知識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隻有當人的身體和靈魂轉變方向,從黑暗的王國轉到光明的國度時,人們才能看到實在,認識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則,人們便如洞中的囚徒,永遠生活在影子的虛幻世界裏。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務就是使人掙脱枷鎖,轉離黑暗和影子,轉向光明和實在,從而認識最高的理念——善。

柏拉圖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概念,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鍊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淨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他主張身心和諧發展,這些體育思想也對後世體育的發展有深淵的影響。

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的心裏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其具體要求是:0~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裏受到照顧。3~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要受到保姆的監護,彙集在神廟裏,進行遊戲、聽故事。7歲後,兒童開始學習軍人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17~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四科”知識。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四科”,以鍛鍊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30歲以後,優秀的學生還需要經過5年哲學研究,才可以成為統治國家的哲學王。由此形成其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柏拉圖始終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的。他認為關於理性的知識唯有憑藉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感覺的作用只限於現象的理解,並不能成為獲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思凝聚,學思結合,從一個理念達到另一個理念,並最終歸結為理念。教師要善於點悟、啟發、誘導學生進入這種境界,使他們在“苦思冥想”後“頓開茅塞”,喜獲“理性之樂”。這與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教學方法上,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理想國》可謂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會的開篇之作。今天我們再來讀睿智的經典作品,不單純是為了知道柏拉圖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説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來的問題。用書中的理念來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正如智者柏拉圖在全書的最後所言:“讓我們堅持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與智慧!”

關於《理想國》讀後感2

今天終於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着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説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説不出有什麼體會或收穫來。

於是,想象如果十幾年前遇到這本書,情況應該不一樣吧。那時的我,讀《聖經》,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讀共五冊的《毛選》,甚至還蒐羅背誦希特勒的語錄。當時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鑰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會是可能實現的,相信人生應當奉獻給“人類最莊嚴的事業”。十幾歲時的我,曾經完全依據自己的思考而產生了國家管理一切社會生活,兒童公有是可以是解決諸多現實問題的想法。如今看來,倒是於柏拉圖不謀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圖的《理想國》,想必會有如獲至寶之感,進而奉為圭臬吧。

然而,現在的我依然是曾讀過《1984》、《動物莊園》、《美麗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該看或不該看的書的我了,已經是經過大學理性訓練的我了,已經是不會相信為着某個美好理想,憑着一腔熱血就能夠將天堂帶入人間而不是使人間墮入地獄的我了。

希望建設想象中的美好未來,而犧牲當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設人間天堂的,沒有不造就人間地獄的。

沒有彼岸的烏托邦世界,並且不應幻想通過努力可以實現那個所謂的人間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熱情,這是這十多年的讀書學習給我帶來的改變與財富。帶着強大偏見讀《理想國》的過程,正是幸福地體驗這種美好財富的過程。

關於《理想國》讀後感3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裏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裏,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裏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着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説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説“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閲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説,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説、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説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