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的心得體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75K

心得體會是我們寫下的一種感受性文字,只有認真的寫心得體會,我們才能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讀者,一份合格的心得體會是呈現了你的價值,寫心得不需要長篇大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經典的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閲。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7篇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1

作為普通的黨員教師,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麼呢?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中,我們可以得出答案,教師的“初心”就是為廣大人民羣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教育。我們的“使命”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一大批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行動不斷地踐行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原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德榮先生,90多歲高齡依然積極參加組織生活,不辭辛勞奔走於各地宣講黨的理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病牀上修改學術文章。“要不忘初心,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鄭德榮同志最後的遺言,也是他92歲人生的真實寫照。天津市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趙明珠,她滿懷對特殊學生的深切感情,創設“校企共融、校校共融、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模式,搭建學生實訓實習就業平台,為學生插上夢想騰飛的翅膀。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校長賈利民,紮根山村教育三十載,由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校長,引領一所鄉村學校發展成全國課程改革訪學基地......。這樣的老師還很多。

習總書記説,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始終“不忘初心”,懷着服務於人民羣眾的胸懷進行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勤懇踏實,忘我投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站在三尺講台上,我們要“牢記使命”。教育維繫着國家的命運,只有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信念的學生。在如今這個價值取向多元的時代,作為教師更要有崇高的理想,純潔的心靈和高尚的節操,以“傳道”為第一責任和使命,為學生點燃更燦爛的夢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2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因為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獲得千萬人的信任,擁有千百人的愛戴,因為教師能夠真正體驗到人生歷程中最寶貴的真情。

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讓我體味到了當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韓愈以業精於勤、師意不師辭為宗旨,著《師説》,駁道統;還有柏拉圖用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寫了著名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從理論理性的學説出發,提出了文雅之説;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而杜威的學説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更加前衞;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靈的藝術。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每當接到學生的喜報時,或者看到學生的進步時,我就有一種收穫碩果的快慰。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

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

雖然現在的我還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種拼命的工作熱情,沒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那種敏鋭的眼光,更沒有孔子的聰慧心智,但我已嚐到了教書育人工作中的真諦!讀書是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3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同年齡階段有着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力,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係。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羣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要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裏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奇怪現象,原先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係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歡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力。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着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符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明白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力,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持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4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資源寶庫。它千百年來,萬口傳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民族約定俗成的教科書。對孩子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

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説的:在心靈純淨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之後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至於成年後再來讀這些書,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猶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對串盛的美食,也難以吸收其營養了。

我們的經典琳琅滿目,經典詩文的誦讀,這項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受益匪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將杜老先生那種高—瞻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彰顯出來,那種豪邁的氣概又影響了多少後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老先生的這句話,讓我更偏重理解的是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這一方面。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白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等這些千古名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珍惜時間,時間是寶貴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古詩句教育人們要做一名愛國,尊重他人,孝敬父母的人。

通過經典誦讀,孩子們從小就能體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我希望今後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能真正喜歡上古詩文,真切的感受到古詩文之中的美,並將它發揚光大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5

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孝”字,便可知一個家庭的幸福。

父愛與母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就像是一捧土壤孕育了一株生機勃勃的幼苗。孝行是一種對滋養我們的“土壤”的一種回饋。古有二十四孝圖,今有新二十四孝。從兒時起,我們就受到孝道文化的薰陶,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

孝道是一種品德,是一種良知,是一種感恩。感謝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情,並不能只在言語中體現,還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時光匆匆,人總是會老的。每個人都會有步履蹣跚的那一天,土壤也不會一輩子都能保護那一株幼苗。而當脆弱的幼苗成長為茂盛的大樹時,就是我們應儘自己為人子女的義務的時候。父母含辛茹苦的為我們操勞一生,他們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我們也要以這樣如高山如深海般的愛來回報他們。

孝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孝需要發自你內心深處的`付出,也需要時間的檢驗。沒有盡孝的人,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笑柄,是精神的漏洞,就如同缺少品質道德人並無二處。生命經不起漫長的等待,真正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才是我們終生的遺憾。盡孝一定要儘早,正如某公益廣告説的一樣:“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要忘記我們肩上的重擔,無論時光如何匆匆……孝道,永遠都是最不可忘懷的。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6

家訪是教學研究的基礎,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是有多面性的,如果只從學校的表現看孩子,那就未免太片面了,只有把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結合起來,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家訪工作看似麻煩,煩瑣,工作量大,耗費時間,但是這種方法是其他教育觀察法所不能比擬的。學生一回到自己的家,就露出了他們自己原有的本性,撒嬌、任性、愛看電視、吃飯挑食,這些缺點在學校學生不一定能顯露出來,

家訪是教學研究的基礎,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是有多面性的,如果只從學校的表現看孩子,那就未免太片面了,只有把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結合起來,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家訪工作看似麻煩,煩瑣,工作量大,耗費時間,但是這種方法是其他教育觀察法所不能比擬的。學生一回到自己的家,就露出了他們自己原有的本性,撒嬌、任性、愛看電視、吃飯挑食,這些缺點在學校學生不一定能顯露出來,同時家訪也能發現學生在學校不易被發現的優點,比如有的孩子比較能幹,自理能力強,可以自己洗澡,打掃屋子;有的比較懂事,尊敬長輩,知道謙讓;還有的一直在練習書法,舞蹈,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在學校能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瞭解學生的性格和各自的家庭情況,但要把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到了,需要花很長的週期。家訪看似很費時間,但和教師單一的在學校觀察的時間比起來,還是相當省時和高效的。每家訪一家,教師就能從家長的口中對學生的優缺點有了大致準確的瞭解。在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也會把學生的即時表現,和家長進行交流,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成長。

我們班學生的家庭都是很普通的家庭,生活比較簡單,住的房子以老房子居多,父母工作都很繁忙,只有很少數的家庭是比較富裕的。從學習用品上看,孩子們都是普通的文具用品,班級不存在學生之間的攀比現象。由於父母的繁忙,班級有不少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會簡單的打掃房間,整理東西,自己照顧自己。還有部分學生有學習的自覺性,能放學回家,自覺地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作業。

總之,家訪是瞭解學生最可靠,可真實的一種方法,只有我們教師踏踏實實地去訪,眼睛不停地去看,才能教育出踏踏實實的學生。

讀經典的心得體會篇7

曾經我覺得《國學》高高而不可攀,遙遙而不可及,有陽春白雪的味道,《國學》是飽讀詩書者的功課。至20xx年關於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公共課培訓及考試工作的通知下發後,全體教師都積極認真地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悟到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

閲讀《國學經典與教育》後,我認識到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讀到《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告訴我們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工作也是如此,也要講究方法,要經常自我反思,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們學會學習,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們學會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理解了《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國學》讓我學會了感恩,使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我深深地認識到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誠守信。國學知識是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當你看不清前方時,它會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明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能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導自己走出迷茫;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而是要從自身找不足;學習《國學》能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

?國學》能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一路向前,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吧。

5月20日,融入國學禮儀的《導師制禮儀培訓師研修班》在鄭州的xx賓館會議室開班了,截止24日結束,作為學員之一的我,一分鐘不少的聽完了全部課程。五天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從思想上、理念上、知識上,言行舉止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下面是我在學習國學禮儀中的點滴體會。

20日下午的《國學禮儀十八説》課,自己是在懵懵懂懂中聽完的,因為以前在國學禮儀方面知之甚少,且對古文也不感興趣。但是第二天下午的《國學禮儀十八説》課中,當聽到x老師講,古人説當時學生忙於學習知識,而放棄禮儀的學習時,我驚呆了,聯繫到現在學生的狀況,感到古人幾百年前的話,怎麼就和現在的狀況類似呢?情不自禁的舉手提問,向老師請教。由此,激起了我學習國學禮儀的興趣和渴望,在後面幾天的國學禮儀課中,竟自覺的融進了課程之中,禮儀培訓師研修班學習結束回來後,到x老師的博客中和網上一些國學禮儀知識網站進行學習。

我國曆史悠久,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其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作為文明標誌之一的禮儀,在傳統文化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因為我國的禮儀自成體系,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還因為我國的禮儀一向被視為法治的補充,在社會整體中發揮着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職能。長期以來,通過禮教或政教作用於人們的思想領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以“禮”為核心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規範,使我國在世界上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通過國學禮儀的學習,知道了中國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還知道了古人的名言:孔子説“人無禮,無以立”; 荀子説“人無禮而不立,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而不寧”,這就説明古代人們就認識到了禮儀的重要性,認識到了禮儀與人、與家、與國的關係。

通過學習瞭解到:禮是天地之道,天地互禮,日月相顧。禮是人之道,人類互禮,萬類相濟。互禮為敬,故曰:禮道主敬。而且在《禮記》開篇中説道:毋不敬。

也就是説人類要敬天、敬地、敬祖、敬親、敬人、敬己、敬事、敬萬類。因為敬是人類效仿天地之德的根本:天地互禮,陰陽共存。敬是為了節制人們的情慾和惰性:制人情,節民性。

在學習中還認識到禮儀教育是養正之本。

其一,禮儀養正是第一教育。古人入國小,以“灑掃應對進退”為開始,先教學生行為規範,先教學生做人做事。

禮儀,是數千年來行之有效的教化良方。而在現代教育中,上學直接教讀書,教寫字,教知識,教技能,卻隔過了“行為規範”這個基礎。而且,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隻用言教講道理,很少用身教行禮儀,以致於禮儀成為現代教育的盲區。

童蒙養之以禮,中有大正。樹正長高,路正行遠。至正之子,可以為家之棟樑。可以為國之重器。也就是説,禮儀養正是第一教育,人人必修。少時未修,長成必修。不修不正,不修不以傳後。

非常遺憾的是,禮儀養正,承天之道,易簡易行,是中華民族智慧之本,可如今人知之者,鮮矣!人行之者,缺矣!

其二,禮儀養正是化成教育禮儀養正訓練,是人生態度和做人做事基本方法的訓練。重在讓人直接去做。行禮久而成習,動作間,人不言而教,不知而化,是行之有效、簡單容易的教化方法。古時民眾大多不識文字,不能讀書,然而民風淳樸,人德厚,多孝子,多忠信之民,靠的是以禮化之,以禮傳家。

可是現在,學生的德育課更多的是老師在課堂上的説教,禮儀教育雖然有所增加,但是,更多的學校卻沒有禮儀養正訓練,使得禮儀斷代,行之無正,多虛妄弄巧者,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如此無化之教何益?令人擔心。

禮儀養正,重在習育化成,使孩子發誠生敬、生神聖,養成尊貴行為,莊重做人,認真做事。

禮儀養正,化成之教,其智大矣!享譽世界的禮儀之邦,中正和平的華夏民風,靠禮儀化成。

在學習國學禮儀中印象最深的是《國學禮儀十八説》中的“人生十禮説”,通過學習懂得了人生十禮:推手禮、萬福禮、揖禮、拱手禮、叩首禮、執手禮、交手禮,附手禮等,還有一拜禮、二拜禮、三拜禮(再拜額首禮),並且瞭解了每種禮的用法和行禮的方法。並且與跟隨丁老師學習了再拜額首禮,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雙手相握空拳,齊眉,第三拜時前貼額頭,鞠躬60至90度。通過學習行禮,理解了以往在電影、電視中看到古人行禮的含義和禮節,增長了知識。

通過對國學禮儀的學習,加深了傳統文化的薰陶,進一步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禮儀的博大精深,它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結晶,雖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遷和發展演化,在今天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自己以後的工作中,將去深入的學習國學禮儀,深刻的理解國學禮儀。

同時希望更多的人知曉禮儀教育是養正之本,更希望所有的老師知曉並行之,使我們的後代可以為家之棟樑,可以為國之重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10篇《國學經典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