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讀書能讓我們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讓我們一起多讀一些好書吧,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
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

十天的時間,讀完了德萊賽的《珍妮姑娘》,一個美麗、善良、寬厚、仁慈的姑娘;一個幸運的姑娘,在生活痛苦的境遇中遇到了真摯的愛情,無論是布蘭德還是萊斯特,他們確實在珍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予援手,並構建了他們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一個悲慘的姑娘,始終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沒有選擇的權力,她失去的太多:布蘭德、母親、父親、女兒、萊斯特,她生命中的這些唯一都離她而去,而最終的結局就是一個人無助的麻木的活着……我不喜歡這個結局,也許還是幼稚的心理在作怪,始終相信王子和公主應該是在一起的,對,在一起!

想起不久前和一個朋友談起《平凡的世界》,他和我一樣對曉霞稱少平“我那掏炭的男人”這句話感動得落淚,對潤葉在向前截肢後那偉大而神聖的愛與憐的讚歎,他説我屬於那種傳統的女性,我想是的,我崇尚賢妻良母但絕不拘泥於它,我渴望遇到真摯的愛情但絕不喪失對自己命運的抉擇。

手機上“享受寂寞”的簽名就在此刻被我徹底刪除,因為朋友一語中的的指出你是寂寞但並不是享受而是忍受,傷疤被無情的揭開,赤裸裸的,很疼。是的,也許我該整理一下心情,甩一甩頭,繼續前行。

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


一開始選這本《珍妮姑娘》讀,我原意是想再認識一個像簡·愛這樣偉大的獨立女性,但是看完這本有點沉重氛圍的《珍妮姑娘》,不知對於主人公珍妮該懷着同情的感情還是對她所處的社會報以消極憤怒的情緒。

將這本書的情節人物之前,我們還是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以便我們瞭解出書背景,更好的剖析人物特色和作者的感情。作者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作家,出生在一個德國移民家庭,幼時曾光腳在鐵路兩旁撿過煤渣,過着非常艱苦的生活。他熱愛他終生勤勞、農家出身的母親,他憐憫他永遠惶恐不安的父親和因貧困而被迫淪為娼妓的姐姐。德萊賽永遠不能忘記他童年時代嘗過的貧苦滋味。這些成為他後來接近貧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礎。

所以在《珍妮姑娘》中,很多情節跟作者本身的經歷都非常相似。德萊賽筆酣墨飽的描寫了工人的女兒珍妮的一生坎坷的命運。女主人公珍妮在生活的威迫下,先是充當參議員布蘭德的情婦,後又成為富商紈絝子弟萊斯特的情婦,這一切註定了她必然要受到含垢忍辱和苦難深重的命運。隨着故事情節的驟變,人們會得出結論:產生珍妮這一悲劇的世界,是不公正和慘無人道的世界。德萊賽的現實主義在小説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在於此。

在書的最開始,描述珍妮跟隨母親去找工作時:那女孩聽見這話,臉上現出無可奈何的神色,羞怯卻又無奈,不好意思的轉着身,並不是她討厭做活,而是不想被人家看破她們的窘境。 這一段細膩精緻的描寫,把尚未經歷人生大事的珍妮的那種單純,羞澀的不諳世事描寫的靈活靈現。而當我們慢慢的品讀這本書,直到最後,“珍妮神情恍惚,四周的雨聲嘈雜,她一點也沒有聽到。在她面前,她只凝視着一個漫長孤獨歲月的前景。往後如何呢?她的年紀有還不是很老。她還有兩個孤兒要撫養。他們將來也要結婚,也有離開她的那一日,那麼又怎麼樣呢?無非朝朝暮暮,秋去春來,循環往復,那時候——”這時顯然把珍妮描述的很悲情化,不僅現在她失去了那些她愛的而且愛她的人,想着將來一天連親骨肉也要離她而去,她心裏的多麼的冰涼呢,這一生,她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她只是在苦苦追求她的幸福,她的摯愛,可是最後呢,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終於將她摧毀了。還不算老的她,好似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苦難,歲月的滄桑和對人生的失望早已佔據這個瘦小的身體。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牽動人的心,情不自禁關注着珍妮姑娘的命運,總覺着她那温良隱忍的性格以及坎坷的人生經歷與無奈的悲切的感情世界讓人由衷的慨歎與深深地憂傷。但我們中又有很多人説珍妮是幸運的,為什麼呢?因為珍妮出生在貧窮人家的女兒,卻生就一付天生的美貌與善良的心腸,對父母及弟弟妹妹無私的愛與奉獻,使她象一隻蜜蜂終日辛勤勞作,卻從不怨天尤人,默默忍受着充滿悲苦的煎熬生活。可是這算是幸運的嗎?這隻能説珍妮在殘酷的生活面前還是保持着最美的人性。也許就是因為珍妮的好,讓上帝憐憫她,給她帶來了生活中最愛她的兩個男人。但是上帝是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了人一生應該所處的狀態呢?就算珍妮再怎麼努力,最終雷斯脱還是因為一筆豐厚的財產繼承權拋棄珍妮。這一段故事,是最感人的,也是最讓人傷心的,更是讓人感觸多多的。

面對着這一悲劇,我們該埋怨誰,該指責誰呢?珍妮她自己,還是雷斯托?還是他們的親眷,抑或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也許我們會更多的把矛頭指向社會,是社會這個殘酷的環境讓他們相隔兩地,處於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我們在埋怨這個社會的時候,難道不是在埋怨我們自己嗎?這個社會是由誰組成的?不就是我們這些“説着別人

急功近利,而自己也是趨炎附勢”人兒嗎? 社會最終還是由我們一個個的人組成的,社會的形態和它的價值觀正是我們人類的想法的結合,我們心裏真正想法的一個真實的放大的展現。若是所謂高層社會無視地位、金錢、勢力的高低大小,而只是注重人之間的那份真性情,而底層勞動者又真正的充滿信心,真正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區分而是在於心靈的美醜,那這個社會豈不是更和諧些?但是,從古至今,這種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地位的不同卻曾不顯現它消退的趨勢,我們也只能説,我們人類的本性是難改的,自私,趨功近利,追求虛榮。也許有這些,我們才要時時表明我們想追求和諧社會的意願,才會不斷努力前進。但是,這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欺欺人嗎?

也許正是現實社會的這種不公平待遇,造就了男人和女人的愛是那麼的不同。為什麼有人愛的那麼自私?有人愛的那樣執着?也許我們應該不要一下子看完一個人的一生,這樣的命運尤其讓人跟着悲傷。也許作者的本意是讓我們感歎之餘對人生有所領悟,對金錢、權勢、地位,還有愛情甚至親情、人情世故都有所想有所思吧??

關於《珍妮姑娘》讀後感熱門範文

最近讀了一本小説《珍妮姑娘》,美國作家德萊塞因一件生活小事產生了創作靈感。書中珍妮的年輕漂亮善良深深地吸引了書中兩位男主人公參議員布蘭德和富商萊斯特。珍妮雖美麗但貧窮,她和布萊德相遇後得到他的喜愛。家的貧苦使珍妮犧牲自我,和布萊德來往(雖然珍妮也喜歡他,但當時的階級觀念保守),突然布萊德病死了,卻給珍妮留下了個女兒。

這時觀念保守的父親格哈特責備她,並差點把她趕出家門。家庭的貧困使她無法拒絕萊斯特的追求,同時抱着結婚的希望和他同居了,到最後因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得病去世,給她留了兩個孩子。出現在她生活中的兩個男人消失了,但她還是要堅強地生活下去。

我認為:珍妮為了家而投入兩段不會有結果的愛情的自我犧牲精神,一是因為她善良,還有是她仰慕上流社會,對這兩段的感情是抱有希望的。另外,資產階級的布蘭德和萊斯特沒娶珍妮,是玩弄女性的卑鄙人物。但一切是當時的社會所逼,早期的資產階級貧富分化嚴重,階級風氣保守,迫使他們不得選擇。同時珍妮的善良純潔和社會的複雜醜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對早期資產社會的不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