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7K

實用的心得體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心得體會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5篇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篇1

提出了新時代新徵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給出清晰界定,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敬畏、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自覺把人類發展活動控制在資源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範圍之內,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保育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好“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統籌謀劃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在農業農村大、人口數量多、水土資源少、生態環境差的基本國情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將存在內容不夠完整、體系不夠完善的情形,這與現實發展中所強調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計的“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建強農業農村弱項”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舉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顯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且必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作為第一產業,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基本特點;作為重要區域空間,農村擔負着生態涵養、產品與要素供給的重要功能。可以説,良好資源環境和綠色生態空間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底藴,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更加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需要解決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集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轉型等諸多問題。惟此,才能夯實固牢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生態根基與環境基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積極保護好農業綠色的本色和農村戰略後院的家底,構架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技術路線與施工藍圖。這就需要切實增強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深刻認知,始終堅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統籌謀劃農業農村產業佈局,從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角度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轉型,從農業強國建設的角度來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着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戰略目標出發,精準設計出一套打基礎管長遠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方案。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生態財富觀與“金山銀山”經濟財富觀的辯證統一關係,牢固樹立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這就需要加大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性治理,不斷強化對國土空間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着力推進降碳減污與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進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通過堅持不懈的持續努力,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夯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綠色根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9篇《通往農業強國之路這樣走學習心得》,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更多實用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篇2

改革開放40年多來,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僅以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養活了佔世界20%多的人口,而且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要素和原料來源,包括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要素等。但是,這一成就的取得並非沒有代價。農業除了長期存在的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問題外,還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可以説,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是結構性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短板仍然在農業。

毫無疑問,傳統以高投入、高產出和高廢物為特徵的“三高”型農業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與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相比,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更加註重傳統要素投入以外各種因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包括科技進步、結構優化、制度創新、人力資本、規模經濟、環境友好等。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其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單位總投入(加權後)的總產量,應用研究中使用更廣泛的是其增量概念,即產出增長中扣除掉投入增長以後的“剩餘”部分。比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擴大全要素生產率對產出增長的貢獻,發揮所謂“第三類要素”的作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依靠要素投入擴張的數量型增長越來越不可持續,增長動能不斷衰減,必須儘快實現動能轉換,由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因此,建設農業強國,實現綠色轉型,背後有着深刻的增長經濟學道理。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充分把握當前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識別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源泉和提升路徑,推動農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依靠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篇3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被一劍封喉。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連續14年高於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要求。隨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自然災害頻發和國際市場糧食供應緊張等挑戰,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將處於“緊平衡”態勢,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樹立系統觀念,採取系統性、整體性的戰略路徑,“開源”與“節流”並舉,實現糧食供給的可供性、可得性、可達性、可控性、可補(替)性和可持續性,提升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的綜合能力,確保端牢中國飯碗。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空間拓展食物資源開發路徑。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支撐,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力佈局進行調整優化,開發豐富多樣食物品種,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深入推進綠色化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監管,健全追溯體系。

提升糧食流通收儲調控能力。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釋放反映供求關係的價格信號,保證產得出、產得優、賣得出和賣得好。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優化結構佈局。推動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質優價的市場化收購,抓好政策性收購。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設立常平倉,加強政府儲備糧食倉儲管理,有效利用社會倉儲設施進行儲糧。創新強化監管和執法,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優化運力結構,提高運力保障水平。充分利用糧食收儲調控體系,適時收儲和投放,平抑市場波動。加強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和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積極發揮應急加工企業、應急供應網點和應急配送中心保供穩市作用,打通糧食有效供給的“最後一公里”。提出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方法,形成風險防範預案。

提升國際市場與資源利用能力。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內糧食生產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對不得不進口的短缺糧食品種,掌握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實施進口多元化戰略,把握進口規模和節奏。推進中國糧農企業“走出去”,加強培育國際化大糧商,到國外建設倉儲物流設施,打造國際糧食產業合作聯盟,爭取國際糧食市場話語權,要控風險、可替代、有備手。

提升節糧減損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注重解決糧食在收儲、銷售和加工過程中的浪費,推動各個環節使用節糧減損新技術、新工藝,開展新裝備的研發等。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長效機制。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新風尚。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篇4

農業穩則天下安,中國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新徵程上,要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加大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使其在所有中國式現代化體系中一馬當先、勇立潮頭。

一刻都不能放鬆,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對中國這樣的超級人口大國,擁有糧食的主導權才有國家現代化的主動權。在社會主義新徵程上,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推進農產品供給安全戰略,才能奠定了國家現代化向更高階段邁進的基礎。

堅持共同富裕,確保農村相對貧困持續緩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農業現代化,是逐步降低貧困程度、增加農民收入以及提高農村和諧程度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通過完善合作社+貧困户等經營方式推動的農業現代化,惠及到九成以上的貧困羣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路程上,消除貧困的重點從絕對貧困轉為相對貧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任務除了傳統意義的農業現代化之外,還需要砥礪前行,繼續承擔持續緩解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任務。

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升級轉型。中國式農業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現代化。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態環境狀況”。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將會成為我國使用舉國機制進行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戰略選項。

黨建引領,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型升級。在脱貧攻堅過程中,黨中央通過派遣駐村工作隊等方式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通過黨支部+合作社等方式激活了農村集體資產和公共資源,既壯大了集體經濟、有效解決我國農業經營中長期面臨的三種困境,又將農村的精神文明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實現了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促進黨建引領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有機統一起來,通過城鄉融合和城鄉資源的高質量配置,加快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轉型升級,推動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國之路的心得體會篇5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業發展。從國內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農業是基礎、是支撐,更體現強國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羣眾豐富多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以及對鄉村文化與綠水青山生態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從全球看,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撐。要改變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高局面,必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不斷縮小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的差距,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五個振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目的是增進農民福祉,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要聚焦關鍵環節,明確主攻方向,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強調底線思維,堅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要繼續壓實壓緊責任,把脱貧人口和脱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整村整鄉返貧現象。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督促各地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

農業強國建設不是關起門來搞,要着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加大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培育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要圍繞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等領域,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共同制定國際標準規則,增強我國農業國際影響力。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過程。我們有黨領導“三農”工作這個最大的政治優勢,有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藴,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資源稟賦,順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因地制宜、注重實效,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強國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