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W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籍之後,要及時記錄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觸,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體驗,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示例三篇
《我們仨》讀後感1

這些日子,讀了《我們仨》這本書,雖未感觸深刻,卻也深受感動。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女士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先生以及獨女錢璦(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爭以及濃濃的親情。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飽含深情,在敍述着他們平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兩位一輩子鑽研文學,淡泊名利,生活也不易。先是在外求學,後參加工作,任由別人安排,二老卻毫無怨言,默默無聞。他們不求名分,不求富貴,他們只想擁有最温馨的家庭。萬般苦難的生活也不會壓垮他們,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追求和鑽研。就這樣,他們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心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

書中有兩句説得很好: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煩惱和憂慮。另一句是: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自在。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別人毫無相關。楊絳女士經歷的太多太多了,所以面對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璦相繼離她而去,讓她感受到悲歡離合,這一生也不就如此。

從書中讓我明白了,不管怎麼樣,都不要去抱怨,要一直努力自信。人生中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被別人誤解,會被別人嘲笑,那又如何,過好自己的日子,照樣生活最美,陽光最燦爛。

《我們仨》讀後感2

20xx年5月25日,電視新聞、報紙及各大新聞媒體,都重點報道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世紀老人離世的消息,她就是楊絳先生。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而更為大家所知曉的就是她是錢鍾書的夫人。一個滿腹才華卻甘於人後,一個一直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人。甚至在暮年她也堅持筆耕不輟地翻譯與寫作。《我們仨》是楊絳先生20xx年出版的散文隨筆,那年她已93歲高齡。

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正如楊先生所説,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在夢中。起初開始讀的時候,有些看不懂她的這個夢在講些什麼。古驛道、小船、也只能理解面上的意思,並不能一下就能抓住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究竟是什麼意思上網一搜便可明瞭。但是我認為那就失去了閲讀的樂趣,也失去用心去體會作者,與之心靈溝通的緣分。後來隨着閲讀的深入,主線漸漸浮出水面,這個夢,夢中之境,所見、所想、所感,就是他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欲揚先抑,開篇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説是最為灰色的時光。相知相愛的愛人、唯一疼愛的女兒相繼離她而去,恍然間失去了這世上兩個至親至愛的人,其中的痛苦與悲涼可想而知。我無法想象是怎樣的一種至上的心境支撐着她,仍然堅強、精彩地進行着一個人的餘生。直到閲讀到這裏:“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少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樣平淡的心態,這樣豁達的追求,我解開了心中的迷惑。當人與人之間共同建築的情感城堡固若金湯時,生離死別就不足以摧毀這座城堡。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力量還在,晚年的楊先生必然是報着這樣的精神力量,依然延續着她一個人的精彩。

雖然我已被楊先生的文字深深地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中,看到動情之處也會被深深打動,淚眼婆娑。但是隻是能感到楊先生只是在敍述,並沒有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痕跡,而是處處洋溢着思念之情。我真的非常羨慕他們這個樸素的大家庭,住着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這三個人,任何一個人都能稱之為他們那個領域的翹楚。但是他們生活得那樣真實,那樣和諧,那樣地超凡脱俗,我由衷地欽佩這樣的人。在我們當今這個看重名利的社會,如果身邊真的有這樣的人,恐怕也會被人投以異樣的眼光。

這樣低調、這樣不要名、不爭利的人,多少會被人看作異類。當我們還在為他們這樣平淡而難以理解時,我看到楊先生這樣一段話:“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認,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一下,我頓悟,又有些羞愧。我們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殊不知真正看淡這一切的,才不會以別人的思想意志所操控。大智若愚地處事,去看待這個世界,身邊的人。返璞歸真,找回最初的自己。一切只順從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無關。或許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心態要健康吧。現代醫學也在證明,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祕訣。楊先生105歲辭世,或許與這也不無關係吧。

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女之間,三人之間的親密而温暖地相處着。父親錢鍾書與女兒錢瑗的感情,書中是這樣記錄的:“阿瑗常説,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看到這我忍俊不禁,這樣的長幼關係亦父、亦兄、亦友,擺脱了嚴父的面孔,相處起來反而更輕鬆。而女兒一樣深愛着她的媽媽。錢瑗去世前不久,心中還掛念着媽媽的一日三餐,還特地寫信教給媽媽做飯菜。事實上,當時她自己已經都無法進食了,可贊她生命垂危之時心中還不放心媽媽。

儘管她忍受着疾病和治療的折磨,還在利用在病牀上的有限時間,把過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寫下來留作紀念。對家人的那份不捨,那份沉甸甸的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仍然難以釋懷。附錄中錢瑗在病牀前寫到“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願採忘憂花,藉此謝娘生。”我的眼淚不禁流下,為他們這一家至真至美的親情而感動。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心靈庇護所,我深諳這句話的道理,一個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強大。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擁有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3

從來沒有開始讀哪本書要做什麼準備,而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觸動的情緒設想又是極其平靜地讀完。第一部分錢老先生被帶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為是現實,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楊老的另一種寫法,從來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楊老是在怎樣波動的情緒裏寫下這些看似平靜的文字,像夢像虛幻。

隨後二老的國外生活以及回國後動盪局面下經歷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終有所解,像是在聽奶奶講故事,講那些艱難又藏着傲骨的歲月,我甚至有些羨慕那個年代的他們,知識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裏,不為時事所捆綁,不為金錢名利所勒索。對於文學的堅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興趣愛好,後來成為離不開的習慣,一做就是一輩子,又哪裏説得清呢。

讀楊老筆下的女兒,母親的憐愛和心疼溢於言表,雖大都是瑣碎小事,卻看得出三個有趣的靈魂間相互依偎的樂趣,有些東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脈相承,可能用詞不夠準確,只是這樣感覺。很有趣,和現在我們所指的有趣還不一樣,這個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裏的那種有趣。

附錄部分無論文字,信件,畫作的那些對於楊老來説實實在在的回憶,總能聯想到一位老奶奶於燈下反覆讀反覆看,偶爾對着紙張與他們對話,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畫面,但絕不是以淚洗面的那種場景,因為她的豁達和通透。

每一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煙火氣,有時候很羨慕老一輩人總説的那個時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