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談話錄》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W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話,但是我們看完書之後收穫的啟發一定要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歌德談話錄》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1

《歌德談話錄》經過幾個月斷斷續續的讀,總算讀完了。

這本書購於天津,那是1983年。沒想到讀完它卻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然而,十年後還能讓人這樣有興趣地讀下來,本身就證明了它的價值。

其實還不止於此。要知道歌德已去世一個半世紀還多,他的言論能夠流傳下來,並能給人們以啟迪,的確是他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在讀的過程中,見到一些至理名言和我認為極為深刻的東西,我就用筆畫上記號。有的是對人生的見解,更多的是關於文藝創作方面的。特別是關於詩的思維和創作。也是因為我對這方面特感興趣。

讀這本書,研究歌德有用。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文學家,不能説他談的一切都是真理。但從我的感覺,卻是到處都有着閃光點。這些閃光點是他集多年的思維探索的結晶。

我們往往從偉人的一句普通話悟出一個道理,正説明他的這句普通話是經過多年實踐和經驗的積累,只是不是以刻意的形式表現罷了。

收穫很大,不一一列舉了。有時間還可以讀,還會有新的收穫。

這個談話錄是德國艾克曼輯錄的,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譯的,主要是關於藝術方面的談話。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2

誰是歌德?在我拿到《歌德談話錄》這本書之前,我並未讀過任何關於歌德的著作。僅僅知道,歌德是活躍於19世紀,一位偉大且影響深遠的德語作家。而為了讀懂這本書,在開始閲讀之前,我特地去查閲了關於歌德,關於《歌德談話錄》的相關背景資料。

查閲到這些資料後,我突然對歌德興趣大增,也期待《歌德談話錄》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關於生命,關於現實和理想的種種思索。

歌德在《談話錄》中説到,不要過早醉心於大作品的創作,從描繪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題材開始,循序漸進,既能隨時享受創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個優秀作家的最佳捷徑。其實,在我眼裏面,不管是否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從日常之中吸收素材,瞭解世事,最終掌握經驗,都是每一件事成功的基礎。

我也不贊成,一開始盲目的進行練習。因為道理簡單,一個優秀的作家,除開擁有讓人驚歎的想象力,以及無法言説的天才外,作家更是一名優秀的觀察者。沒有觀察,哪裏來的好作品,我們一直宣揚,最好的作品就在人民之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高於生活的作品,才能創作出讓生活着的人喜歡的作品。

近年來,隨着網絡小説的興起,似乎深入生活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君不見,千千萬萬作者,每天能寫出上萬字的文章,並且一年可以超過百萬字的數量,儘管這些作品備受追捧,備受關注,但到頭來,過了5年,過了10年,這些作品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這點很讓人質疑。究其原因,這些標榜新、奇、特的網絡小説,更多是脱離了生活,遠離了實際。沒有了真正的觀察,沒有熟悉的生活環境和背景,這些作品固然寫得讓人興奮,可就像煙火一般,綻放時美則美矣,到最後卻空留煙塵。

我現在正在英語門類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下學習翻譯理論與實踐,在中大的日子,我一直要求自己,每天有所積累,不要太緊,更不要太快,一點點、一滴滴的學習,從師長,從書籍中,提煉知識,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歌德循序漸進的創作理論,在我這裏,產生了極大的共鳴。是的,沒有一步登天,更沒有天降美好,一切,都要一步步,一步步地來。

歌德談到,要多讀經典作品,方有如此,自己的起點能更高,基礎才能打得更牢固。誠然,閲讀作品,必須從經典開始。經典之所以流傳百年,甚至千年,重要的是,它有流傳的價值和意義。放眼,我國的文化起點,諸子百家時代,有多少經典現在讀來,依然讓人撫捲心湧動,心然意往之。

時代,最怕的是什麼,是經典在前,我們卻忽略了。回過頭來説,那些文化快餐一般的網絡小説,他們就像西方快餐,吃飽了,不會有餘味。如果光光是為了填飽肚子,我們吃什麼都一樣,但是要吃得健康,吃得養生,我們就要往好裏吃,往深裏吃。同樣,在閲讀作品時,亦是如此。我的導師,王東風老師,作為學科的著名教授,他的許多著作就讓我很是喜歡,每每讀來,就精神百倍,像吃了最美味的東西,像聽了最悦耳的音樂。

我在想,如果在我研究生涯裏,我每天泡在快餐拼盤似的文章裏,而不去見識意境高遠的真作品,我的生活將會是多麼的可悲可歎。因而,每天我都要求自己,早早趕往圖書館,早早進入閲讀時間。每一天這個時候,坐在圖書館的一角,品讀着心愛的`書籍,我就倍感幸福,因為我現在的閲讀就是為了未來能夠更好的做人處事,擁有自我更為準確的判斷,更為安全的決定,最終成為更好一個優秀的英語翻譯研究者。

關於創作理論,其實歌德還談了許許多多,但是由於篇幅實在有限,不能一一分析。不過,我深深感受到歌德對文學事業的愛。這種近乎完美的愛,沒有一點瑕疵,更沒有一點污濁,我熱愛歌德熱愛的事業,我更是從心底升騰起,我要學習歌德的精神。對於創作,我們需要愛,需要真誠的愛。

在《談話錄》中,如果有一點讓我意外,就是歌德談及政治一塊的內容。原本,我以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作家,他的生活就是創作再創作,跟黑白分別是非曲直的政治應該毫無關係才是。但是,我讀完《談話錄》一書,我發現自己錯了,並且錯得有一些離譜。

歌德説,文學作品離不開政治,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最早就發軔於政治。可是,歌德表明,詩人,也就是文藝創作者要遠離政治,要對政治做出準確的判斷。創作者不應該過問政治,因為雅的文藝,碰上俗的政治,最終的結果往往令人憂傷。所以,窮極一生,歌德都盡力遠離政治,保持一顆純真的創作之心。我想,歌德之所以成為流芳百世偉大作家,遠離政治就是他重要的品行之一。

想到這裏,我就不免想到許多中國古代詩人,譬如李白、杜甫。李白,盛唐第一詩人,被譽為謫仙。小時候,讀李白,讀到一股海闊天空的氣勢,讀到一派唯我是真的狂狷,那時候,我對李白的愛近乎瘋狂。但是,當閲讀的時間越來越長,眼界越來越寬,李白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李白,他給許多達人貴胄寫信,信的內容大多以詩歌為由頭,向這些人推薦自己,希望能入世為官,希望可以成就大業而大展宏圖。

可現實,卻給了李白狠狠一巴掌,從20歲到死前,李白周遊列國,假借詩歌的名譽,到處販賣自己的治國大略,可惜的是,這其中,他歷盡坎坷,備受奚落,通往成功的道路漸行漸遠。雖然,這些歲月後,李白創作的諸多詩歌,越來越被人關注和喜愛,他漸漸聲名鵲起,到最後變成一代詩仙。42歲那年,他終於進京面見了唐玄宗,可不曾想到,他治國偉略卻未曾開始,就已經破滅。他僅僅是歌姬一般角色,他只能為玄宗的酒宴增色,只能為主人添光,如此之李白,離我也終於越來越遠。終於,李白最終離開玄宗,並賦詩表明心意,仰天而走的李白,到底是做了一些什麼跟政治有關的事情啊!

但是,李白終究是李白,他沒有成為大德大才的治國棟樑,卻成為流芳千古的詩仙。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這到底李白出了問題,還是時代出了問題。可是,我在想,如果李白能遠離政治,安心做文章,我們今天是否可以見到更多的好詩,更多的好文。或許,我們也見不到,李白沒有這樣的經歷,他詩歌裏的悲憤之情鋭減後,我們還會愛上李白嗎?

所以,歌德才會説,詩人和政治,絕不可能訣別,只可能或近或遠,不管在哪裏,詩人在的地方,政治就不會缺席。

《歌德談話錄》讀後感3

歌德説:我的作品並不受一般人的歡迎,但是如果為博得羣眾喜歡而寫作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我的作品並不是為了羣眾寫的,只是專為那些追求好作品,並理解這種傾向的少數人寫的。

我常常想,歌德所説的一般人是哪幫人,是不懂欣賞只會把馬鈴薯裝在銀盤上的粗鄙之人,是索取自然各種材料覺得理所應當的人,還是內心空洞不懂思慮只會嘲笑別人的人?人類在面對未知的,看見自己周圍各種不同的對象時,都會暴露犯錯的危險,人類觀察着他們與自己的關係。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人類的命運與那些對象是否喜歡或討厭自己,引誘或叛離自己,對自己有益或有害,有着相當重要的關係,所以人類學會觀察,學會犯錯,我們的錯,有時由上帝操縱,有時由惡魔操縱,從而重疊了無數的錯誤。歌德在《浮士德Ⅰ》裏面説過,我們內心裏住了兩個靈魂,這兩個靈魂都想離開對方,一個燃燒着激烈的愛慾,另一個則儘可能地遁離塵世。沒錯,每個人都活在矛盾之中,想要逃離塵世避開所有繁雜瑣屑,可是又放不下許許多多讓人或悲或喜的眷戀。有人喜歡平淡一生,有人就覺得轟轟烈烈才對得起來這世上走的一遭。不管怎麼樣,歌德説,只有靠努力不懈才能拯救我們。沒錯,就算庸庸碌碌,也是要盡力而為的,在我看來,不努力,會連基本的生活都過不好,生活生活,吃飽穿暖是生,而活,就要看個人努力程度了,過得好,不僅讓自己還要讓周邊的人過得好,才是幸福。

有時候,幸福可以很狹隘,小家的幸福温暖一心,大家的温暖,卻是可以温暖一生的。歌德在《箴言與省察》裏説,可以將自己生命的終點與出發點相結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類。人類志節高尚,慈悲又善良,人類的最大功績是儘可能不受外界支配,並儘可能的支配外界。而這個世界在我們面前,就像大型的採石場在建築師面前。建築師的本領就在利用這些偶然形成的自然大石塊,儘可能符合經濟與完成目標的條件,小心謹慎的完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模樣。所以在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材料,在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股創造美好事物的創造力,就是這股永不停息的創造力,讓我們感到無比幸福,無比偉大。

偉大和卑微沒有明顯的界限,所謂偉大的人,只是表示他的體積較大罷了。歌德説這話我並不明白,體積大是什麼意思,多大的體積才能夠稱作偉大。他説,偉大人所擁有的優點和缺點,和那些卑微的人並沒有什麼兩樣,區別在於,他們能夠承受的容量大罷了。我恍然大悟,人類就像海,雖然擁有各種不同名字,結果卻只不過是鹽水,那怎麼從這樣的平凡大世中變得突出偉大呢,那就要擁有比普通人更大氣的度量了,可以容的下所有成敗,榮辱,所有喜怒哀樂,所有成與不成。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忍耐,只是好日子不能接踵而來。

人類身上總有一些習慣。人們憑藉着這個習慣,在高興的時候提高自己的興致,憂鬱時借它來鼓勵自己。就像悲傷時聽音樂,開心時欣賞美。但是這些習慣的對象,必須是非常優秀的或高品味的。如若悲傷時聽粗鄙的悲歌,快樂時洶湧的酗酒,這隻會讓人更加貧乏,至此變得不明事理,不懂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此時人們反省自己肉體上與道德上的行為時,會發現自己生病了。他們會與社會與家庭命運相違,變得焦慮,痛苦,找不到方向。很多時候都是事與願違,但是不可原諒的命運在拍打豐碩的谷束時,雜亂的只有稻草,穀粒根本不曾感覺到一絲的雜亂。穀粒會在脱谷的機器中,高興的跳來跳去,不管將來會被送到制粉廠或倉庫,它根本一點也不在乎。這就是説,遇到抗爭不了的命運時,順從總比反抗來的幸福,前提是你有足夠安逸的資本,如果你內裏空空蕩蕩一無是處,那也只能是隨波逐流,從來不是隨遇而安。有料的人,走到哪都是吃得開的。

人類自導自演自己的一生,對於各種年節也應該有一定的應對之道。兒童是實在論者,他們認為自己就像蘋果梨子一樣實在存在着。青年由於內心熱情澎湃,方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擁有自己的意識,青年由此轉變為觀念論者,但是思想程度深一點的就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懷疑論者,因此他們運用智慧,在行動之前和行動之時思考,避免着讓錯誤的選擇造成終身的後悔。最後,是老年,他們往往成為神祕主義的告白者,他們知道大多數事情不是一蹴而就,也許不合理的事情成功了,合理的事情反而失敗了。太多的幸福與不幸都是不可預期的,有時候差別大的讓人崩潰。老者們都會淡定的看人們發生的一切,寬宏大量,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荒唐都是自己年輕時都經歷過的,別人犯的錯誤,都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或許,每個人都逃不了從懵懂到疑惑,從疑惑到堅定,從堅定到懷疑,再從懷疑到沉着的過程。沉着不是代表成功了,是面對問題時有能力有把握解決不合理的問題了。稚子雙眼清澈,老者雙目矍鑠,完全不懂與看透一切紛雜,都是極大的幸福,你不可能一直保持年幼單純,那你就要看清是非繁雜,有一顆淡泊卻勇敢的心,直面困苦,從此豁達大度。

人類如果真的越變越低劣的話,屆時除了高興別人的不幸外,對於其他的事情也一概不感興趣。這種人稱為不完全人類或未完全人類,就是説,不能平衡於憧憬與努力,行為與工作的人,就屬於這種人。他們不切實際,不務實物,膚淺的嘲笑着別人的災難。他們就這樣迷失着自己,找不到想去往的路,他們還要感歎命運社會的不公,命運從來不會無緣無故捉弄人,即使真的天災人禍,那也是人類的作弄,人類曾經對自然做過的事,自然總會回報回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