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9W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説,觀後感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説出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4篇,供大家的品讀。

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4篇

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篇一】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着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着,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着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説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説“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迴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裏”,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篇二】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遊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樑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係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着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説不。即使含着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説“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裏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着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温暖。

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篇三】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要從上一代開始説起。安然的姑媽,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專,可家裏只能供得起一個。於是媽媽狠心斬斷她上學的念想。因為她是姐姐,更因為她是女孩。

後來,姑媽打算和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説弟弟生了個女兒,要她回來幫忙。即使心中有萬千的不願意,姑媽還是回來了,因為她是姐姐,因為她是女人。

所以,自從安然的父母死後,姑媽總是教育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撫養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棄考研的夢想,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輕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歲的弟弟安子恆。為了要二胎,父親給安然偽造了殘疾證明,處於對女孩的討厭,父親甚至不允許她穿裙子,否則就是一頓毒打。在安然的記憶中,她經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恆的記憶中,爸爸卻從來不打他,還總是給他做紅燒肉吃。當弟弟對姐姐説:

“我們兩個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時,我潸然淚下,驚歎世間真有這樣對子女如此區別對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愛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沒有走姑媽的老路,她從國小會了獨立,拼命讀書,拼命存錢,拼命逃離束縛自己的環境。最後,終於成功了,能去北京,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算這個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見,堅持主見,獨立生活,對一個人來説絕對必要。

當然,安然也繼承了姑媽的責任心,所以最終沒有把弟弟交給領養家庭,畢竟是親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過程中,多次落淚,不愧為一部好作品,揭露現實,反映生活,演技動人,甚是喜愛。

我的姐姐電影觀後感模板【篇四】

電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鎖定清明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作為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於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着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着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衝突。

家裏重男輕女,姐姐從小受盡委屈。為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為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大學聯考志願……嚮往北京、嚮往讀研的姐姐,憧憬着逃脱“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着艱難抉擇。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着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着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並不認同,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經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衝突的方式,呈現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後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在不後悔,將來或許也會後悔,人生哪有那麼容易的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即使是姐姐帶着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着經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於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後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