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觀後感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建軍大業》觀後感三篇

篇一:

觀看《建軍大業》這部影片,是追憶革命先烈的過程,也是反思自己的過程。

影片中我們追憶到的是,時值二三十歲的偉人們為我們的祖國做了什麼,反思的是二三十歲的自己又能夠為這個國家、社會、為我們企業的發展做些什麼?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革命,千難萬險,九死一生!我想,如果沒有這些勇士用寶貴的生命拼死守衞自己的信仰、保衞中國,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革命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需珍惜愛護現有的盛世安康。在影片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挑戰,用心的演員表現一定不會差、用心的挑選與忠實的還原,尊重歷史又緊跟時代步伐。

因此,我們作為企業的員工,不管在哪一個崗位,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循序漸進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從影片中看出要團結一切力量。中工農紅軍的組建與會師就是一次各方面革命力量團結在一起的過程。每一個匯聚的眼神、每一次誠摯的握手,直到井岡山勝利的搖旗吶喊。相反蔣介石、汪精衞等國民黨反動軍閥工於心計、斤斤計較,各自盤算着自己在這場政治變局中的一己之私,必然會走向失敗的深淵。在我們工作中,雖然各有部門、崗位分工,但每個部門、每個崗位要想做出好成績也必須有其他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和支持,這樣才能實現各自的工作目標,才能促進我們的企業穩步前進,發展壯大。

篇二: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南昌廣播電視台、八一電影製片廠、上海三次元影業有限公司和寰亞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青春熱血鉅製《建軍大業》,今日公佈了一批人物劇照。

該片由導演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擔綱監製。談及該片的演員陣容時,黃建新表示:“我們將詮釋意氣風發的年輕革命先輩的任務,交給了同樣青春年華的青年演員來完成,演員們努力刻苦,獻上了到位、真誠、熱血的表演!”

作為中影“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作為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歷史的宏大之作,電影《建軍大業》自籌備之初就備受各方關注。這部題材恢宏、規模超大、製作精良的電影,是對2017年我軍建軍90週年的莊重禮讚。

繼開機與殺青之後,電影《建軍大業》又公佈了一部分演員陣容。“我們在挑選演員時是非常慎重的,最終選擇了一批合適、認真、願意為《建軍大業》付出的演員共同參與這部史詩電影的創作。”監製黃建新表示,“考慮到先輩們在當年參加革命時都是熱血青年,我們慎重而嚴苛地精選了一大批年齡相仿的演員,來詮釋先輩當年青春激盪的風采。”

而被問及對這些青年演員的表現是否滿意時,黃建新答道:“可以説,這些青年演員的表現帶給我們很多驚喜,他們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都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每個人都做了充實的案頭工作,他們的演技在《建軍大業》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

“電影《建軍大業》是我從業以來接觸的‘最特別的任務’。”黃建新稱,“習總書記曾經指出,‘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而電影《建軍大業》所聚焦的,正是那些在波瀾迭起的革命歲月中,為國家為民族捨生忘死的不計其數的熱血英雄!”

談到《建軍大業》劇組的創作過程時,黃建新介紹道:“這部電影僅劇本就反覆打磨了兩年,每位演員在進組前都做足了資料文本功課,也接受了專業級的軍事訓練,所有主創都不遺餘力地為《建軍大業》奉獻出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可以説,大家百分之百的熱情和投入,必將使這部展現燃情歲月、洋溢着青春激情的電影作品大放異彩!”

“與我之前監製的《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動》一樣,電影《建軍大業》一定會成為一部讓觀眾激動、讓觀眾喜歡的熱血鉅製!”談及電影《建軍大業》的品質,黃建新信心滿滿。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與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日前已率先看過《建軍大業》粗剪版,三人不約而同地表示“影片出乎意料的好”,同時也委託監製黃建新將祝賀、慰問與感謝帶給全體主創和所有參與影片創作的工作人員。

篇三:

公司為延續“七一”紅色教育及慶祝建軍90週年,組織員工及家屬觀看了《建軍大業》,回望歷史,更知我人民軍隊建立的艱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影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由於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成立不足7年的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右派”的瘋狂進攻下,幾乎遭遇毀滅性打擊。血的教訓使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內進步分子認識到了“槍桿子裏出政權”的硬道理。生死存亡之際,他們臨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險分赴湖南和南昌等地,聯合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一批愛國將領發動起義,誓要組建一支真正屬於人民軍隊的故事。

整部影片中最為慘烈的就是三河壩戰役,三天時間三千人硬抗三萬人。戰火連綿,死傷無數,鮮血染紅了江河及腳下的土地。戰事最後,父子二人,子走父留 ; 兄弟同軍,弟去兄留。大家爭相留下斷後,將生的希望留給其他人,保證革命的火種不滅。耳邊依稀記得朱德對蔡晴川説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現在想起,依然會潸然淚下。三河壩的炮火聲聲、蔡晴川英勇就義、朱德駐足敬禮一幅幅畫面在腦海中久久迴盪,無法散去。

戰爭年代有的不僅是炮火、英雄,其背後更多的是不捨、是義無反顧地支持。當看到毛澤東與楊開慧告別去參加革命,楊開慧那句:“ 我等你,一年不回,我等十年;十年不回,我等一輩子”,這不僅僅是楊開慧的深明大義,更多的是對革命大愛的無私。然而這一幕在那個年代不斷上演,婦送夫、母送子,戰士背後的家人也對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同樣是革命功臣。毛澤東眼含熱淚往前走,耳畔是兩個稍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爸爸”的呼喊聲,身後是懷抱幼子的妻子強忍悲傷的堅定目光和她那站如青松般的堅強身姿。也許做不了英雄,但你成就了英雄。

影片結束,我內心卻久久無法平靜。既慶幸自己生於和平年代,又感恩於那些逝去的英靈。血染紅旗在我的心中飄蕩,如果戰爭再臨,我相信自己也一定會為了國家、家人去貢獻屬自己的力量。即便和平當下,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熱愛國家。面對這幸福,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社會人,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我們就守住了這份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