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81K

每次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應該有很多感觸,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我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聯繫自己的現實生活,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6篇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1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州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裏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説,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説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裏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説找出一些比手機芯片更緊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調試一下各種設備;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2

60多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着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採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着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着中國的航天夢,凝聚着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3

今天,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們去五樓報告廳聽報告,這是什麼報告呢?又為什麼作報告呢?

到了五樓報告廳,我們在知道,原來是張厚英老爺爺給我們講解航天技術,並且還問我們,孩子們,你們想當航天員嗎?張厚英老爺爺個子挺高,白髮蒼蒼,都八十多歲了,但是步伐穩健,好有風度,並且看上去文質彬彬,一定是個科學人員。

通過張老爺爺的講解,我們逐漸知道了當航天員必須通過的條件,比如身高、體重、身上有無傷疤……這些有一項過不了關,那就當不了,張爺爺説,他就當不了航天員,因為他第一項就沒有通過。我們還知道在今天晚上將有飛船飛上天,去給天宮二號加油,送燃料,給航天員送食物,將要有三次對接,這就當做是練習。張爺爺還給我們講了在2020年,我們中國就要在太工成立空間試驗站,並且要探索火星。

張爺爺還給我們講在地球與太空中的區別,還讓我們看了視頻。在地球中跳繩,我們都知道,跳得很費力氣,但是在太空中,因為沒有重力,所以只需輕輕一跳,就會飄在半空中,繩子只管轉着圈甩就可以了,在地球上,一次只能一個雙飛燕,但是在太空,跳一次幾十個都沒問題。我們還看了在太空中吃飯的視頻,在美國的華僑在太空中吃罐頭時,只需把罐頭裏的食物撥出來,讓它在空中飄着,並用筷子把它推過來,在一張嘴,食物就進去了,喝水也一樣,在太空中,水是不會撒的,它會變成水珠然後張嘴吞了它。

今天張爺爺的講解令我很感動,因為張爺爺始終是站着給我們講解的這麼一把年紀了,還能一直站着,我很佩服。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4

倒過時開始:三、二、一!火箭發射!

每當我聽到這個聲音時,內心總會情不自禁的激動起來。

航天事業已建立多年,人們一直嚮往着天空,盼望能向鳥兒一樣自由地在天空中飛翔,看看天上的世界。我的母親從事航天事業,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航天事業是多麼的偉大,我也成了眾多盼望人中的一員。而現在,我要正式宣佈:航天,我的夢想,讓它撲進我的懷抱吧。

記得母親説過,第一個登上火箭,駕駛着它衝向宇宙的偉人是楊叔叔。我一直都很羨慕楊叔叔,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個“飛”上天的人,他還是第一個讓我們看到了地球母親和宇宙有多麼美麗。所以我也想像楊叔叔一樣,讓更多人瞭解太空。

但是想要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從母親那裏得知,楊叔叔在火箭發射前,坐在火箭艙時,測得他的心跳一點兒也不快,他的臉上流露出的不是緊張,而是嚴肅。我聽到時覺得不可能,他是是怎麼控制住自己的,作力第一個登上天的人,他怎能不緊張?之後,我知道了。原來,楊叔叔訓練時每一刻,每一秒都很認真,不馬虎。所以我暗下決心,告訴自己,我要以楊叔叔為榜樣,認認真真學習,做事,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最後,我想跟我的母親説,您以前常問我:“你喜歡航天嗎?你喜歡當航天員嗎?”以前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心裏總是非常緊張,因為我想嚴肅地説,我很喜歡,但是我又擔心自己做不好。現在我知道了,航天是偉大的事業,航天員很是偉大。只要我願意努力,多多關注航天的相關知識,再憑藉着我對航天的喜愛,我一定會有機會去探索充滿好奇的宇宙。

為了這個航天夢,我會努力的。

三、二、一!發射!

這一句振奮人心的聲音,會促使我不斷努力的。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5

逐夢蒼穹,激盪輝煌。聶海勝、劉伯明、楊洪波,神舟十二號名單揭曉,在網絡引來一大波仰慕者和敬仰者,紛紛表達了對中國航天人的崇高敬意與美好良願。科技興國,航天之夢,寄託了億萬人民羣眾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航天之夢是中華民族復興夢的重要內容,上天攬月、征途星辰、浩瀚無邊,似乎有種冥冥之中的隱喻,折射出在中華民族這艘巨輪堅強引領下,神舟飛船楊帆啟航、刺破蒼穹、直射牛鬥,象徵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峯、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民族品質和精神品格。

哲人説,激盪向上的民族,有腳踏實地、埋頭拉車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國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戰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熔鑄於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價值底座,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科技引領,神舟飛行,從家國天下、到人類命運、又到民族復興,一個個巨大的命題,在航天事業上交織絢爛,築起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脊樑與民族品性。

星海映照征途,奮鬥逐夢前行。星海征途同新時代長征路一樣,代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初心意願、時代使命和歷史重擔,統攬“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不懼風險挑戰、不畏苦難艱辛,中國共產黨的掌舵領航、中國人民的勠力同心、中華民族的堅挺不屈,書寫了戰勝一切困難、迎接一切挑戰、創造一切勝利的人間奇蹟。站在“兩個百年目標”交匯、“兩個五年規劃”交疊的歷史關口,闖出心路、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初心熠熠,使命昭昭。明天的神舟十二號猶如一把長劍,必將能夠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揚起五星紅旗的光彩奪目,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追求遠大的血脈基因。億萬仰望,承載厚望;星空璀璨,大地牢固。跨越星空和大地的兩個維度,集合初心和使命的兩股動力,航天精神同脱貧攻堅精神、疫情防控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體系,成為朝着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價值導向、思想指引和動力源泉,必然能夠激越建功立業、接續奮鬥、矢志不渝的精神底氣。

信仰,是最亮的星。為何中華民族能夠從近代沉淪中,實現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偉大飛躍。藴藏其中的一條最鮮明的邏輯和內核,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是最有信仰、最有信念、最有信心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信念,中華民族有了曙光和指南,光彩奪目的新中國史、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史,猶如神舟出征的征途一樣,星光璀璨、熠熠生輝。歷史必將見證,時代必將銘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萬古奇蹟。

天宮課堂第二季觀後感篇6

太空教育是世界載人航天活動的組成部分。美國女宇航員芭芭拉·摩根於2007年8月乘坐“奮進”號進入國際空間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課。

“當年,芭芭拉主要講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則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課。”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認為,我國的太空授課與美國有明顯差異。美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國太空授課的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我們先後研究了‘竹籃打水’‘乒乓球’‘迴旋鏢’‘溜溜球’和‘跳繩’等20多種方案,根據科學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視性、即時性、趣味性等綜合因素考量,經過集思廣益、反覆篩選、嚴格論證,最終確定進行2個方面的物理實驗,即物體運動特性和液體表面張力;隨後,又對確定的實驗項目進行了精心細緻的研究,力求給學生們最好的‘課堂’感受。”龐之浩説,實踐證明,授課專家組最終制定的授課教案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獲得圓滿成功。

“太空授課挑戰不小。”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物資條件下,僅教具的選擇和運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資運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運輸成本遠超1公斤黃金的價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鐘的時間裏,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現象,還要講明白物理原理,對於備課和臨場組織調配要求極高。

熱門標籤