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紀實文學《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合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紀實文學《苦難輝煌》從“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一話題圍繞展開敍述,進行了深刻的探索與思考。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紀實文學《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合集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關紀實文學《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合集

 

篇1

最近兩週,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金一南先生所著的《苦難輝煌》一書。深刻的瞭解到了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在內憂外患中舉得輝煌的成功,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本書還原了歷史真相,用史實講述了在那黑暗動盪的年代中共是如何在面臨帝國主義的欺壓和國內反動派的殘酷反抗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我們後一輩的人都永遠的記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

書中提到“量變堆積歷史,質變分割歷史。人們能夠輕鬆覺出每日美時不息不止的量變,卻不易覺出行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質變”。中共八年剿匪之功,在於量變的堆積。兩個星期的突破致使質變。在這八年中,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多少艱苦磨難才換來了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在如今和平安樂的幸福時代,雖然不用我們去經歷千辛萬苦,甚至是付出生命才能取得成功。但是和中國共產黨人經歷的苦難歷程相比,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鬥?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小問題,但由於沒有及時的解決,日積月累,彙集成了大問題。在我們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放鬆警惕,放任不管。書中提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不管我們遇到什麼問題都應該及時解決,防患於未然。

《苦難輝煌》中一直提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運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建立了紅色根據地和農村革命政權,實現了打土豪,分田地。在經濟上擺脱了對共產國際的依賴。毛澤東開闢武裝鬥爭,農村包圍城市之路。使得中國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毛澤東卻在訪問蘇聯的時候卻對斯大林説“我是長期受打擊排擠的人,有話無處説”,而斯大林卻回答“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這是一般公理”。而在如今,實踐確實檢驗了這一真理。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革命中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帶領中國人民走向解放。吸取前人的經驗,以此提醒我們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在本書中,我覺得金一南先生寫得最精彩的部分是第十二章的大渡橋橫鐵索寒。講訴了紅軍長征的故事,其中對紅軍四渡赤水的描寫甚是精彩。文中提到在四渡赤水期間紅軍人數從增加到減少,造成部隊人員以及指揮員出現低落情緒。但是紅軍並沒有放棄,指揮人員迅速制定出一系列的戰略思想。指引紅軍一路前進。反映出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紅軍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正確指導思想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導致中國革命成功的因素。金一南先生在書中寫道“四渡赤水在後人看是偉大的,但偉大從來以苦難為代價”,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時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沒有一個定向的轉移目標。每日不是渡河就是爬山,他們有走新路也有走老路,冤枉路和回頭路,一路上不得休息,均感到極度疲腦。文章中提到革命戰爭中的戰略指導者李德就回憶説:“如果我們白天在一個村子裏或場院睡覺,附近落下炸彈,我們也根本不會醒來,即使炮彈在旁邊爆炸,我也只是翻身再睡”。從李德的這一番話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了紅軍經歷了刀山火海,在歷史重大關頭慨然承擔救國使命,突出重圍,殺出血路,最終奪取勝利的歷史軌跡。正是因為他們有着遠大的理想才使得他們在實現偉大目標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我們生活在這和平的21世紀,過着安逸的生活,我們的理想不需要流血,不需要像紅軍那樣經過長途跋涉走過兩萬五千裏的艱難路程,也沒有“反動派”去阻止我們實現夢想。我們比他們擁有更優越的物質經濟條件,當機遇來臨時,我們應穩穩地抓住現有的機會,不要讓他們再從我們的手中流失,這樣才能快速的實現我們的目標。毛澤東曾經説過:“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這種頑強的精神。

書中在寫紅軍長征的內容上提到了會理會議,一度激發起我的興趣。會理會議是“遵義會議”精神的延續,它統一了中央紅軍的戰略思想,進一步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但是後人在寫紅軍長征的時候多寫遵義會議,很少寫會理會議。金先生卻是這樣描述遵義會議和會理會議的,“前者是一泓寬闊的江面,可任筆端縱橫馳騁,怎麼昇華也不會過分;後者卻是一段急流險灘,一詞一句皆須反覆斟酌,稍不留神便會立即翻船”。對於這種情況,傾向於一種統一的解釋:會理會議起因於林彪的一封信,這封信純屬林彪的個人情緒和個人行為。對於這種解釋金一南在書中表示如果凡遇棘手之處,就讓個人去揹負歷史,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東西還能繼續嗎?顯然金先生是不贊同這種解釋的。在遵義會議後,像土城、魯班場、習水等幾次戰鬥都沒有打好,直接導致了紅軍上下情緒不穩,之後引發了部分人對毛澤東作戰指揮的不滿,突出表現者為林彪。這應該就是後人把責任推向林彪的原因之一吧!

面對如今的和平社會,昔日的混亂戰場已經結束。面對歷史英雄人物,我不得不敬仰。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他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做好歷史的接力者。

篇2

金一南教授的《苦難輝煌》是一本鴻篇鉅製,全景展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歷經磨難挫折,引導中國革命最終走向輝煌的歷史畫卷。

恢弘壯闊的歷史,叱吒風雲的人物。回望這段歷史,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令人有歎息、有感慨、更有激勵與情懷,使人不由得增強了面向未來的勇氣與面對生活的堅持不懈。

《苦難輝煌》一書對歷史人物做出了客觀的評價:使我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更加清晰並客觀起來。書中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採用平視的視角,營造出的社會形勢和歷史環境,使人能夠置身於歷史事件中,設身處地地感受歷史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動態和他們決策的過程,從而尋覓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這些林林總總的累加,促成中國歷史進程的突變,論證了金一南教授的歷史觀--“量變堆積歷史,質變改變歷史”。 結合實際: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人的一生中,一個人雖然不能把握自己生命的長度,但是,可以通過揚起目標的風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揚長征精神,讓生命的航船成功遠航,從而增加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即“量變”的延伸;待以後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會説:我奮鬥過,我拼搏過,我不後悔。以致達到“質變”的實質。

書中的人物大多都是時代的風雲人物或者影響歷史瞬間的重要人物,這些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碰撞出屬於自己的浪花,此書讓我知曉汪精衞這個著名的漢奸代表人物,曾也有“慷慨歌燕市,不負少年頭”的壯懷激烈;張國燾等一代人傑令人惋惜的蜕變;讓我唏噓陳獨秀、李立三等烈士的悲情命運;、劉籌錫、胡天桃被俘後的大義凜然;書中還對歷史細節的意義發掘也令人感動,如朱德老總保留下的南昌起義800人的部隊,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的核心,其意義頗為深遠;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力挽狂瀾的歷史功績不容置疑;運兵入神的偉人毛澤東也曾有兵敗土城、四渡赤水的糾結。書中的人物無論是共產黨人、國民黨人、還是蘇聯人、日本人都很生動真實,顛覆了我以往對這段歷史的簡單認知。金一南教授讓我們直視那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讓我感到歷史的真實與殘酷。 平視歷史,書中閃過的智慧之火,時時令人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書中對蘇聯外援的客觀介紹告訴我們外援和外來成功經驗可以藉助,但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免費午餐從來都是不存在的,蘇聯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取決於自己國家的利益,為了在中國扶持自己的力量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蘇聯先拉攏軍閥吳佩孚,未能成功又聯絡孫中山,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使中國革命有了突破,這才有了大革命和聲勢浩大的北伐,重創了封建軍閥的力量。《苦難輝煌》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獨立自主的艱難,對於個人、家庭、組織乃至政黨與國家而言,把握自己的命運最終靠自己的奮鬥,靠實力説話。縱觀我國現在比以前富了、強了,科技發達了,一項項的科研產品走入市場,走進普通百姓家庭,甚者出口東南亞許多國家。結合實際在工作中:要腳踏實地的開展工作,夯實基礎工作,從而貫穿高難度業務,形成有基礎的網格工作模式;做到基礎紮實,業務精幹,從而在工作中展現獨立自主,樣樣精通的好現象。所以我認為這本書在警醒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以致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沒有多少人相信,這個小小的政黨能夠贏得中國的未來,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嶺、江河草地中長征的疲弱不堪的隊伍,正揹負着這個世界上最大國家和民族復興的全部希望。才有了60年前新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正如書中説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是天賜良機,而是來自千千萬萬的人的英勇獻身。給我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光芒不是在共產黨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最輝煌的時候迸射出來的,而是在共產黨人最困難的時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況下,共產黨人堅守自己的信仰,堅定自己的信念走向成功的。像紅軍20師師長鬍天陶被俘,讓國民黨方大吃驚的是:一位紅軍師長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衣服,而在國民黨的威逼利誘下,胡天陶始終只有一個字“不!”這就是共產黨的信仰,這樣的人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他們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艱難困苦中喚醒一個災難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強,在一窮二白中支撐起一個歷史悠久國度持續的繁榮發展。在我們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化社會,還有什麼能讓我們感動?我們有沒有忘掉戰勝艱難險阻的法寶?我們怎樣在一脈相承的事業中與時俱進?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實現我們的堅守和完成我們的責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營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一直在追趕時代發展潮流。正因為集合着無數為着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殫精竭慮、夜以繼日工作的優秀黨員,在苦難中不懈奮鬥,自主創新,締造一個不屈民族的偉岸形象,賦予一個古老國家以現代的品質,才有今天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只有探尋這些歷史,才能讓我們真正聆聽生命的真諦,汲取前進的動力。

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昔日的戰場已硝煙散盡,一個偉大時代的宏偉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歷史是相對的,辨證的。過去相對現在是歷史,現在相對未來是歷史。我們作為後來人,正在續寫着歷史,必須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跑好屬於自己的一程,做好歷史的傳承者、創造者。

篇3

應該説,我們黨和軍隊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贏得了無數輝煌勝利。金一南為什麼單單選擇這段歷史,究竟想説明什麼問題?我覺得從我黨我軍發展史看,這段歷史確實驚心動魄,具有里程碑意義,值得大書特書,最能回答“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個問題。但僅僅是這樣嗎?我覺得還不盡然。這本書看似講歷史,實則講今天;看似問過去,實則問未來。現在,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經濟規模、國際影響與日俱增,但理想信仰、精神追求、道德文化等軟實力差距還很大。國家和民族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與精神層面的東西轟然而遇。當物質極大豐富後,我們的信念寄託、精神歸宿在哪裏?社會上為什麼出現那麼多倫理危機、醜惡現象?這是我們的國家、民族走向未來無法迴避的重大命題。梁啟超講過,過去中國失敗,表面看是器物上有差距,再細看是制度上的差距,再往深裏看是文化上的差距。金一南同志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歷史問題,表現了可貴的問題意識。從問題開始,將以肯定結束;從肯定開始,將以問題告終。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時代表現自己精神狀態最實際的呼聲。有一種説法:不滿現狀最具破壞性也最具創造性。不滿現狀就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開始。牛頓的問題意識的確很強,在他之前蘋果從樹上掉下多少年,唯有牛頓把它當作問題,這才有了物理學上最偉大的發現。

著名的李約瑟之問——為什麼中國古代科技那麼發達,後來落後呢?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這些問題都引領了前進的方向。這本書提出的問題比較好,提煉的思想也很深刻,這也是我們當前需要大力提倡的治學態度。要不斷地提出問題,給自己提問題,給別人提問題,給世界提問題。當前,在國家安全戰略、軍事理論創新、學校建設轉型和高級軍事人才培養等方面,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思考,並通過我們的研究,給中央、軍委提供決策諮詢,給我們黨和軍隊提供解決問題的良方。只有不斷地提出問題,才能激活我們的思想,才能做好學問,培養一流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