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最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1W
讀書,它使我有了開啟成功與智慧之門的黃金鑰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那麼關於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最新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1

尋美,撐一根心篙,向人流深處漫溯、漫溯,去探索並宣告美的真諦。

美是什麼,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給他下個定義,她看的見,摸得着,但你卻道不出,言不明——她為何物。

於是我帶着探知的心,翻開了朱光潛老師的《談美書簡》——這部在他82歲所寫的着作包含着他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美的獨特見解,而我也開始了對美細細品讀。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開了對美的見解,或許是我所學的知識太過匱乏,我並沒能夠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讓我受益頗深,在這我就只談談其中的幾封信吧。

前兩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如何學美學,而第三章卻是談人,把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題之首,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的一個思想吧,無論學習什麼都應該先學會做人,其次才是學習其他,如果一個人連做人都不會,那也更不用談其他了。而單對於美學來説,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於經濟的範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先有了人,然後才有了美學之説。

人是一個感性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來雖然美是客觀的,但她依然可以説是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美沒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舉得例子在《巴黎聖母院》這不鉅作中,雨果便對美字詮釋的淋漓盡致,文中那位既聾啞而又奇醜的敲鐘人再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賽女郎是,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身叫“美!美、美…”我想這位敲鐘人一定沒有研究過什麼是美,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對於美的事物表象的讚歎,而後來他因為犯了錯而遭到毒打,是這位吉卜賽女郎給了她水喝。他依然對着這女郎贊着美、美、美,不過這不在是外表的豔麗之美,而是心靈的美,敲鐘人看清了靈魂的醜惡與美麗,所以後來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成了這位女郎的救護人,最後他們死在了一塊,他們都是美的,敲鐘人外表長得奇醜無比,但那美的心靈,粉飾了他並不美麗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驚讚“雨果畢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家”,他對美的敍述十分的到位,現實與想象的結合,讓美變得立體,有了人的味道。

這些算是對美的一個認知,後來朱光潛先生説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美不一定是畫,不一定是一種很複雜的東西,對我來説語言就是一個很美的東西,你可以運用語言來描述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從語言中體會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樣,語言的運用也充滿着各種藝術手法,對於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讚歎。所以我認為若想鑽研美學,文學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潛所説“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美學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説是一個體系,而在這之中融合着許多門的學問,若你都有所涉及,那麼我相信你對美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憑着對美學的喜愛,求知的精神,我也將會慢慢理解一些曾經生澀難懂的內容,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充實。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2

一文中,作者比力詳細、完整地解説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情況的關係。他起首回顧了這一實際孕育發生與生長的汗青,進而指出,典範人物是可以或許表現社會汗青生長的某些紀律而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抽象,而典範情況則是典範人物所處的可以或許反應社會汗青生長現狀和趨向的詳細情景和配景。典範人物應生存在典範情況中,而不能與情況相脱節。在這裏,共性是經過個性來表現的,是在特別中顯示一樣平常。文學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見出一定性,是與再現“典範情況中的典範人物”這一實際分不開的。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美的歷程讀後感”“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談美書函》是什麼?

《談美書函》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本身漫長美門生活和美學頭腦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儕們”,尤其是青年朋儕們的一次復興。賣火柴小女孩讀後感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儕們普遍體貼的美和美感、美的紀律、美的領域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化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的創作紀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頭腦上的,又是要領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冊本。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説,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儕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範和社會責任感!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讀後感3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閲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着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佔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瞭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於無數的具體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裏有着各種各樣的解釋。“真”的領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裏來?美是什麼?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着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xx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脣槍舌劍,説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説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裏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願的作用;説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於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於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在條件出發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説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後一節,心裏覺得很震撼。“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説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任何理論和學説,都來源於對於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説完後,孔子最終讚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裏。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埃

看完這一節,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或創造某件不朽作品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繫着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彷彿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着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日子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於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曆,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乾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裏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現草地裏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現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