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8W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一

有一本小説叫挪威的森林,有一種語言叫村上春樹。

當你孤獨的時候你就看挪威的森林,當你想不開的時候看挪威的森林,當你失去生的希望的時候你更要看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樹,日本著名作家,曾獲得日本國內外多項著作大獎,本書自發行以來銷量千萬冊,一時風靡日本。

很多人看到這本書是因為名字叫挪威的森林,奇怪既然講的是人生的孤獨和享受孤獨的過程為何會起這樣一個名字呢,其實他要表明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樣一個概念。也是因為坐飛機上聽到這樣一首歌才在旅行中寫的這樣一個故事。

本書講述了渡邊直子和綠子之間的三角戀愛關係,最終直子因為心理疾病自殺後,渡邊找回了綠子最後他們走到了一起,終是映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個主旨。

書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多,也不復雜,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會覺得每個人都有一些病態,後來我發現這8個人當中,只有綠子是一個正常人。

《挪威的森林》整本書中瀰漫着孤獨的感覺。人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正因此,渡邊和永澤都覺得被不被人理解都無所謂。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很難相互理解的,因此孤獨也是常態。我們要習慣與孤獨相伴。

蔣勛説:人跟人之間只有好奇,沒有了解。即使親如丈夫、妻子、母女,一個天天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當你仔細觀察時,你也會覺得陌生。你會發現原來有一些地方,是你完全不瞭解的。我想,人跟人的相處是不能相互理解的,每個人都是在瞭解與陌生之間遊離,不可能有絕對的看破。

無論是村上還是蔣勛,他們都習慣與孤獨相伴,他們也享受孤獨的生活。人有很多的矛盾和傷心,是由於固執地認為對方應該理解自己,而對方卻沒有理解,因此而心生怨氣和裂痕。其實,只要心中明白彼此是很難互相理解的,也就容易釋懷,不容易產生困擾。

其實村上作品中最能讓我動心或引起自己共鳴的,是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即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大凡讀者都讀出村上文學的基調就是孤獨與無奈。但較之孤獨與無奈本身,他更着重訴求的是對待孤獨與無奈的態度。

人與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真的可能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我們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

那麼,何苦非要努力呢?既然再怎麼努力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這樣或許會活的更好。換言之,與其勉強通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不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村上的小説有一個有趣的地方,但凡讀者打開任何一頁都可快速沉迷其中,沒有一頁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他的小説就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大觀園,從任意一角即可進入,或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或茂林修竹,庭院深深。無處不是亮點,任何一處即是出口亦是入口。

為何會有這種寫法與讀法呢,或許這就是村上小説的出彩之處。他的小説是對情調,韻味,和氣氛的一種出神入化的經營。他不擅天衣無縫的情節設計,更不是深刻重大的主題發掘。他的作品既沾染了歐洲文學的腔調,又詮釋東方文學的內涵與古老的禪意。

村上在小説中體現出他有非常出眾的演繹,發揮和引申的才能。也因此他寫出的場景充滿詩情畫意和象徵性。筆法具有歐學痕跡,但其中藴含的情緒十分古典和浪漫。

對這本書我總結出如下幾個結論:

1、孤獨和自戀是書中所有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點。

開始看的時候我只感覺到永澤是一個很自戀的人,因為不贊同,所以一開始就戴着有色眼鏡看,後來覺得他似乎只是在用他的方式生活,雖然孤獨,對現實滿是失望,卻用一種遊戲人生的方式在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這是一種現實的寫照。我覺得這也是整本書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關於性的描述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在尋求温暖,不再孤獨。

2、當你無條件的相信一個人的時候,他離開之後,你的信念會崩塌,需要温暖。

這個是全書中圍繞死亡給我感受最深刻的。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這些都讓直子信念崩塌。綠子是給予直子温暖的人,也是全書最正常的人。

3、人不能被某種東西所束縛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卻遲遲不能改變,這種現狀,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束縛,也來源於內心的矛盾,不想安於現狀,卻很難跨出改變的那一步。

4、過於優秀的人很難存活下去?

很多人發現那些過於優秀的人鬱鬱寡歡,多愁善感,有心理疾病,越到事情,也更容易想不開,甚至選擇死亡,比如直子的死。

其實,有一種語言,叫村上春樹。有一本小説,叫《挪威的森林》。我們應該趁我們還在愛,還想多愛的時候,去讀掉它。在我們愛完,回憶的愛情時候,偶爾想起它。

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們最真的感受。去讀它吧,會讓你發現孤獨是一場享受,一場相遇,一場邂逅。你會發現世界是美好的,孤獨是常有的。享受孤獨,把玩孤獨,才是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二

在我開始寫作之前,《挪威的森林》還被我放在了桌子上。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想去閲讀它是因為它不可忽視的知名度。名著名作,都是經得起時間的洗禮與檢驗的。我不敢斷定《挪威的森林》是這樣的作品,這個因人而異。之前,從來沒有仔細閲讀過外國的作品,對於村上春樹,這本也是第一本。

《挪威的森林》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並無生動的情節引人入勝,令你恨不得廢寢忘食地把它看完。並無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把它摘錄下來。這是簡單的一篇回憶錄。

如同常見的一段話: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因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個彷彿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經的某個人。它活在你的回憶,或許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時光裏,你卻有意無意地把它隱藏了。每個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那段回憶,曾是那麼銘心刻骨,當時的你以為,那份感覺會一直鮮活不變地伴隨你以後的人生,但它着實經不起歲月的磨蝕。唯有在某一個瞬間,一個類似的場景喚醒了你的記憶。如同,渡邊君在時隔十八個春秋後,因一首《挪威的森林》樂曲而想起了記憶中那些模糊的人兒。

“我想,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並且發覺,關於直子的記憶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邊。

回首往事,總有一份新的領悟以及淡然的釋懷。猜不透的,在回憶裏找到了答案。

一開始的三個人:渡邊、木月、直子。木月是絕無僅有的朋友。他是非常孤獨的,三人的相處裏,他談吐自若,非常瀟灑。但除此之外他卻無其他朋友,獨自看書聽音樂。這類人現實生活中還是有許多的,在自我感覺安全的圈子裏才可以肆無忌憚地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除此之外,處處設防,怕受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親人關係也處理不好。唯有與直子這個青梅竹馬的女朋友以及渡邊這個談得來的朋友相處時,才是活出自己的靈魂。

是否人死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迴光返照呢?上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打枱球,轉眼便自行了斷在自家的車庫裏。沒有留下半句遺言,大概總有他的原因,一個讓他絕望到冰冷的原因。孤獨培養出了抑鬱,抑鬱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個脆弱的人。他反覆遊行於自信與自卑兩個端點。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顯示自己的脆弱。反反覆覆地累了,心裏的痛苦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許死才是一種解脱。木月死了以後,三人行就變成了兩人行。渡邊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邊愛直子,很愛很愛。即使直子因為木月的死受了打擊住進了療養院,他仍然堅持等到她康復後一起生活。

直子對渡邊君説:“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或許在直子心裏也安慰自己,去和渡邊在一起。但是她卻遲遲擺脱不了木月已經逝去留在心裏的陰影。在對他不是真愛的基礎上,這樣做對渡邊不公平。直子在死前也迴光返照過。臨死前她選擇和玲子見面,選擇燒燬渡邊寫給她的所有的信以及與他的所有的回憶。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療時承受了太多太多的折磨。也許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與木月是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兩個人,他們互相依靠互相取暖。渡邊是他們同外部世界連接的鏈條。他們也嘗試過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到外部世界,但是卻失敗了。但是直子比木月堅強,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很多,她不斷地懷疑自己,不斷地糾結得不到解答。她是最痛苦最可憐的人了。

玲子在直子與渡邊之間充當另一連接鏈條。在冰冷的療養院裏,玲子是直子唯一難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歷經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為她放得下。在面對女學生的抹黑,她選擇了容忍,雖然她的心裏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當承受不了了,她選擇了和丈夫提出了離婚。在直子死了之後,她特意跑去找了渡邊,告訴他珍惜身邊的幸福,成熟起來,與綠子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未來。對於音樂,她是難得的才女。她還説過這麼一句話,“我已成為過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過是我往日的記憶殘片。我心中最寶貴的東西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壽終正寢。我只是按照過去的記憶坐卧行止”整個人的心的某部分被扼殺了,不復存在了。

綠子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她很活潑調皮,同時也很孝順。從朋友到戀人,她和渡邊一起走過,明明知道渡邊心裏永遠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麼。但在渡邊因想念直子而滿腹心事時,她也會調皮的吃醋:“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兒‘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愛情是何等的捉弄人呀!沒能在更早的時間遇上,成為不了他心中的“至愛”,但是卻一心一意,願他感受得到,願他快樂。祈盼他有一天回過頭來,可以對他説一聲:“我一直都在呢。”

故事中永澤是另一個特殊人物。他與渡邊讀相同的書,都不被外人所解的書,但是他們有共同語言。但是他當然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永澤是瀟灑而近乎冷酷的人兒了,但他又是幸運到極致的人兒,他的身旁有位不離不棄的女友——初美。明明知道和永澤走到多遠也沒有要結婚的意思,但是初美仍然心甘情願。叫上了渡邊的那頓慶功宴,永澤委婉的表達想讓初美離開他,連渡邊在過後也對初美坦白,希望她離開永澤,找個地道的人過一輩子。最終初美照做了,然而在結婚兩年之後便選擇了自殺。也因為如此,渡邊再也沒有理會過永澤。或許吧,傷害了一位多麼美好的女子,只為了自己的自由,做人自私真是太可怕了,渡邊如此重情義的人,怎麼能忍受呢?

縱觀人的一生,身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真正一直陪在身邊的能有幾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病態的那一面,有別人無法理解的痛苦。有些人可以視而不見,有些人卻被牢牢困住。小説的開頭回憶直子時,提到一口井,埋在草叢裏,特意找是找不到的。人一旦不小心跌入,就無可避免的要死亡,深的可怕!問題是誰也找不到那口井的具體位置。木月和直子都遇見了那口井了,也許對於他們來説,這也是一種解脱吧!總還會有人撞上的,不可避免的。只剩下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遺憾,變成了一陣風吹過。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三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譯者導語部分寫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與寂寞,孤獨有關的,他不是注重描述寂寞,不注重營造寂寞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把玩,體味寂寞,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感情的寂寞。而我自我在一書中除了體會到人生的無奈與生命中生與死的傳遞,男與女的關係等一些新的體會。

文中的渡邊君是一個萬分糾結的人物,處於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們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則是青梅竹馬。木月在17歲的時候就自殺死了,木月的死對渡邊君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同樣直子也是。直子的確忘不了木月,可是對渡邊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後兩年,直子和渡邊在東京讀大學相遇,順其自然的相戀,爾後直子20歲生日之時多年以來的種種經歷最終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療養院。期間渡邊君又遇到了好多個女孩子,其中小林綠子對他的影響最大,一邊是直子,一邊是綠子,渡邊君萬分糾結。期間渡邊君去療養院看過直子兩次,認識了直子在療養院的閨蜜玲子。

最終直子在自我21歲生日的時候結束了自我的生命,渡邊君在這個消息的打擊下變得厭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綠子也因為渡邊君對直子念念不忘最終離開了直子。故事以渡邊君最終孑然一身告終。他的大學同學永澤因為夢想玩弄感情,拋棄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異常的氣質,説不上漂亮,可是總能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温暖)隨着永澤當了外交官去了德國,初美和別人結婚了(兩年後割腕自殺於自我家的浴室)永澤只是表示:自我丟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正因如此渡邊與永澤就此絕交。永澤這個人是十分鐵石心腸的,十分倔強的。

書中與渡邊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者自殺,或者找尋自我的夢想,拋棄一切,或者有着種種的不幸。本書讓我明白男女之間的的確確能夠存在純潔的友誼的,或許兩個人相互瞭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認為對方是自我對的人的時候,在確定關係的一瞬間少了一些感情的衝動,這樣的愛,愛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愛了。由性產生的愛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許會為了對女人的一句承諾而放棄自我的感情,可是女人仍舊不敢理解,這樣兩個人一輩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或是過客,或是知己,或是伯樂,可是不能保證某一天他或她不會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那裏不是指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可是這些人對自我的影響是十分的大,從習慣,到性格。人總是在相互遷就中生活着。對生死來説,死亡必然需要勇氣,可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氣,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延續。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書中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可是平常相處都表現得十分正常,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我所稱之為:心靈築巢。每個人都把自我用謊言或者別的什麼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絕不會對任何人吐露自我的真實情感,也就是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吧。

最終渡邊君的結果讓我想到了《成都感情故事》裏面的方資君,《我的桃花劫》裏的莫鬥,對小説裏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遺憾。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四

第七天了,翻過359頁,整本書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留給我的卻是問號,一連串的問號。木月為何而死?敢死隊去了何處?直子又為何自殺?是在尋求解脱?這解脱又從何而來?來自自殺的木月還是自殺的姐姐?不得而知。看着捧在手中的書從厚到薄,我幾乎以為我即將看到事情的結果,很快能夠知道木月自殺的祕密,從而瞭解整個故事的始終,並講與人聽,然而並沒有。把最後一頁合上,細細想來,從木月死去的17歲到直子自殺的21歲,講了許多,又似乎什麼都沒講,越看便越發糊塗。不過既然看了,多少還是寫寫。

第一觸感便是性,隨處可見的性,毫不避諱的性,從不遮遮掩掩,如此説來島國文化確實算得上開放。書中使我疑惑之處在於直子與渡邊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朋友?那是當然。戀人?看着也像。然而當他與綠子相互坦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覺他與直子其實可能並沒有愛情,雖然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都做了,而且雙方都甚為享受,至少渡邊是這樣的,照玲子所説,直子同樣如此。在我等看來,渡邊的生活也算得上有些糜爛,也許與這個國度的文化有關,對性毫不遮掩。但能看得出來渡邊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在直子面臨困難之時,他仍舊接受了綠子,能不能説明他愛着綠子有一部分是因為責任這個我不敢斷定,但此刻的他已經是了。不過有一點得拋開來説,日本的性中是可以沒有愛情的,且並不能把這看成是一種扭曲。

那麼再來説説直子,直子是否愛着渡邊?正如若干年後的渡邊所言,沒有,直子從來就沒有愛過他。那麼,就剩下兩種可能。一是對渡邊的報答,木月死後渡邊是其僅剩的一個好友,甚至比木月對自己還要好;二是渡邊一直充當着木月的角色,直子一直活在那個陰影之下。

一直想把整本書迫不及待的看完便是想知道木月為何而死?他的身上又隱藏着什麼祕密?但是很失望,作者什麼都沒説,至少沒有明説,所以只能略加猜測一二。一則長時間的相處使得直子和木月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從三歲開始青梅竹馬,形影不離,早早地體驗了共同的美好的東西,木月也許想過要離開這樣的生活,卻不知如何面對一起十多年的直子,所以選擇以死解脱。二則木月愛上了渡邊,對的,就是所謂的同性戀。直子曾説過,渡邊是他倆與外界溝通的媒介,木月總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渡邊,幾近於取悦,這很難理解為一般的基情,而他又察覺到渡邊也喜歡着直子,一時不知如何面對。同時玲子的遭遇又是因同性戀而起,是巧合?還是作者的暗示?不得而知,不過也不重要。

書中意在寫孤獨,寫理解,那麼誰最孤獨?是直子是木月?是永澤是初美?是敢死隊還是綠子?亦或小説主人公的渡邊?都很孤獨,書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像一個怪胎,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又有些不同。直子與木月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想掙脱卻又怯懦,有些無奈;永澤渾身散發着光芒,他不需要理解,這種男人是來征服世界的,但卻別無所求,包括愛情,包括愛情裏一再忍讓的初美。而這個可憐可愛可敬可惜的女子便在這種意念中尋求解脱,無果而終,有些淒涼;敢死隊活着像個笑話,活成了所有人的笑話,唯獨不是自己的,有些稀奇;那麼渡邊呢?渡邊是最孤獨的,可又是最不孤獨的。因為他時常獨處,可又不缺朋友,像他一樣只為自己而活的朋友。同時他又和別人不太一樣,應該説他更有一些人氣,像活生生的人一樣的氣質,又特立又世俗,有時會孤獨,關鍵是他喜歡孤獨,並且善於化解孤獨,這便是直子缺少的東西。把綠子放在最後,因為她實在是個人才,敢愛敢恨,經歷過苦難後的那種灑脱,愈發堅韌。

渡邊:在我的印象中,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忙個沒完,莫不是我看錯了?

永澤:那不是努力,只是勞動,我所説的努力與這截然不同。所謂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弱者的表現。

寫了不少,但似乎並不是我想説的,有些東西只能在大腦裏徘徊,連我自個都不知道是啥,一想就沒了,可總歸應該還是在的。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五

今天村裏人去了一趟市裏的校區,獨自踱步的時候凝視久經歷史滄桑的路面,發現陽光的倒影跟着路面坑坑窪窪的,彷彿意欲把時間絆倒。不閲讀什麼似乎有悖於這樣的好天氣和手中的冰淇淋紅茶,於是翻完了《挪威的森林》。

剛剛讀完的時候,只被結局壓抑着呼吸,並沒有明顯的體會。摘錄了很多句子和段落,讀來或幽默風趣或意味深長,但總覺得缺乏總結性的體會。又讀了諸多其他人的感受,各種角度的理解紛繁多樣,不同人的觀點相反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圍繞着這本書,時常討論的主題是孤獨,青春期的迷茫,以及生死。有人概括整本書的劇情是,讓想生的人生,想死的人死。孤獨和迷茫貫穿其中,包括每個角色的家庭、性格、經歷,在生或死的兩種傾向中撕扯着他們作出選擇。在故事的一開頭就死去的“我”(渡邊)的好朋友木月,是一個明顯向着“死”的方向下滑的人物(或者説書中沒有透露他關乎“生”的掙扎)。而他青梅竹馬的戀人直子,雖然向着“死”,但卻因為渡邊的出現短暫地留戀過“生”。最有可能在未來與渡邊共度餘生的女孩綠子,和他大學時代的好友永澤,則總是“生”的傾向佔了上風。而主人公渡邊,則是在“生”與“死”的徘徊躊躇之中,串起了這一系列性情迥異的人物。

至少從我閲讀的評論和自己的感受看來,對於向着“死”的木月和直子,評價大致類似,或是分析他們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或是猜測死亡是二人的互相追隨,諸如此類。而對於“生”,主流的觀點是對樂觀、堅強態度的欣賞,朝着“生”堅定的進發,大抵是成熟長大的標誌。看到一段書評:“人們都曾經生活在過去和自我編織的殼中,當我們成長時,便感到痛苦,我們要像蟬蜕皮一樣,把過去的、內心的種種恐懼和柵欄丟掉,不會任性,不會自閉,不懼怕去愛,不害怕被愛,感覺到別人的心,感覺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別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也有書評摘錄了其他作家的語句:“人活着就是因為:他願意活着。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或者説不必再去追尋什麼意義。”

即便如此,我對綠子這類人物總是無法產生欣賞和共鳴。一方面,過於積極的話語看起來總像是自我欺騙;另一方面,對於堅定朝向着“生”、認為“活着就是意義”的觀點,我總是不能理解。人成為“生”無法選擇,雖然這種無奈並不意味着就要走向“死”,但總歸人生來就要被放在生與死的天平上掙扎,並且不能夠選擇。一心一意地感受着生,固然是一件被社會承認的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時覬覦着死,有時嚮往着生,在這樣的擺動裏直到被剝奪生的權利,總覺得並不能算作大逆不道。

最後摘錄一段話(這段話倒是非常積極):

“而我必須使自己適應這種局面。當然也不是我堅強起來就能一切都迎刃而解,這我心裏清楚。但不管怎樣,我現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士氣,只有耐心等待她的康復。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決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也很痛苦,但我也不輕鬆,不騙你。這也是你留下直子的死造成的!但我絕不拋棄她,因為我喜歡她,我比她頑強,並將變得愈發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此外我別無選擇。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永遠十七、十八才好,但現在我不那樣想。……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時的我,我已經20歲了!我必須為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一段內心的闡述對我而言具有非常特別的力量。小説裏“我”對木月的內心獨白,因為對方永遠不可能的回覆,像是往深淵裏投進石子,越是表面波瀾不驚、了無痕跡,越能夠在心靈的黑洞激發震撼人心的迴響。

“變成大人”,是伴隨着迷茫和孤獨的青春年歲常見議題。不論“大人”擁有怎樣不同的定義,“此外我別無選擇”總是最真實的情況。或許有人會在大人和孩子之間掙扎一生,或許會乖乖束手就擒,但總歸“必須為我的繼續生存付出相應的代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