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彩色的童年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8W
散文:彩色的童年

散文:彩色的童年作文

七零後的童年展着獨特的風采,定格在時光的隧道里,永不褪色。那時的孩子到了七歲才上學,在入本村國小前,孩子們可謂名副其實的無憂無慮。我們跟着大人串門、走親戚、趕大集,或到田間地頭去。而我們玩樂的主戰場是大街小巷,小孩子們滿街跑,玩着不知名的遊戲,樂此不疲!街道上總是飄蕩着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那時的大人不會提前教孩子識數、認字,一點兒也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不知幼兒園為何物。入了國小的孩子依然“不識愁滋味”!人人都有一個媽媽親手用碎布縫製的花書包,挎在左肩或右肩上,輕飄飄的。上學、放學時,三三兩兩、三五成羣,結伴而行,説着永遠也説不完的話。有時你追我趕,乾脆把書包斜挎在身上。追上了,一起笑得前仰後合,不管路人有着怎樣的目光!那時除了課本,只有一套對應的練習冊,學習任務很輕。

大人從不因學習的事批評孩子,老師也是,似乎他們對孩子的前程一點也不擔心。印象中,上學的孩子個個臉上都盪漾着燦爛的笑容。

高年級的孩子要上晚自習。那時的電是相當缺乏的,多數孩子用的是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燈,一晚上下來,小小的鼻孔被薰得黑黑的。家境好點的會買了蠟燭來,紅的或白的,點燃燈芯,待蠟油慢慢熔化為軟軟的液體,迅速把它滴在桌面上,將蠟燭底部用力按在上面,這樣鬆了手,蠟燭便穩穩地立在那兒了。我使用的是煤油燈,總覺得那蠟燭是高級的照明物,於是總不免對那鶴立雞羣一樣的蠟燭投去羨慕的目光,似乎它發出的光要亮一些。沒有多少學習任務,我們的時間總會在修理煤油燈或焊蠟燭上耗掉一些。不知不覺就到了下晚自習的時間,我們驚叫着蜂擁走出校門。街道是沒有路燈的,我們有時與月光為伍,有時與黑暗作伴。無論怎樣,是不用大人操心的,那回家的路是多麼地熟悉呀!有時,很幸運地,會遇上誰家因辦白事或喜事而在大街上放電影!我們一定會駐足,貪婪地抓住那電影的尾巴。不管上演什麼內容,對我們都很有吸引力。那時家家户户沒有電視機,電影便是稀罕物了。

從那時至今,孩子的課間規定為十分鐘從未改變。可是,那時的課間足夠我們玩得盡興,下課鈴一響,我們便如快樂的小鳥一般飛出教室,有時我們玩“跑四方”,人數不限,只需一個沙包。我們用“剪刀、石頭、布”決出兩名失敗者,他倆拉開約五、六米的距離,相對而站,其中一人手握沙包。獲勝的同學驕傲地站在中間面向握沙包的同學,此時遊戲開始了:握沙包的同學用力地將沙包投向中間的同學,中間的同學盡力閃躲,不讓其投中。這樣,站在兩邊的同學為投手,交替投沙包,中間的同學須來回地跑,機靈地避開沙包,故名“跑四方”。沙包觸到身體的任何部位,即為投中。投中了怎麼辦?那投手與被投中者交換位置,遊戲繼續……有時我們玩“跳大繩”,長長的粗粗的一條麻繩由兩個同學握住兩端,她們用力地甩起來,我們根據甩繩的速度瞅準時機鑽進去,隨繩有節奏地跳着,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單腳跳,時而雙腳跳。跳累了,再找準機會機靈地跑出來,不影響還在繼續跳的同伴。如果誰跳着跳着絆住了繩子,就跑去與甩繩者交換,跳繩繼續……

除此之外,還有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老鷹捉小雞……也是我們經常玩的。課間十分鐘,我們竟然每每玩得滿頭大汗,樂不思蜀!現在想來,一定是打鈴的老師照顧我們,看我們玩興正濃,不忍心敲響上課的鈴聲來掃我們的興,於是將課間延長了。在那個缺衣少食卻不乏歡樂的年代,我們是不覺得日子苦的。相反,那逝去的童年啊,是甜蜜的,是彩色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