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完成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理論的領會,閲讀的好處想必也不用多説大家都明白,讀後感是記錄我們閲讀感受的最佳文體,以下是有美篇範文網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懺悔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懺悔讀後感8篇

懺悔讀後感篇1

認識讓.雅克.盧梭,源於“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曠世名言,這句話是《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閲讀《社會契約論》,但又覺得牟然閲讀如此一部大著,總好像缺了一點什麼。最後,還是選擇先閲讀盧梭的自傳《懺悔錄》,看看他所處的時代,聽聽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懺悔為書名,可以感受到盧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態度真誠地回望自己的一生,書中毫無掩飾地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讀者,包括所有美好的、醜陋的。

盧梭的前半生是窮苦的、無助的,但我卻在他潦倒的生活中聞到一絲絲“小確幸”的味道,雖然在物質上困苦,但愛情、友情卻是真摯而真實的。

後半生,盧梭功成名就,但光環的背後卻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騙,最終使他走向滅亡之路。

縱觀盧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後的苦難,可能有時代、觀念、宗教、利益、權勢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誠、坦白、善良,對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點。但我覺得,導致悲劇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質上依賴、依靠別人。少年和成年的盧梭一直依靠別人保護而生存,物質上的依靠和依賴使他失去了自主獨立選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斷髮出為己為人的吶喊-自由!

讀《懺悔錄》,就如觀賞一幅盧梭的畫像,每一個故事就像在盧梭身上扣一個枷鎖,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慶幸自己活在當代,相比盧梭的時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盧梭,也不能逃脱被別人扣上各式各樣枷鎖的命運。而當代,個人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大,現代人的枷鎖更多是自己給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檔,慾望減少一分,心靈強大一點,內心堅定一些,其實,追求個人的自由真的並不太難。

懺悔讀後感篇2

從我手心捧上盧梭的《懺悔錄》開始,我便捨不得放下了,如果時間允許,真想一口氣讀完這本書。這世上沒有任何人是聖人,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無瑕。一個真正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義上完整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作者盧梭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度描寫自己的一生,毫不隱晦自己最下流最可恥的行為。正如盧梭所説:“我在從事一項從來都沒有人從事過的事業。我想將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

看完《懺悔錄》的上下部後,我感觸良深。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對自己的反省,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導致自己一錯再錯,沒有進步和上升的空間。人在面對自己犯下的罪孽和過錯時,往往會選擇逃避和掩飾。我們都不願意在總目睽睽之下公開自己的罪行,來讓別人對自己進行批判。因為我們都認為那是我們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們只好麻痺自己,矇蔽自己犯下的鮮為人知的過錯。但是,盧梭給了我們一個典例,他站在時代的風口處,接受這個世界給予他的各種批判。或者,我們不需要向世界公開和坦白自己,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時刻進行自己反省,檢點自己的各種行為是否合理得當。 讓我們迴歸到小説裏面的內容。

盧梭只是一個日內瓦普通鐘錶匠的兒子,父親嗜好讀書,在父親的鼓勵和影響下,他憑藉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憑藉勤奮吃苦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自學,通曉歷史、文學、數學、天文、地理等知識,成為令人敬仰的一位偉大思想家。整個自傳是盧梭在顛沛流離四面受敵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傳奇,充滿着坎坷與悲慘。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個不幸是母親因他而死去。雖然缺失了母愛,但他的生命中並不缺少愛。父親把對母親的愛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養出他真善美的本性。即使生活在一個單親的家庭裏,但盧梭並沒有受到一點心靈的創傷。因為這段時期的盧梭身邊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都特別疼愛他。孩子的心靈是特別敏感和脆弱的,他們經不起一點兒的打擊和創傷。由此我們應該想到,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尤其是單親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懷,給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氣氛。猶記書中所述畫面,父親與5歲的盧梭一起着迷、沉醉於書香的環繞中,直到東方肚白。大部分人都擁有着同樣的回憶,我們在父母親的陪伴下快樂地成長,畫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時期,父親發生意外,因被一個上尉陷害而流浪他鄉,而盧梭則在鄉村度過了兩年快樂的時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擁有不少的童年樂趣,鄉村生活成為他美好的記憶。環境對一個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離的關係。喧鬧的城市讓人性情暴躁,平靜的鄉村生活則讓人心境平和。正如盧梭所説:“這種鄉村生活的樸實給我一個無價之寶。”鄉村的生活方式是温和的、親切的、寧靜的,它源自於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面。假如盧梭能在鄉村生活得更久,則他的性情也不至於如此憤世嫉俗和憂鬱。

12歲的他開始當學徒,師傅的專斷蠻橫和粗暴的待遇,讓他無法忍受,並且還讓他染上了許多惡習,比如撒謊、盜竊、貪婪、隱瞞、掩飾等。一年後他被迫外出流浪,過着漂泊無依的生活。最無恥的興趣、最骯髒的惡習取代了那些美好的消遣,那是一種多麼令人難以接受的轉變。盧梭的本性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被扭曲的。正如孟子的“性善論”,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一些人和環境的影響,如果我們的自制力不強,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一旦染上惡劣的行為習慣,就會像一滴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裏,逐漸擴散,最終攪渾了一整缸的清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僅需要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從事的工作,也要視工作的環境狀況來選擇。

後來,盧梭在古豐伯爵家當過僕人,過流浪着的日子。期間他體驗到民間的艱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壓,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盧梭對音樂和文學有着一股熱情,他還發表了多篇《歌劇》、論文、和小説等等。晚年的盧梭定居於巴黎郊區清靜的一間小屋裏,他和質樸善良的泰蕾茲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暫時的安寧和清靜。這裏是盧梭逃避塵世紛擾的避難所,心靈自由飛翔的伊甸園。盧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於長期的流浪生涯和對敵對勢力無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健康情況急劇惡化。盧梭的一生充滿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歎。所幸的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對於兒子,盧梭拋棄他的初衷其實是出於一種愛。他知道憑自己的經濟情況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把他們送到育嬰堂讓國家培養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

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盧梭的性格、志趣、愛好,正如他自己在該書幾近結尾處所説:“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他們去從頭到尾地進行批判:我堅信,人們將總歸會看到一個正直、善良、無怨無悔、與世無爭的人,一個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更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的人,一個在愛戀温馨的激情之中尋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個凡事都實心實意到了不謹慎,到了難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盧梭的性格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喜而又無盡悲觀,渴望理解而又生性靦腆,憤世嫉俗而又熱衷痴情。他睿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誠但也有掩飾。他對事物的本質有着不屈的堅持,他對公平公正有着堅決的維護,他對寧靜安穩的生活有着無限的憧憬,他對道德淪喪的小人有着兇狠的鞭笞,他對隱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厭惡,他對女性有着狂熱的追求和嚮往。他對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徹,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一個背井離鄉、受盡冷落的人,一個疑心重重、無比高傲的人,一個城府很深同時又什麼都不會隱瞞的人,一個蔑視一切同時又需要一切的人,一個捲入許多不可饒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卻仍能保持靈魂的純潔。盧梭,是屹立於時代之上的聖人!試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像盧梭一樣始終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們做不了品德高尚的恨世者,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中受益,來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盧梭情操高尚,漠視金錢,鄙視富貴,崇尚自由,對下層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躋身上流社會時,卻始終不願去過貴族們的那種奢侈豪華生活,只是祈求過上一種寧靜的、不受紛擾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盧梭的眼裏,平民的世界遠比上流社會真誠而高尚。於他而言,“人們得到的金錢是自由的工具;追求的金錢則是奴役的工具。”此話流露出他對金錢的巨大輕視,讓人對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依我所見,金錢能夠滿足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衣食住行問題,但我們決不可成為它的奴隸,貪念只會增加煩惱。增加自己的負擔和束縛。對於金錢,我們在追求的同時也要保持一顆淡泊的心,畢竟有些樂趣並不是金錢能夠給予我們的。只是,迴歸到現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能夠做到不為名利所惑,不被高官厚祿所動的人,又有多少呢?

盧梭的感情生活十分豐富,甚至有點放蕩不羈。他對許多女人有着強烈的愛慕和慾望,幾乎為他所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而傷感的眼淚。或者

他對女人的愛戀正是源於一顆太強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他有着為數不少的風流豔史,例如幼年的他對維爾鬆小姐和戈桐的愛慕,到達了一種狂熱的境界;對瓦朗夫人更是像火一樣熱烈,把她當成自己的“温柔的母親、親愛的姐姐、迷人的女友”,最終成為盧梭的情婦;對加萊小姐、格拉麗芬小姐有着熱衷的嚮往和追求; 對拉爾納熱夫人有着曖昧的情人關係等等。對於此,我更多地認為盧梭更加偏愛女性的美貌而不是源於內心純潔的愛,那僅僅是因為美貌而片刻引起的性慾。又或者是一種戀母情結,因而對年齡幾乎可以充當自己母親的女人也會產生一種狂熱的愛慕。作為一名讀者,我並沒有心存惡意要中傷作者。但在感情這方面,我覺得他應該接受批判的和自我反省,他這種過分風流的作風讓我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反感。 最後,總的來説,《懺悔錄》給了我很多感觸,它對我日後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念也有所影響。盧梭坦然率真的態度、高尚的生活情操和人格將會讓我受益終生。

懺悔讀後感篇3

我從不打算也不願意看一本很厚的書,即便這個作者或者主人公多麼吸引我興趣。我買了很多書,一直都堆在書架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就被我棄置一旁,獨自安靜的呼吸着,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然而某天週末,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閒着無事,重新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的念頭,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歡的書,這其中就有一本盧梭的《懺悔錄》。

我最喜歡盧梭的原因,莫過於他敢用坦率的風格寫自傳,從不刻意隱瞞或迴避自己身上的惡跟缺點。在他的思想裏,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對自由的嚮往、對異性的追求、對精美物品的愛好。他顯然並不把坦露自己的缺點過錯視為折磨,他深信這一個創舉將會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們從新審視自己,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從而改變自己,是自己更加優秀。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想如果我們不結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祕密來理解盧梭那種敢於承認的勇氣,是決不會看懂的。有人批評盧梭是一個極其神經質的人,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是一個思想不切實際的、糊塗的思想家。但就是這樣一個神經質的人創造的財富和所閃現思想火花,卻不斷地影響着我們。它讓我想起了許多過去已經忘卻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話:可能當時我們並不會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們會説服自己的良知,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終將會讓我們的內心飽受煎熬。也許我們不敢承認自己的罪惡,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別人更多的温暖,我想這個世界就會充滿陽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歲月中最為重要的東西是什麼,那就從這本摻合着心酸的書開始吧。

懺悔讀後感篇4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十分幼稚,覺得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怎樣會騙人、調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當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之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我的保密、揭示自我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當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我説成一朵花,把別人説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我,為自我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我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我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我那點保密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當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説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我的傷疤,對自我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説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99.,要讓活着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説:“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我的缺點,並沒有所以而影響自我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可是活着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我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懺悔讀後感篇5

這次在書城沒有找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買了法國著名作家讓·盧梭的《懺悔錄》。

正如盧梭自己所説,“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麼醜行,也沒添加什麼善舉。”盧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於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着讀着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後來打下基礎,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徒時,也是為了擺脱孤獨吧,“除了閲讀,什麼也不再幹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後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捱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繼續偷。”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從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説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説,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後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於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説,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讚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現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瞭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後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説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麼,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説,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懺悔讀後感篇6

先提前説一下,這還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免得看我後面寫的東西被誤導了。盧梭是個很感性的人,雖然他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他的才華,也不影響我覺得這個人的可愛、感性、熱情、真誠還有可憐。我也並不想説如果他不怎樣就不會怎樣了,因為如果他沒有這些,他也就成不了這個為我們寫《懺悔錄》的盧梭了。

早在去年學《歐洲文化入門》時就對盧梭有了很深的印象,書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對盧梭及他的《社會契約論》印象最為深刻(可能部門原因是裏面有兩個人寫《社會契約論》同時他的名字發音和英國的羅素很像,為了把這些徹底區分開來,我多下了點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盧梭的《懺悔錄》,也算是淺淺地知道了這個大文豪簡單而又平凡的一生吧!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地簡單與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卻有意將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寫!打個比方吧,法國國王的岳父荷蘭國王寫了篇文章,他覺得其中有不妥之處,就直接寫了封信給荷蘭國王為其指明瞭,雖然他反覆強調寫信的時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辭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國王云云,但是回頭想想單就他有這膽量寫信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況當時他還年輕並不是十分有名。

我還在其書上摘了一點內容下來,當然他的書能摘的東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懶嘛,也就僅摘了些特別能讓我引起共鳴的東西。

其開篇他就寫道“萬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內心的一切偽飾,和你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無數的同類眾生召喚到我跟前來吧,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缺陷而羞慚。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袒露自己的心靈中的祕密,看誰有勇氣説:‘我比這個人好!’”我是很贊成他的這種超強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書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來源,但是卻不能完全認同。因為這始終是他自己的主觀看法,我沒有聽到反方意見,而他又是那麼地敏感,擁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點:天賦過人、敏感、細膩而又容易受傷;另一原因就是這只是他那個時候的法國人,就我所知,咱們國家的古人要是寫出懺悔錄來,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羣愛國之士如戚繼光、文天祥、岳飛、杜甫等,我就不多舉了,文學水平有限,怕説多錯多。當時的法國社交界還真是一個蠻奇怪的圈子,那時的名流貴婦們是流行包養情人的,而她們的丈夫們在多數情況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養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這不光是這本書裏出現的,同期的其它法國作品裏也都有,我不得不説這感覺很奇怪,也很變態。可能我看的書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裏比較少看到這樣的,即使有寫也相對比較隱晦,所以這也總是讓我更認同英國的文化一些。

懺悔讀後感篇7

續借了兩次,緊趕慢趕,終於把盧梭的大部頭作品《懺悔錄》看完了。不得不承認,雖然它有時顯得瑣碎,也沒有曲折吸引人的情節,但它仍然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看它,讓我深切地走近這麼一位對今天的我來説很遙遠的古人,與他對話,洞悉他的心靈世界。看完之後,我對他一生的遭遇很同情。這是一個苦難的人,一個羞澀敏感的人,但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這些獨特的個性和經歷,使他成為了那麼一位後人看來思想如此深邃的人。從他的經歷中,我隱約看到了新事物(新的思想、觀念)要站穩腳跟,要發展,是會如此地受到舊事物、舊勢力的摧殘和打壓。既得利益者總是千方百計地維護本階級本集團的統治秩序。

從他的經歷來看,像盧梭這樣一個平民,在這個社會上似乎是無根的,他似乎必須要去依附於一些貴族、貴夫人等,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就註定了他這一生中仰人鼻息的悲慘遭遇。

文人與文人間的爭鬥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激烈。很想再去讀有關當時歐洲啟蒙運動中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以瞭解他們的思想,瞭解當時歐洲的社會背景。很可惜當時中學所學的歷史並未給我打下這方面的基礎,只記得當時機械地背下了一些年代、事件、人名,以及書上概括得非常精煉的一些歷史意義,如今頭腦中所剩無幾。為什麼歷史教學當時沒有激發出我對歷史、人文的興趣呢?還是因為這樣的興趣必須要到達一定的年齡階段才能產生?人們似乎常説,人老了,會更傾向於回顧過去。

從變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盧梭身上表現出一定的心理障礙的症狀。他剖析自己在歐洲社交場上的表現,顯示出社交恐懼的一些症狀。例如,他有好幾次在面臨公開演説和答辯時,都表現得很糟糕:“語無倫次,腦子裏一片空白。”哪怕是之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寫好並背熟了演説詞,背得一次不差,一到臨近上場時,就出現上述的高度緊張以致臨陣退場。對於自己的這種表現,他也深感痛苦:

“我痛感自己笨嘴拙舌,無隨機應變的能力,對自己又能抱什麼希望呢?當年,在日內瓦的一個完全呵護我、已決定同意一切的議會面前,我都被弄得啞口無言,無地自容,而這一次,形勢完全相反,我要對付的是一個討厭的傢伙,他不學無術卻詭計多端,他將給我設下許多圈套,讓我蒙着頭往裏鑽,而且他不抓住我的把柄是決不會罷休的。”

“如果我善於辭令,如果我的嘴如同我的筆一樣,這會是多麼好的一次機會,對我該是多大的一個勝利!”

也許,正如盧梭他自己所認為的那樣,上帝在賦予一個人某種天賦的同時,就會拒絕給予他另一種才能。人的智能是有限的,這似乎也符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所以,儘管盧梭是一個人格似有缺陷的人,但我仍然尊敬他,也同情他。“天才總是孤獨的。”他的坦誠、勇氣讓我折服,他的細膩讓我產生共鳴。

聯想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平均發展,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試都能考到非常優秀。我們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孩子都有他擅長的地方,不要因為他一時不適應當前的學校教育體制,就對他“恨鐵不成鋼”,對他失去信心和希望。殊不知,在你絕望的報怨聲中,有可能埋葬了愛因斯坦、愛迪生之類的天才。不善辭令如盧梭,還不是在他人生的後期作出瞭如此不凡的成就!

懺悔讀後感篇8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脱,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説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