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16K

當我們從書籍中得到許多感慨的時候,説明書籍對我們的幫助是巨大的,已經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你會寫相關的讀後感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最新2022《談美》讀後感優秀示例熱門三篇
《談美》讀後感 篇1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裏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鋭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説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着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談美》讀後感 篇2

美的本質是什麼?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係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麼是美學。

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

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

2)通過談美,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

3)美學源自於生活,研究個方面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

當美學發展到了21世紀,他並不拘泥於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並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隻學為人的道理,對於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説:“我們乾的事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擾和阻礙的勇氣。”很顯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麼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又瀟灑的風采,研究問題又有嚴謹的態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

最後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得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讀後感 篇3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現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現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説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於你來説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着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已失。佛家經典《心經》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歷的各種過程、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鬆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鬆,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鬆做成精美的傢俱,或者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鬆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學識等聯繫起來,都把古鬆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繫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鬆獨立於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驗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現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閒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並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彷彿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杆拍遍。

最後,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遊人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