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精選十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9W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精選十篇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精選十篇


 

談到傳承,我立刻就憶起了祖輩對植物之韻的熱情。任何珠寶都沒有這種代代相傳的花情更為高貴,更為一家族的摯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十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一

墨香飄然,滲入小院的每一個角落,筆影飛騰,佳作一氣呵成。

書房散發出特有的清香立於院落一隅,題字後將筆至置於筆山,我嗅着令人心曠神怡的墨香,挺直腰背,欣賞着姥爺曾執筆留下的每一點痕跡,望着那整齊的書桌,擺在上面的工具齊全得像待售的貨架,一筆一硯都能輕易勾起我的回憶和無限的反思。

思緒不禁倒退,姥爺消瘦卻筆直的身影立於桌前,揮動袖肘,浸墨的後的狼毫在宣紙上留下磅礴大氣的字跡。姥爺的石硯上沒有硯銘,原始的紋路埋在縫隙間,樸素的外表下沒有一絲雕琢的痕跡,深邃的灰黑色如午夜的天空一樣神祕而美麗。眼睛微眯,又憶起姥爺持筆浸墨,在石硯上輕舔,筆尖輕觸米白色的宣紙,時快時慢,彷彿人筆和一,每一次頓、提、回峯都是那麼完美,細膩的運筆留下來鏗鏘的墨痕,優雅的詩篇在姥爺筆下昇華。

想到這裏,不禁再次拾起毛筆,挺直脊樑,憶着姥爺的樣子,頓筆後小心的拉出一橫,回峯收筆,再下一筆,寫着那曾經極其厭惡的詩篇,那時的我終日站在桌前不務正業,常為應付而胡寫亂畫,並未領悟到什麼,當我意識到毛筆真正的樂趣、那白與黑之美時,姥爺也即將離我而去。

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我靠臨摹姥爺的作品和母親的指導回了姥爺一生所堅持的文化。

一口硯,一支筆,它們便是傳承。家風和文化只有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身體裏才是傳承。書法,我要將之傳承。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二

説到傳承,我就想到了我家前輩們對圍棋的熱愛,這種狂熱比任何珍奇的珠寶都要崇高。

很小的時候,父親便經常拉着我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圍棋,將棋盤放在桌子上,擺好棋子為我講長、虎、飛、間、做眼等基本技術以及各種定式。他總是愛在講棋的空當給我説前輩們的故事,每當這時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當我得知前輩中有人的棋術遠近無人可敵時,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自豪與責任,父母的期盼與對傳承的延續使我更加努力。

父親總是樂此不疲地陪同我一起去棋院學棋,在我對弈時,他經常在一旁觀看,指點我該如何佈陣,如何封堵。當我錯過轉瞬即逝的進攻機會時,他會拍着大腿懊惱地歎息,彷彿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事情被耽擱。我本來以為這是對我浪費機會和防守失誤的遺憾,後來我才明白父親是對我技術不精和運用不熟練的失望。每當這時他總會拿出一個小本記錄下此時的棋局。回家後,我常見他熬夜分析我的失誤。第二天為我講解正確的步驟病讓我看高手對決時出現類似狀況的應對辦法。“快,快,看這一步,如果用‘虎’的話不僅可以加強兩塊棋的聯繫還能威脅對手,你的‘常’很可能會被對手打穿!”父親的講解總是能幫助我更好地體會到棋手的意圖,對我的棋技提高幫助很大。

隨着與圍棋相處的日子越來越長,我越發能感受到圍棋的魅力,為了更好繼承圍棋我經常在網上找一些棋手下棋來提升實戰經驗。當我孤軍深入深陷重圍時,我緊皺眉頭,心中一片焦急;當我拼死殺出重圍,我會鬆一口氣,體會劫後餘生的欣喜;當我趁敵不備發動突然襲擊時,我心中一陣激動;但當我計策失敗大勢已去時,我又會傷心不已。圍棋之美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的內涵,圍棋嚴謹而又充滿策略性,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在圍棋中屢見不鮮。只有運用自己全部的智慧才有可能取勝!

我與父親之間正是對圍棋的傳承,圍棋之美已經融入我的靈魂之中。這種對傳統的痴迷由祖輩傳到我,我也要將他傳承下去。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三

“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我經常這樣和我的詩友講。

我最愛的是和詩友們一起玩飛花令,每次當我要接詩句時,我總是眼睛亮亮的,挺直了腰桿,脱口而出幾句未曾耳聞的詩句,看着他們讚許的目光,我心生喜悦,揚起了微笑。

説起詩詞,我總能想到姥姥,她那種對詩詞的熱情,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那種熱情,總能激勵我、感染我,把那表達情感最真實的詩詞銘刻在我的腦海,這一定就是我傳承下詩詞的原因吧。

“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姥姥每天都和我這樣説。姥姥的一生都固執的愛詩,小時候,我總拉着她的手説:“姥姥,我們去念詩吧。”姥姥“騰”地一下站起來,眼睛放着光説“好”,就急切地拉着我去後花園了。她總是站在園中時不時吟上幾句:“落紅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姥姥每次都會觸景生情,站在那兒良久,回味這幾句詩詞。

時間久了,我也潛移默化地愛上了詩詞。但漸漸地,姥姥的身體卻一日不如一日,但她還依舊顫顫巍巍地拄着拐去後院吟詩賞花,她跟我講:“人可以倒下,但,詩不行。”

姥姥手裏總拿着本小冊子,翻開那發黃的紙,清脆的聲響告訴我它存留的時間,工工整整的字告訴我主人是有多愛惜它。姥姥鄭重其事的把小冊子送給我,攥着我的手腕説:“孩子,這都是我親手寫的詩詞,今天我把它傳給你,你要時刻記住,記住詩是表達情感最真實的方式,你……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啊。”

姥姥終究是走了,留下的只有一句話和那一冊親手抄寫的詩集,什麼都沒有改變,詩還在吟着,只不過吟詩的人換成了我,吟着那不知念過多少遍的詩,我總是會想,等我到了姥姥那個年紀時,也會想着用何種方式把詩詞傳承下去,無論是何種方式,我都會眼睛閃着光,挺直了脊背告訴後輩“詩一直是表達情感最重要的方式。”

詩,永遠是沒有任何隔核去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對詩詞的認真的那一份固執,是對詩詞最好的表達。詩詞,傳承着我們家族的血脈、我們的精神,它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別樣的人傳承。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四

國小時的國學老師是個很難理解的人。

他平日對我們一團和氣,關心愛護我們,有誰不舒服時總是第一個去關心,臉色清瘦,身形瘦削,戴着與同學玩鬧時摔斷的眼鏡不知疲倦地上着每一節課。

他卻是我們最怕的老師。他不僅經常講一些我們不懂的道理,而且講這些時表情嚴肅認真,不苟言笑,也不許別人在這時説閒話,一遍遍地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也不管台下是否有人在聽。他要求我們寫感受,無論是否聽懂。他讓我們背誦經典,背不下來就要抄。看着我們怨懟的目光,他總是會狠下心來,擺出一幅平日不曾見的堅決:這是中國文化的根,必須要背。

兒童節的語文課上,一天都歡笑的兒童們悲慼的進入他的課堂。他照舊講他的課,一言一行、一筆一劃都與往常一樣調動全身氣力。他問大家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無人應答,他也不以為意,接着講。講到老莊,不由動情:“如今西方哲學分類繁多,如形而上學、宇宙論等等,但中國哲學卻循自老子。”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將哲學變成一個統攝一切的整體,教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同學們學了這個,以後會很有幫助。他也不管有無迴應,在黑板上留背誦作業,我不禁興起手叫他,他回頭叫起我。我問道:“老子,您難道不覺得您講的太專業太難了嗎?我們理解不了,背又有何意義呢?”老師緩緩放下手,歎了口氣,猶豫了一下,目光忽又堅定,將作業寫完,然後輕輕地把粉筆拋回粉筆盒。

他淡淡地看着我們:“國小的時候,我也有一個國學老師,他也教我們國學,每日都教,上課時他總是認真地講,一次次,他總是不停地告訴我們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留下的精華,沒了這些,以後我們就會遺忘,遺忘孔子的忠恕,不記得老子的知白守黑,忘記了公孫龍子的堅白論,你不再能體會到人類的精神曾經的高度,你也不會體會人類多少年來產生無數對智慧的思考。我當時卻不能體會,不去背,現在想再背,就困難多了。”他頓了頓,“中華文化是多麼可愛呀,多去讀讀吧!讀過老子的書,一生就不至空虛迷惘,心中永存對道的追尋。現在背傳習錄,就對通四方上下,知往來古今的心學有了嚮往,去把這些傳承下去吧,給後人一個仰望的機會。”

説罷,他又轉過身,似乎在擦黑板上沒用的板書,但走下講台,他剛剛哽咽的臉上多了兩條淚痕。

第二天,他沒查背誦,也再沒查過,但大家都背下了他所有的作業。

五年後,我回母校看他。未入教室,就聽見熟悉的聲音迴盪,不復年輕的他昔日黑髮已悄然染上雪色,刀刻般的臉多了幾條皺紋,但他的激情仍在,仍在動情地講着,台下的人依如當年的我們一樣沉寂。突然,他看見了我,讓我講課。我走上台,如當年的他一樣動情地説道:“人這一生很長又很短,很強壯也很脆弱。有人説人就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體會一下,如果人類不會思考,那能幹什麼,而中國古代哲學,宏大精深,是對思考的思考,也是對智慧的思考,而哲學就是肉體早已行將朽木,或是已經離開人世的他們對我們的忠告,去聽聽文化的聲音吧!”我看着台下的人羣,看着面含微笑的他,心中彷彿有如火的激情。

那是國學的火,中國傳統國學薪火相傳。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五

中華上下五千年,無數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唯獨食文化,經久不衰……

“兒子,這道清蒸魚是我從小最愛吃的。”他拿起那條鮮活肥美的鱸魚,往地上使勁一摔,待魚死後,用小刀將魚鱗刮淨。“喏,這裏最難颳了。”他將魚鰭下方的魚鱗指給你看,又熟練地颳去。“小時候家裏窮,我就和你姑姑去屋旁的小河裏撈魚。”他用剪刀剪開魚腹,掏空內臟,剝去覆在魚肚上的黑膜,揪去魚鰓後反覆沖洗,直至無一絲血跡。

“那裏的魚又多又肥,一撈就是一條,有一次姑姑還掉到水裏了。”你笑着看他取出一小撮精鹽,用手抹在魚身上,將葱段連同金黃的魚子塞入魚腹中。“説過多少遍了,也不嫌煩。”

他笑了笑,將油倒入鍋中,抓一把顆粒飽滿的花椒撒進去。伴着“噼啪”的聲響,花椒與生俱來的麻味滲入油中。“這是你奶奶的做法呢。”他取出蒸好的魚,淋上花椒油,倒入蒸魚豉油,廚房中頓時香氣四溢。

“你奶奶常説,吃魚即做人。從魚頭吃,一定是吃魚的新手;從魚尾吃,那人多半生活節儉;從魚腹吃,一定是見多識廣,飽食魚肉的‘老餮’,你奶奶最愛吃魚尾了……”他突然沉默了。你知道,他想家了,想那條小河,想那個做了一輩子飯、如今年事已高的人,你拍拍他的肩,將一塊魚肉夾入他的碗裏。“吃飯吧。”“嗯。”

清蒸魚一如既往的美味:魚腹部的油呈乳黃色,肥而不膩;魚尾的肉鮮嫩而清淡;魚身富有彈性,伴着花椒油的酥麻,給人一種脣齒間的快感;魚子色澤金黃,顆粒分明。蘸上濃郁的醬汁,給人以神仙般的享受。

你咂咂嘴,回味着家的味道。清蒸魚,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情感,一把喚醒人們內心深處記憶的鑰匙。無論在哪,當你的舌尖觸碰到這種味道時,你便知道,到家了。

你突然想到,也許有一天,你也會像他一樣,為兒女做出一道做了無數遍的菜,講述着那個已經聽了無數遍的故事……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六

明亮而又散發着點點彩光的水晶燈高懸於頭頂的波浪形天花板上,四周沒有過多的奢華裝飾而是被古色古香的木製品所包圍。一家人有説有笑等待着精挑細選的美食上桌,今天大家都抽出時間一起吃頓飯,算是彌補一下原本應天天擁有的團圓氣氛。

飯桌上,拾起筷,細細品,不盡洋溢起滿足的笑容。我們邊吃邊聊,我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了父親,只見他濃黑的眉毛皺起眼睛緊盯着我,並揚起下巴朝我努了努嘴,在眾人的嘈雜聲中他顯得頗為煩躁,“怎麼又開始犯老毛病了?告訴過你多少次,吃飯一要手扶碗,二不能吧嘰嘴!!!”父親大概是因為在公眾場合沒有顯出生氣的樣子。他將小巧的酒杯端起,輕呡一口濃酒,用筷子隨手夾住一粒花生米丟入口中,往往這是他發愁的表現。果然,父親微微搖搖頭用不足以讓別人聽到的聲音歎到:“哎,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什麼時候才能長點記性呢?”

我本以為由於自己不在意犯的一次錯誤,父親應該不會看得太重,可不知這一次算是觸碰到了父親的底線。

回到家,我坐在地毯上靜靜聆聽父親的教誨:“孟子的《離婁上》説:“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遵規守矩不僅僅是在吃飯時,而是做每一件事都要這樣。”那天晚上窗外下起了瀝瀝細雨,父親的話也像這下落的雨滴,不斷地點醒着我的靈魂。此時的他將“守矩”的家風傳承給了我。

從那以後我每次吃飯都會想起父親的話,時刻注意着自己的行為。

幾年過去,我和母親出去聚餐,聽見小孩子吃飯時的口中“奏樂”,不禁皺起眉頭,這聲音太破壞就餐心情了,想起父親當年的教誨很是感激。他教導我守規矩更多的是出於為他人着想,這些規矩雖小,卻總是能無影無形地影響着他人,人們總以為細節不會影響什麼,沒有必要去在意它,其實事實恰好相反。少一個螺母會導致一個航天器發射的失敗;少一根鋼筋會造成一幢大樓的倒塌;少一種良好的家風傳承會使一個人一生不再完美。

“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天之大,地之廣,家之脈,因得以傳承而長存。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七

接過書本,道一聲謝。那,是一場儀式。

翻開泛黃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結構清晰,脈絡完整的思維導圖。然而,仔細觀察每一分支的筆記,卻不盡相同。因為它,是從歷屆九年級學子的手中傳下來的。

站在面前的學姐,則經歷完人生第一場重要考試。她以一張頗為嚴肅的面孔示人:“這本筆記,是從前輩們的手中,一屆一屆流傳下來的,千萬要珍惜!”不禁腦海中浮現這樣一個畫面:學姐與此時的我類似,也站在老前輩面前,傾聽、謹遵教誨。她接過來,以雙手,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誠意的心態接過來。然而,我卻不知這“傳”背後藴含的其意。

做了它兩週的主人,愈發懶惰地翻看裏面的內容,便將其仍在牀上,任憑頁腳在風中揚起,落下。那情景頗像即將凋零的花瓣,片片墜落。

升入九年級以來,日子是煎熬的。發呆時,無意發現筆記中有一行秀氣的小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彷彿明白了那“傳”的含義。而她所謂的珍惜,是堅持。

重拾了筆記,一字一句地仔細研究上面的重點和批註。竟有一絲衝動,在旁邊的空白處留下圈點批註,也為後人“傳”下什麼。原來,這本筆記的誕生便是如此:一人的總結,二人的補充,三人的訂正,四人的提煉…… 前人的經驗都在此得以傳承。但是物質的留傳不足以令人深省,使我成績顯著提高的,是一份動力,是一種精神,代代傳承。

串串槐花下,多少屆學子以傳承筆記的形式,告誡後輩努力求學;頁頁小字間,多少句名言歷歷在目,成為後輩奮鬥格言。紅藍筆墨,字跡不一。但不變的,是所有人的信仰與夢想,以及他們為此,所要付諸的行動!

也許,某一天,我的字跡也將繼續傳至下位學妹手中。我要告誡她,這份珍惜,這種傳承,應永記於心。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八

説到傳承,我就會想到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的身世十分平凡,相貌也十分普通,但是在我眼中,他傳承給我的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信念。

初入新居的第一個傍晚,晴空萬里。天空中的晚霞好似跳躍的光輝,從地平線上浮動。這時,一個渾厚的聲音打破了傍晚的寧靜:“磨剪子啦----”聲音越來越小,可是帶給我的震撼卻久久不能消散。如此現代化的都市中,還會有人傳承這門古老卻快要消失的手藝嗎?

在隨後幾天,這個聲音總是如期而至。每當聽到這深邃而又滄桑的聲音時,心中總會感到一份充實與慰藉:原來我們現代化的城市中,還有一位堅持傳承那份古老行業的人。

一天傍晚,家中的剪子恰好鈍了。我一聽到他那熟悉的聲音就飛奔下樓。迎接我的是一位和藹的老人,推着一輛“上海永久”吱呀吱呀地走來,“小朋友,來磨剪子?嗎”説完便接過我的剪子,端詳了一番後,慈祥地説:“用到這麼鈍才來磨呀?”,我不好意思地説:“我家的剪子已經用了好幾年。”只見他將剪子拿到一塊磨平的粗砂輪上先磨去經年的鐵鏽,再用磚磨細細打磨。最後用一把小鐵錘在鐵砧上敲敲打打,從剪刀尖刀刀刃再到螺栓。此時的剪刀已經寒光閃閃,鋒利無比了。望着老人一絲不苟的神情和專注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這門即將失傳的手藝他是如何學到的?他為什麼選擇了這門的職業來傳承。

老人看我久久不肯離去,一直圍着他專注地看,老人忙完了手中的活以後,向我訴説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他的祖上都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是一門技術活,那個年代會這種技術的人在縣城中很受人敬重。他的祖上去世之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讓後人學會這門手藝,這樣後人們就不必擔心吃飽穿暖的問題。但是,隨着現代化地發展,越來越多機器出現讓這個靠手藝吃飯的家族走向了沒落。他忽然停止了,那份寂靜就好像世界只剩下了我們一樣。良久之後,他緩緩開口:“我來把這門手藝傳授給你吧,因為我也快…”又是一片沉寂。

就這樣,我成了老人的“徒弟”。他興致勃勃地講着這門手藝,他臉上那歲月雕琢的痕跡掩蓋不住那發自內心的喜悦,他一遍又一遍為我演示着繁瑣的細節,記住“磨剪子其實比較枯燥,一連幾個小時站那兒,在粗砂輪邊上一遍遍地打磨,也會焦慮,怕做不好。專心致志做一件事,聽起來很好,實行很難,而日子的功勞和造化便在堅持之間呈現。”老人又繼續跟我講:“日復一日地打磨工具,修煉自己,最終成為一個不僅知道怎樣做技藝,更知道為何而做的匠人,匠人精神終究不過是這樣一句話:給時間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間。”我聚精會神地聆聽着,牢牢記住了上面那段話。老人眼睛裏散發出明亮的光芒,因為他知道,這門手藝已經傳承了下去。

聆聽了老人的教誨後,我面對着夜空思緒萬千。現代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下,沒有耐心腳踏實地奮鬥了。然而這位老人卻能夠因為前輩的囑託而堅持自己那份淳樸的信仰,實在值得敬佩。我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因為從老人身上我不但學會了這門手藝,還從他身上傳承到了許多匠人精神的品質。

每當夜深人靜,我總能想起老人和他那輛吱呀吱呀的上海永久。老人的囑託已經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吱呀吱呀---”的聲音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裏,而那就是傳承的聲音,這聲音令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九

一點點暖黃色的光透過窗户照亮了本該漆黑的夜,傳遞出一絲温暖。我手中提着剛買回來的竹葉,迎着小區中一陣陣飄過的糯米的清香踏進了家門。

家中一片和樂。一家人都聚在一起,圍坐在電視前觀看正激烈舉行的龍舟賽。我把竹葉拎進廚房清洗過後用水焯了一遍,將清香的竹葉,雪白的糯米和各種各樣的餡料一起端到了電視前的雞翅木方桌上。方桌上,各種餡料被擺在四周,被煮到淡綠的竹葉和泡着水的糯米,如同有主角光環似的被擺到了最中間。而與眾不同的是,桌上除了有常見的麻繩,還有一根根14號大小的針。接下來就到了大家每年端午節中最期待的包粽子。

一切都準備好後,連同我剛滿五歲的表弟錦一起,大家都圍坐在了方桌旁邊。這是錦第一次包粽子,所以由我來教他:“拿起一片竹葉在寬的一端靠近1/3處彎折成圓錐的形狀,並往裏放一點糯米…”錦很聰明,並沒有像曾經的我一樣因為不懂的話語而失去興趣,只是在我旁邊照貓畫虎的做。家中長輩們都是做美食的好手,他們用着從爺爺奶奶那裏學來,卻早已熟悉到融進骨子裏的手藝都着各種樣式的粽子。我曾問過他們這麼認真包粽子的原因,印象最深的便是是那句“這是和你爺爺奶奶離得最近的時候。”我還在繼續着交警的動作失去,卻又向遠方飄去:多年前初學包粽子的我靠在父親懷裏,由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包三角粽--這種奶奶最喜歡的樣式;聽他講他學包粽子時因為調皮而被打的故事…

“霏霏姐,然後呢?”一生童聲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看着錦無奈的笑了笑,遞給他了一根針:“把這根針插進粽子的一角,將竹葉尾部塞進針鼻兒裏,再順着拔出來粽子就包好了。”完成後,錦用他的小手扯着我的衣角,拿着他包的粽子,向我炫耀。我看着錦,恍惚間竟和曾經的我有些重合,就又笑着摸了摸他的頭。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包好了的粽子被送上了蒸鍋。很快,屋中就傳來了一陣陣清香。把粽子端上桌後,一家人紛紛包開粽子品嚐。一股香甜的味道頓時將屋子填滿。這香味兒不僅是粽子的味道,更是這融進骨子裏的家之脈的甜蜜味道。

以傳承為話題的中學生作文範文十

靜靜地站在心儀已久的呼倫貝爾草原上,看霞光逐漸染紅天際,目光不遠處,孤獨地響起馬頭琴聲,悠遠蒼涼的琴聲迴盪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久久縈繞在心頭……

又一個蕭索的秋天,風捲攜着落葉,耳旁沙沙作響,塵緣中,一縷琴音如泣如訴,隨風送至我耳畔。

循聲望去,只見一個青年着長袍戴高帽,隻身坐在路旁的長椅上,手持一把馬頭琴,梯形的琴身中間略微凹陷如馬面,蜷起的琴頭經過精心雕琢如馬頭,那人顴骨高聳而眼窩深陷,宛然一副馬背上民族人的模樣。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隨着每一次弓與弦的摩擦,每一次青年人的低吟淺唱,粗通音律的我彷彿聽出琴音中的幽怨與曠遠。有人説,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於我看來,這話似乎確鑿。

青年人不曾停下手中的弓,反而隨着樂曲逐漸進入高潮,情緒亦更加激動。情到深處,眼中不禁泛起瑩瑩淚花。

“這曲名叫《韻湖》,是阿爸最常奏起的。:一曲奏罷,那青年激動的心緒難以平復,開始與人們攀談。”兒時,盤坐在阿爸膝前,他拉開琴弓,奏響一支剪不斷的古老樂曲,一副遙遠的畫卷在面前不展開來,羌笛、楊柳、胡笳和着馬頭琴,這就是我最初的記憶。那時的我彷彿就對這隻屬於草原的樂器——馬頭琴有着獨特的親切感。“説着,他撫摸着琴身,紅褐色的琴身閃着光澤,他説,這是幾十年來被手輕撫,被汗浸潤而散發的獨有光彩。”阿爸也會給我講曲子背後的故事,他説那幽藍的韻湖也記載着曾經輝煌的往事——廢墟里多少騎士散亂的蹄音叩響大漠長風;烽火狼煙是誰在刀光劍影中彎弓射大雕;留那杏花春雨江南不從而偏愛着放蕩不羈的馬背草原。”説着,我彷彿在他眼中看到了茫茫草原,看到了大漠孤煙……“後來阿爸年邁,彌留之際,曾抱着我,也抱着斷了弦的琴‘孩子,我走了,琴絃你定要再續上,這弦、這脈、這情,可不能斷。’我看着他安祥地離開,將他埋葬在草原,這把琴,我會奏下去……”

也許,馬頭琴果真是一家之情,是民族之脈,是歷史彌留的一縷情思……

幽幽的琴聲中,我閉目冥思,心隨着這如泣如訴的聲音逐漸升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